close

憂鬱來敲門/早知道 我就多關心他…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報導】 2014.06.22 10:27 am 「電視上自殺、殺人的社會事件頻頻播送,睡覺時耳邊一直有聲音環繞,無法好好入眠,感覺生氣、憤怒,又害怕。」憂鬱症患者A說出自己近來的心情。 2020年三大疾病 憂鬱症其一 「電視上自殺、殺人的社會事件頻頻播送,睡覺時耳邊一直有聲音環繞,無法好好入眠,感覺生氣、憤怒,又害怕。」憂鬱症患者A說出自己近來的心情。 記者陳柏亨/攝影 根據中央研究院2012年發表的報告,台灣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10年來上升了12.3%,2010年為23.8%。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早已提出呼籲,2020年將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分別是心血管疾病、愛滋病及憂鬱症。 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並不是心情不好就會造成憂鬱症,需符合相關症狀、持續兩周以上,而且要造成功能障礙,如無法工作、讀書等,才能構成憂鬱症。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至少兩周期間內,同時出現下列症狀5項(含)以上,就可能患有憂鬱症(1或2至少有一個): 1.情緒低落 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 3.體重下降或上升 4.嗜睡或失眠 5.精神運動遲滯 6.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經常想到死亡。 女性自殺念頭多 男性較激烈 楊聰財指出,大部分的成人會有上述症狀,但青少年不太會說出心聲,表現出來的症狀常是情緒激昂、易怒等;老人則常出現疲憊、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失去活力、假性失智等。 「憂鬱症最擔心的就是自殺。」楊聰財說,女性憂鬱症患者自殺的企圖和念頭較男性高2倍,但男性憂鬱症患者因為受到「男兒有淚不輕彈」等文化影響,表現出來的行為較激烈,自殺傷亡的比率較女性高出2倍。中研院研究員鄭泰安的研究也指出,自殺死亡者有97%在生前有精神疾病,其中87%達到重度憂鬱症的標準。 雖有遺傳因子 還有環境因素 楊聰財指出,造成憂鬱症的血清素調節基因會經由遺傳影響下一代,但不是有遺傳基因就一定會得憂鬱症,還需配合心理和環境因素,例如好勝心強、遭遇天災人禍等。 肯愛協會秘書長、也曾是憂鬱症患者的蘇禾表示,生活中的大小事件都會影響人們的內在情緒,但重要的是要回到內心,了解自己的情緒發生什麼事。 第一步自我覺察 抓住希望 蘇禾表示,面對憂鬱症第一步就是要自我覺察,再來是陪伴自己,找到心裡的聲音,最後則是「抓住希望」,勇敢付諸行動面對「心靈的感冒」。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組長葉雅馨指出,運動是預防憂鬱症最好的方式,因為運動時,身體會釋放類似抗憂鬱劑的激素,可讓腦內釋放多巴胺及調節血清素,降低罹患憂鬱症的可能。 憂鬱與躁鬱 憂鬱常否定自己 躁鬱多怪罪別人 除了憂鬱症,常見與憂鬱症混淆的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在腦科學方面,則是腦細胞膜周期性不穩定造成。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朝雄表示,憂鬱症和躁鬱症最大的區別是,躁鬱症有躁期,憂鬱症沒有躁期。躁鬱症患者在鬱症發作期間,不僅心情憂鬱,做任何事更完全提不起勁,一點也不想動;但憂鬱症患者相對有行動力,只是心情鬱悶。早期人們對躁鬱症較不了解時,會以為憂鬱症患者比較容易有自殺念頭,其實,躁鬱症患者鬱期發作時,也會有自殺的想法與行為,兩者皆不可輕忽。 「你心情不好?會不會覺得自己沒有用?」「會不會感到沒有希望?看什麼都很負面、很悲觀?」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張景瑞表示,躁鬱症與憂鬱症患者在就診時,常會被誤判,上述關鍵的問題可加以辨別,如果患者答「是」,那他心中的「氣」就是來自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屬於憂鬱症症狀,這跟躁症易怒的「氣」不一樣,躁症患者生氣來自於看什麼都不順眼,但他找人麻煩或發脾氣時,覺得都是別人不對,並不會否定自己。 憂鬱來敲門/台灣人憂鬱症測量表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報導】 2014.06.22 10:27 am 請根據您最近一星期以來,身體與情緒的真正感覺, 勾選最符合的一項。 □沒有或極少 □有時候 □時常 □常常或總是 每周(1天以下) (1-2天) (3-4天) (5-7天) 1.我常常覺得想哭 □ □ □ □ 2.我覺得心情不好 □ □ □ □ 3.我覺得比以前容易發脾氣 □ □ □ □ 4.我睡不好 □ □ □ □ 5.我覺得不想吃東西 □ □ □ □ 6.我覺得胸口悶悶的(心肝頭或胸坎綁綁) □ □ □ □ 7.我覺得不輕鬆、不舒服(不爽快) □ □ □ □ 8.我覺得身體疲勞虛弱、無力 □ □ □ □ (身體很虛、沒力氣、元氣及體力) 9.我覺得很煩 □ □ □ □ 10.我覺得記憶力不好 □ □ □ □ 11.我覺得做事時無法專心 □ □ □ □ 12.我覺得想事情或做事時,比平常要緩慢 □ □ □ □ 13.我覺得比以前較沒信心 □ □ □ □ 14.我覺得比較會往壞處想 □ □ □ □ 15.我覺得想不開、甚至想死 □ □ □ □ 16.我覺得對什麼事都失去興趣 □ □ □ □ 17.我覺得身體不舒服 □ □ □ □ (如頭痛、頭暈、心悸或肚子不舒服等) 18.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 □ □ □ 計分方式與解析分數 ●計分方式:將18題選項分數相加。 沒有或極少 0分 有時候 1分 時常 2分 常常或總是 3分 ●分數會說話: 8分以下 情緒狀態很穩定,繼續保持。 9分~14分 多注意情緒的變化,試著了解變化的緣由,並適時的處理。 15分~18分 壓力負荷量已到臨界點,趕快找有相同經驗的朋友聊聊,給心情找出口。 19分~28分 相當不順心,無法展露笑容,苦惱及煩悶,建議找專業機構或醫療單位協助。 29分以上 是否不由自主的沮喪、難過,無法掙脫?趕緊到醫院找專業及可信賴的醫師檢查。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製表╱吳佳珍 我在你身邊/家人好憂鬱 我能做什麼? 【聯合報╱記者郭逸君/報導】 2014.06.22 10:27 am 台灣罹患憂鬱症人口超過百萬人,而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如何守護憂鬱症患者,帶領他們走出心房,成為當前非常重要的課題。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精神科醫師黃韋欽說,憂鬱症照顧者是守護憂鬱症患者的一道重要防線,「家人的關心、朋友的同理關懷,將成為憂鬱症患者最重要的精神食糧,高品質的陪伴,將有助於患者盡快走回人生正軌。」 心理憂鬱 常伴隨生理問題 台灣罹患憂鬱症人口超過百萬人,而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如何守護憂鬱症患者,帶領他們走出心房,成為當前非常重要的課題。 記者陳柏亨/攝影 如何判別自己的親友可能患有憂鬱症?黃韋欽表示,「憂鬱症不像感冒,有發燒、流鼻涕等典型症狀,就算是同住屋簷下的家人,有時候也很難辨別,患者究竟是憂鬱症,或只是單純心情不好。」但親人還是可以從旁觀察,如果他的負面情緒維持一個禮拜以上,並影響到日常作息,吃不下也睡不好,注意力不集中,這時就要注意,有可能是憂鬱症的前兆。 憂鬱症患者除了心理上長時間沉浸在憂鬱情緒中,也會影響到生理健康,伴隨免疫力下降以及各種心血管疾病,「憂鬱症患者的健康經常每況愈下,整個人都會呈現病懨懨的狀態,沒有生氣。」黃韋欽說。憂鬱症患者經常感受到無助、絕望,甚至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但卻沒有病識感,不認為自己罹患了憂鬱症。 同理心傾聽 準備長期抗戰 如果發現心愛的家人近期的行為舉止疑似罹患憂鬱症,照顧者就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多陪伴,不要急著否定患者的負面情緒,而是要以同理心耐心傾聽,並尋求專業諮詢師、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才能共同擊敗憂鬱症。」黃韋欽說。 除了家人的陪伴外,黃韋欽也鼓勵憂鬱症患者可以求助於張老師、生命線等諮詢專線,「有些事、有些話或許不願意對家人朋友說,就可以尋求這些管道訴說心事,讓情緒壓力鍋慢慢得到宣洩。」董氏基金會也製作了憂鬱症量表,患者可以透過這個量表自我檢視目前的情緒狀態。 不想看精神科 先找心理諮商 部分憂鬱症患者對於看精神科醫師非常排斥,這時照顧者可以先讓憂鬱症患者與心理師做諮商,黃韋欽說,「有些患者的憂鬱症成因,是源自於過去的人生經驗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這時就需要由諮商師引領病患,回憶、反思那段傷痛,並藉此得到解放與重生。」 憂鬱症形成原因非常複雜,因應憂鬱症呈現出的不同病症,精神科醫師也會開立精神科藥物處方,協助憂鬱症患者進行治療。一般來說,患者服藥三至六個月,就會有很好的療效。但黃韋欽表示,藥物只是輔助功能,「治療憂鬱症沒辦法速成,不是吃藥就會好,最重要的還是要由家人、朋友做長期陪伴,多給予正面能量,協助患者走出憂鬱,迎向陽光。 ▇ 走出憂鬱三步驟 1.三餐正常 睡眠充足 憂鬱症照顧從三餐正常進食開始,黃韋欽說,「許多憂鬱症患者經常食不下嚥,此時照顧者就要多費心思,盡量讓憂鬱症患者攝取到足夠的營養,維持生理正常機能。」睡眠品質也很重要,照顧者可以在患者睡覺前,以熱敷臉部、播放輕音樂等,舒緩憂鬱症患者緊繃的神經,讓他可以安心入眠。 2.走出戶外 緩和運動 憂鬱症患者在養足體力後,也可以嘗試走出戶外,做一些快走、打太極、瑜伽等刺激性較低的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保持身體健康,同時也可以使人身心愉悅,對於憂鬱症治療十分有助益。」黃韋欽說。 3.設定目標 參與手作 罹患憂鬱症,並不代表人生就此停擺,黃韋欽表示,患者可以為自己安排一些目標,「身體狀況允許的話,不妨來一場旅行,釋放壓力。」憂鬱症照顧者也可以安排患者做一些簡單的手作,讓他們從中得到成就感。此外,從事園藝工作也可以讓患者在種植花草的過程中,觀察生命慢慢成長茁壯,藉此領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 預防憂鬱症,你應該… 1.睡眠充足 2.三餐正常營養均衡 3.規律運動 (騎單車、太極、瑜伽) 4.維持與家人、朋友的親密關係 5.宗教信仰 6.建立健康的生活觀 7.從事休閒活動 資料來源╱ 桃園療養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韋欽 製表╱記者郭逸君 長輩的心事/這痛那痛 老人憂鬱常藉身體表達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報導】 2014.06.22 10:27 am 記者黃士航/攝影 林伯伯早年在職場全力打拚,鮮少交際應酬,一輩子就只有工作,他做事實事求是,很獲上司賞識。但幾年前光榮退休後,生活轉變,開始吃、睡不好,對任何事物都興趣缺缺,連基本的家事也做不來,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像廢人一個,退休才不過兩、三年便選擇輕生。 病症較複雜 不容易判別 台灣老年憂鬱問題到底多嚴重?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張明永曾以1500個老人為樣本,分「都會區」、「半都會區」、「鄉下」3組進行研究,結果發現21%的老人有憂鬱症,等於5個就1個,且都會及鄉下的老人,症狀比半都會區的老人憂鬱,老男人又比老女人嚴重。原因包括健康出問題、經濟多煩惱及身旁沒有支持系統。 「老年憂鬱的問題盤根錯節。」義大醫院精神科醫師簡佳璋指出,老年憂鬱常與許多問題合併產生,與失智症也互為因果,照顧者很不容易辨別長輩是否憂鬱,往往失去戒心。 常抱怨疼痛 卻找不出病因 台語俗諺形容得很傳神,指老人家是「坐著就打哈欠、躺著就睡不著、說話常提過去、說完馬上忘記。」高雄長庚副院長張明永說,老年人因機能退化,很多慢性病跟著來,一下子眼睛痛、牙齒痛、頭痛,但看起來又好好地,反覆檢查也找不到病因,這就要小心。 簡佳璋指出,其實荷爾蒙的改變、生活上的壓力、血管通透性問題,都會誘發老人憂鬱,照護者可觀察長輩早年有無憂鬱症病史,以前如果有,老年以後也常會有;除此,長輩如果常有罪惡感、負面思考,更不能大意。 一般憂鬱的症狀不外乎情緒煩躁、鬱悶,體重、食欲下降、睡眠出現障礙等;醫界發現老年憂鬱則有妄想、身體不適,記憶力、反應力、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處理事情的彈性變差等非典型症狀,且老年憂鬱症常以身體病痛的抱怨為主,而痛又是主觀感受中最強的一種。 失智與憂鬱 常互為因果 值得注意的是,失智與憂鬱互為因果,憂鬱症常被認為是「假性失智症」,而罹患失智或帕金森氏症的老人也常合併憂鬱,張明永說明,帕金森氏症患者因為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缺乏,容易伴有失智、憂鬱等問題。 簡佳璋說,早年他父親每天必到佛堂向神明奉三杯水,有次他發現父親竟忘了倒第三杯的水,經提起後,他父親很震驚,懷疑怎麼可能,後來父親自己去查看,發現真的忘了倒,憂慮、緊張全浮上臉龐,「認知功能起變化是失智的前兆,家屬從旁的觀察很重要。」 更年期憂鬱 也不能忽略 不只失智等症狀與老年憂鬱扯不清,一般人步入「更年期」也常出現憂鬱症狀。醫師指出,男性在更年期,睪固酮、雄性素會起變化,女性則是黃體素等荷爾蒙會減少,隨之產生骨鬆、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礙、甲狀腺等問題,有些婦女無法適應更年期,情緒大幅波動,甚至形容自己憂鬱到想死。 他表示,老年憂鬱的症狀多半藉「身體」表達,全身到處痛,一切都不對勁,天天嫌東嫌西、發脾氣、不講話,什麼都放不開的老人、個性龜毛的老人,憂鬱症愈容易找上門。 「努力活得快樂,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張明永鼓勵老人家要多運動、多接近大自然、多與年輕人在一起、多學習新事物、即使打麻將都好,最好去當志工、回饋社會,但絕對不能在家養尊處優,否則生活沒有重心,憂鬱病痛很快找上門。 ▇ 長輩的五大困境 張明永說,老人有以下五大困境,總和來說,老人憂鬱最大的原因就是「失落」,因此周遭的支持系統很重要,但老人自己力圖改變,更重要。 1.尊貴價值的減少 2.生活調整困難 3.慢性疾病激增 4.世代間適應困難 5.權威隕落 ▇ 長輩有哪些症狀 應求助精神科? 1.過度焦慮 、過度求醫 2.重複行為 3.明顯記憶力損失 4.處理事情能力出現障礙 5.睡眠障礙 6.價值觀改變 7.常出現負面思考 8.妄想、幻聽現象 9.對事情不感興趣 製表╱記者王昭月 ■聯合報 困在憂谷 從一心求死、到一心求生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報導】 2014.06.22 10:27 am 「我開始爬出憂鬱的谷底,是因九二一去埔里賑災時,突然感受到死亡那麼接近,要活著原來那麼難。我跟上帝禱告,如果憂鬱症是你允許的,那你不要輕易拿走,請你陪我走過。如果我走得過,我還有機會去陪伴這條路上的其他朋友。」 那次經驗是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重生的契機。也是那次,啟發了蘇禾在往後的人生裡,陪伴更多憂鬱症病友走出來的決心。 世界扭曲了 憤怒到無聲 憂鬱症來自內在衝突或創傷經驗。蘇禾38歲時遇上情關,情關難過,心中滿是衝突與掙扎,人生步調大亂,卻也只能這般放著。漸漸地,他發現自己無法好好睡上一覺,夜晚總被惡夢填滿,夢裡滿是憤怒,「就像心中有隻猛虎在籠子裡咆哮。」 雖發現自己不太對勁,蘇禾卻不敢跟任何人提起這件事,也不知道從何說起。常常「轟」地一下便陷入無聲的恐慌,彷彿他不屬於這個世界。隨著情況惡化,他開始無法專心工作,成天躲在辦公室裡避著全世界,媽媽關心的電話也只能勉強應付著,吃東西也只是為了活著而已。他說,有一次同事再也受不了,在他面前摔了企劃案大罵他一頓,他竟然一點感覺也沒有。 躲著全世界 怕別人關心 為了釋放情緒,除了以電影為藉口大哭一場,他參加一個唱詩歌時會蹦蹦跳跳的教會。剛開始實在想不透旁邊的人怎麼會邊跳邊哭,沒想到自己一加入,眼淚也是止不住地滴下來,情緒竟得到釋放。不過每次活動一結束,蘇禾就立刻溜走,深怕別人關心他。 本以為可以這樣躲著全世界,直到有一天他做了惡夢,在夢裡大叫,朋友哭著把他搖醒,邊說「到底是什麼事情可以把一個人折磨成這樣!」蘇禾透過月光看到朋友扭曲、被嚇壞的臉,才驚覺自己竟已嚴重到此地步。 九二一賑災 被死亡轟醒 蘇禾說,知道自己被困住了,也知道什麼對自己好,但無論如何身體就是動不了。在路上陷入恐慌時,多麼希望走在前方的那個人轉過頭來跟他說句話。 整整被困了三年的蘇禾,九二一後去埔里協助賑災,雖然以前常跑世界各地救援,但這是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遇上如此悲傷的事。只見房子倒的倒、路裂的裂,行人無魂地來去。屍體雖收去了,空氣中還是瀰漫不安的味道。 就在那一刻,他感受到死亡竟是如此接近,以前拍紀錄片裡難民營的孩子、飢餓的、在山裡等著救援的孩子,都浮到眼前。 災民生命力 讓他好羞愧 他覺得自己被上天熱辣辣的打了一巴掌,接著是很深很深的羞愧感,人活著是那麼困難,他卻只想著要一死了之。 「原來有那麼多人為了要活著那麼努力。」知道自己不是唯一那個人,蘇禾突然有了努力生存下去的動機。「那是一個從一心求死到一心求生的轉折。」在那之後,因為生命有了出路,他拚了命嘗試各種方式,讓自己從墳墓裡爬出來。 因為自己從事整合傳播的媒體工作,常寫分析報告,他想著那何不來分析自己,便幫自己做了份「情緒紅綠燈」,想從中找出自己發作的脈絡。後來發現情緒根本無法預測,但透過這份紀錄卻讓他分了心,能抽出來回頭看自己,好像離現實更近了一點。 和病友分享 比吃藥更好 後來他去看醫師,也吃了藥。但因為媒體工作求快,他吃藥後雖然不憂鬱了,但動作慢了、事情做不出來,他反而焦慮。知道自己不適合吃藥後,他改參加各式病友團體、心靈工作坊,跟在同條船上的病友相互扶持,努力自救。 他說,漸漸地,突然掉進黑洞的次數少了、就算掉進去,爬出來所需時間也愈來愈短,慢慢意識到自己開始脫離憂鬱之苦,但這段路又花了他三年。 蘇禾說,步入步出都不是條容易的路,現在終於完全脫離,也和朋友一起辦了關懷「憂友」的肯愛協會。他說,自己經歷過,就知道憂鬱症是走得出來的,只希望能盡己所能,幫助、陪伴那些困住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