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策略經營/三星 打造品牌優勢
2015-07-06 03:45:01 經濟日報 張義宮

三星在東協國家成立智能超聲診斷培訓中心,輔助超音波診斷以及婦產科的培訓,提高當地醫療服務品質。 三星/提供
分享三星電子連續四年獲得亞洲最佳品牌的評鑑,關鍵的三大策略是領導創新、消費者洞察力和社區回饋。三星品牌成功的要素,值得台灣產業發展品牌參考。
根據《Campaign Asia-Pacific》雜誌與市場研究機構尼爾森(Nielsen)進行的「亞洲1000大品牌」網路調查,三星連續第四年奪得「亞洲最佳品牌」。這項排名調查是根據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從汽車、零售、飲食以及消費電子等14種產品各個項目中,票選出最受消費者喜愛與信任的品牌。

了解在地顧客需求

在14種消費電子產品子類別中,三星進入前五大排名,除智慧型手機外,在行動電話、冰箱及電視等產品上亦表現亮眼。

三星東南亞區行銷副總裁Irene Ng表示,十年前三星在亞洲的品牌排名只有第15名。十年間三星如何創造這樣的佳績?他說,絕非偶然。「我們深入了解在地消費者的需求,因此三星產品總是能引起消費者的熱烈回響。 」

「對消費者的精闢洞察,以及不屈不撓的創新精神,讓三星在東南亞和大洋洲的不同國家中,即使市場瞬息萬變,技術不斷變革,我們都聚焦在地消費者的需求上,以敏銳的觀察力掌握先機。」Irene Ng說。

三星成為亞洲最佳品牌歷程,除了在產品上的努力之外,透過企業公民活動與社區交流的實際行動也功不可沒。

在領導創新方面,三星在研發領域投注巨額資金。換算下來,每一天投入研發工作的資金高達4,000萬美金,全球研發人員超過7萬人。

舉例來說, 三星SUHD電視以超高解析畫質、對比度、亮度、更飽和的色彩,及全新進化的UHD電視(Ultra High Definition)細節,樹立未來電視的觀賞標竿;定義下一代行動世界的Galaxy系列智慧手機,以令人驚艷的設計、精緻工藝與卓越性能,結合美學與實用性。又如可以一機同時完成手洗、機洗的直立式雙效手洗洗衣機等,都是品牌持續創新的力作。

專注顧客喜好方面,為了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區域、國家消費者真正的需要,三星在全球共設立了36所研發中心、六個設計中心、七個生活型態研究實驗室,以及七個產品創新團隊。

強化生活型態研究

單以亞洲而言,三星在上海、東京和首爾設有設計中心,在新德里、新加坡、北京和首爾設有生活型態研究實驗室,在新加坡、首爾、北京和新德里設有產品創新團隊。

這些團隊擔任孕育搖籃的靈魂角色,致力於將合乎市場需求的科技及創新技術商品化。研究當地文化與趨勢脈動,觀察科技為人類生活帶來的改變等,這些都是三星產品設計方案最重要的基石。

身為地球公民一分子,三星致力於為人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全球分公司都透過企業公民理念的實踐,為周邊社群帶來正面的影響力,包括積極參與教育、就業與健康等重要議題。

三星運用其技術、服務和專業知識,著重於青年教育與職業培訓。三星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紐西蘭、台灣成立智慧學校,以三星技術打造強化的學習環境;與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和台灣等地的職校,攜手成立Samsung Tech Institute專案,藉以提供相關的技術培訓。

此外,三星也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成立SONO SCHOOL(智能超聲診斷培訓中心),用以輔助超音波診斷、婦產科的培訓,以降低東南亞地區的嬰兒死亡率,提高當地醫療保健服務的品質。image


經濟書坊/美中依存關係的鏡子
2015-07-06 03:45:04 經濟日報 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
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

心理學家對於共依存能否長久至表懷疑;經濟學家則比較矛盾。但這兩種社會科學家都說到幾個重點,心理障礙的腐蝕性症狀,已悄悄爬進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係,兩個國家都深受身分認同危機之害,而且危機可能愈來愈具毀滅性。

這種心理障礙需要經濟的治療。再平衡,經濟身分認同危機的宏觀性修正就是療法,再平衡的處方是以兩國面臨的經濟要務為根本──中國為促進消費,美國為促進儲蓄。

對雙方而言,驅動再平衡的結構性變革都不會是不痛不癢,但再平衡的成果,對雙方都是莫大的機會,難就難在雙方都要認清這點。

對渴望成長的美國來說,中國可能是新且重要的需求來源;對中國來說,美國可以提供典型消費者社會的產品與服務專業。

只要經濟達成共享的再平衡,可以治療受創關係的心理效益,應會隨之出現,也就是避開潛伏在共依存黑暗面的貿易摩擦以及保護主義。

政治是美中經濟關係最弱的環節。為再平衡徵求政治支持並不容易,尤其這種經濟成長的新來源,難免會對成長的舊來源造成壓力。

接受過渡時期會犧牲成長的事實,可能是雙方共有最惱人的挑戰。正如守舊的一黨中國政府,難以追上它朝氣蓬勃的混和型經濟,失能而極化的美國民主也與它停滯的自由市場經濟步調不一。

兩國的經濟都沒有跟他們的政治制度協調一致,中國固然需要政治改革,美國也不能免。

在許多重要的層面,中國和美國就像照鏡子。最終生產者是最終消費者的鏡像,儲蓄順差國也是儲蓄逆差國的倒影,網路促成的連結契合中國促進消費的再平衡,卻在美國的政治氣候醞釀緊張和極端。

一方的經驗正好為另一方面臨的挑戰提供洞見,兩國不僅都必須仔細照照自己的鏡子,也要詳盡研究對方獲得的教訓和經驗。

唯有如此,美國和中國才能成為共依存的主人,並將之轉化為共享經濟繁榮的正面動力。

(摘自《失衡的經濟》,寶鼎出版)

行銷最錢線/欲求滿足行銷 P&G大進化
2015-07-06 03:45:06 經濟日報 蔡益彬
太空人阿姆斯壯登上月球時說:這是我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吉姆·史坦傑(Jim Stengel)在全球行銷的殿堂寶僑公司(P&G)推動的一個小改革,卻是行銷史上的一次大進化。

史坦傑於2001年升任為P&G全球行銷執行長,負責所有品牌的行銷策略,當時在他手中的廣告費高達80億美元,同時要管理7000多位行銷高手,他發現最好的成長策略,不是一直固守在產品本身,而是要訂下明確的目標:品牌要如何改善消費者的生活?品牌自己的理想是什麼?

因為他觀察到千禧年後,新一代的消費者要的更多,他們在買產品之前,會先問「這個品牌對我有什麼意義?會帶給我什麼新的生活價值?」

所以他將P&G的行銷操作,從傳統的以滿足需求(機能、利益)為主的做法,提升改為以滿足欲求(情感、意義)為主,因為他瞭解需求的滿足是跟消費者做淺聯結(engagement),而欲求的滿足則是深聯結,因為當時由腦科學家與行銷研究專家合作發展的「神經行銷法」(Neuromarketing),透過許多對消費者大腦的購買研究證實,激發欲求能更快啟動更多大腦神經元,進而迅速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與決定。

例如,全球銷售第一名的紙尿褲幫寶適(Pampers),每年都維持一、二成的穩定成長,但史坦傑希望能創造倍數的成長,他決定將幫寶適行之有年的,以滿足需求為主的品牌主張:Pampers baby dry(幫寶適寶寶最乾淨)調升成為滿足欲求的新主張。

要如何將滿足「需求」的行銷,提升成為滿足「欲求」,他強調行銷人員須能回答「顧客關係」四個問題:

1.我們對很重要的人瞭解有多少?

2.我們要我們的品牌代表什麼?

3.我們希望自己代表什麼?

4.我們要如何將這些問題的答案帶到消費者的生活裡?

於是經過無數次的動腦會議後,史坦傑將幫寶適的核心價值從「乾淨屁屁」(dry bottom)調整成為「幫助媽媽發展健康快樂的寶寶」(helping moms develop healthy,happy babies),也就是從強調產品機能與利益,轉而強調品牌情感與意義,並因此發展出「欲求滿足型銷售主張」:Pampers love sleep & play 。

幫寶適全球的廣告公司再根據這個新主張,企劃出圍繞著寶寶的:媽媽與家人的「愛」,美好寧靜的「睡眠」與開心快樂的「玩耍」等三個核心價值的新廣告、新數位促銷活動。

根據全球第二大市調公司米瓦布朗(Millward-Brown)的年度報告,幫寶適在行銷進化後的三年間,品牌價值從35億美元驟升到190億美元,足足上漲了5.5倍。而P&G的銷售業績自2001年至2008年的七年間,竟整整成長兩倍以上,史坦傑也因此獲品牌周刊雜誌(Brandweek)及廣告年代(Advertising Age)等,選為「偉大年度市場名人」,表彰他對行銷廣告界的貢獻。

史坦傑在P&G跨出的一小步,促使行銷界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由於他的創新領先,現在歐美行銷界已廣泛地將注重「需求」的「效益行銷」,升級進化為注重「欲求」的「意義行銷」,讓品牌與消費者有了更深更豐富的聯結,他們的銷售業績也因此呈現突破性的成長。

(作者是台北神經行銷研究室執行顧問,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點子農場/彩虹地獄與記者使命感
2015-07-06 03:45:09 經濟日報 吳仁麟
那晚從八仙樂園採訪回來之後,他腦海裡始終殘留著一些影像。

夏夜裡,幾位朋友聚會談起八仙樂園,他把手機裡的照片叫出來給我們看,每一張都像地獄。

被燒得體無完膚的青春少女、整張被燒得脫落的腳底板皮。和他登在報紙上的那些作品比起來,這些慘絕的影像更讓人無法直視。

八仙樂園的災情發生在晚上8點半左右,當時他正在台北市區拍金曲獎的頒獎典禮。接到報社的任務後,10點半左右到了八里現場。聽他講述那一夜,我甚至聽到那一路狂奔的心跳聲。

那一晚,他在八仙樂園面對著未知和驚恐,感覺整個人像是泡在腎上腺素裡按著快門。他說,一進到園區就看到40多名被燒傷的人躺在門口等待救援,原本充滿歡笑的樂園那時已經成了遍地血肉與哀鳴的煉獄。

園區內的人工河裡飄著燒焦的皮屑,河水也染紅了。

他邊拍邊往前走,發現愈靠近災難現場傷者愈多,而且傷勢更嚴重,飄在空氣中的玉米粉閃燃之後點燃原本就積累在地上的厚厚一層粉塵,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很多人除了全身是火,腳底皮更被燒得整層脫落。

他又緊張又難過地按著快門,卻迎面出現一個老外當頭破口大罵,他不希望受傷的朋友被拍,邊罵邊追著要打他。

他急忙解釋自己是在採訪,但是那老外根本不聽,反而罵得更凶,也追打得更凶。

現場實在太混亂,他無法再跟老外解釋什麼,只好轉往另一個現場去拍。

回想那一幕,我問他,當時心裡是什麼感覺?

他說,滿滿是難過和委屈,他可以想見沒有一個受難者願意被拍,那如同地獄的現場也讓人愈拍愈手軟。但是他也明白,一個攝影記者的天職就是忠實記錄這場災難,並且把真象傳出去。

他知道,只有快速詳實的把災情報導出來,才能讓社會各界資源動員起來救災。而他在現場記錄的這一切,也將是往後的歷史和警方辦案的重要證據。

新聞記者不顧一切追求和傳播真象,也是一個民主社會的基石,那保障了人民知的權利,讓任何權勢階級無法利用資訊不透明的手段來控制和操弄。

在後網路時代,對於新聞媒體的討論爭議也日益激烈,愈來愈多人質疑記者這職業存在的價值,特別是在這個新聞服務被視為「裸體加屍體,緋聞加醜聞」的年代。

許多記者甚至不知自己為何而戰,只把這行業當成謀生糊口的工作,卻講不出記者工作對於社會最重要的價值是那些。

如果有更多的記者對於自己的工作有了信念和使命感,相信台灣的新聞媒體終究能走出不同的局面。

(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