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江西抗日碑上
2015-05-06 03:10:04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專題報導

第三次長沙會戰的高奉戰役文物原本被毀,大陸當局年初重修紀念碑,原有的青天白日國民黨黨徽都已重現。 圖/中共江西省高安市委提供
分享今年二月,江西高安老虎山高奉戰役的紀念碑和陵園完工,「看到紀念碑重新豎立起來後,我激動的掉下淚來。」江西農民尤國慶說。
這處抗日紀念碑自去年開始重修,上面除刻著國軍番號、陣亡將士名字外,頂端也回復原貌,放著一個偌大的青天白日的國民黨黨徽。

高奉戰役 陣亡六百餘人

高奉戰役是一九四一年年底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的一次惡戰,此役第三軍十二師陣亡六百七十三人,但也殲敵兩千餘人。我官兵忠骸集中葬在龍潭老虎山。

抗戰勝利後,該師倖存的司號長尤漢清選擇退伍長居公墓之側「照料」同袍。文革時,公墓碑體遭嚴重破壞,尤漢清本人也遭受多年政治衝擊,但他仍歷經屈辱全力保護官兵忠骸,所幸均未遭破毀。

倖存司號長 守靈半世紀


為同袍守50多年靈的尤漢清。 圖/高安市委提供
分享尤國慶就是尤漢清的兒子,他說:「父親臨終前告訴我,無論如何也要替他守下去」。一九九九年,守了五十多年靈的尤漢清過世(八十一歲),尤國慶接替成為第二代的守靈人。
近兩年,在當地人士與媒體奔走後,當局同意按照原貌修繕,同時為感念尤漢清的忠貞,把他的墓放在園區旁,永遠站在隊伍前方履行司號長職責。

陵園內還可見到九十七歲、我陸軍退役少將胡紹康撰寫的紀念文,他當時是該師卅六團第四連上尉連長。

無獨有偶,今年四月六日,忻口戰役(一九三七年十月)陣亡的郝夢齡(第一位陣亡軍長)紀念碑揭幕,紀念碑正面上有抗戰老兵、我行政院前院長郝柏村題詞「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郝夢齡…」,中華民國幾個大字歷歷在目。
image image
大手筆花10億 大陸重修四行倉庫
2015-05-06 03:10:05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 /上海報導

四行倉庫被日軍攻打的炸彈彈坑舊照,上海將全面復舊。 圖/淞滬抗戰館提供
分享大陸去年初立法將九月三日訂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後,各地開始推動抗戰遺跡的恢復工作,總計將新建或重修八十處抗戰紀念館或抗戰遺址。

四行倉庫謝晉元團長 圖/淞滬抗戰館提供
分享例如上海四行倉庫將花兩億人民幣(約台幣十億二千萬台幣)修復如舊,將是大陸第一個回復原貌的抗戰遺址。
謝晉元的兒子謝繼民表示,原四行倉庫有三百一十二戶的辦公企業,還有七十多戶住家、倉庫等,為了復原當年四行倉庫的抗戰遺址,上海市政府花費鉅資動遷三百多戶。

根據規畫,四行倉庫當初被炸的西面牆、南面牆都要恢復炸彈坑(可能用立體塗料呈現),整棟樓會成為歷史建築。西牆還會設立小花園,豎立謝晉元銅像以及八百壯士塑像等。

倉庫內原本只有四十平方公尺的「四行倉庫陳列室」,未來會參照謝晉元的日記和戰鬥細節、經過,老兵的口述資料,變成五千平方公尺的「四行倉庫紀念館」。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業務部主任王一峰表示,淞滬館年中會展出陳誠的作戰電令,得知當時調動部隊的情形,出版上海抗日史紀圖集,未來也可能呈現抗戰老兵的視頻影音,以立體、更鮮活的方式展出抗戰史。

另外,從台灣方面提供的日軍在上海據點的甲級情報圖可看出,抗戰前,國民政府已摸出日軍在上海的一百一十七處據點,說明當時國民政府已有抗日的準備。

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預計今年七月大幅增加展出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的歷史資料。在南京,廣達二點五公頃的「抗戰勝利主題館」和廣場,將在七月建成,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相呼應。

「總算有進步了!」上海兩岸國共史研究會研究員阮鍾道說,一九九四年他們在推動籌建淞滬抗戰館,到各處蒐集資料時,被公安局留置,罵他們「是在搞國民黨復辟」,「當時搞這項活動的人,都有坐牢的準備」。


imageimage
陸國家級展館 描述國軍正面戰場
2015-05-06 03:10:07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北京專訪

南京航空烈士陵區牌坊背面橫額上的「精忠報國」與立柱上的輓聯,為蔣中正所題,並經保存下來。 特派記者陳言喬/攝影
分享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位在北京盧溝橋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建館較早,也是國家級的抗戰紀念館,今年的展出將讓人「耳目一新」。
所謂的「耳目一新」是,展出的文物會從原有的九百多套增加到三千套,用更多的文物和圖片讓觀眾了解過去的歷史,而這些文物多半是國軍在正面戰場的資料。

紀念館一名負責人表示,這次主題展會以站在國際化角度下,突出中華民族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貢獻,描述當時中國抗戰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關係,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描述更客觀,會將正面戰場的廿二次大會戰描述出來,會是從中華民族角度看待問題。

他說,抗戰史沒有禁忌,過去國共兩黨在抗戰前十年殺得紅了眼,突然攜手抗戰,這種勇氣讓後人十分敬佩。國民黨在抗戰時期,打了很多次戰役,很多愛國官兵戰死在戰場上,後人不能忘記,這次一定會通過這個展覽,讓後人認識他們為國家的犧牲。

該負責人強調,大陸一定會表現這段歷史,這種期望也得到各界的尊重及理解,他們不會設置禁錮,也沒有不能突破的問題,歷史已經過去,沒有什麼不可講的。

他表示,台灣擔心大陸不能客觀描述這段歷史,其實是不必要的,從○五年到今年,他們不斷增加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的資料。至於說誰領導這場抗戰,不要被一些問題所困惑,如果說是單一的國民黨或共產黨領導,會妨害大家對這段歷史的正確認識。

他說,大陸一直說抗戰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也不迴避國民政府是代表中國,大家從展覽文件會看到南京是首都、重慶是陪都,蔣介石是國民政府主席,包括中國戰區總司令的身分。

此外,年底還會開展一個二千四百平方公尺的台灣同胞五十年抗日的專展。呈現當年數萬台灣籍愛國青年到大陸參加抗戰,還有在台灣抗日的故事,如丘逢甲、李友邦、霧峰林家、蕭家步月樓戰役等。

這名負責人表示,他們徵集到的六、七百件珍貴文物大部分是台灣同胞無償捐助的。例如蘆洲李友邦回大陸組成抗日義勇隊,保存了六、七百份義勇隊的名籍資料,這六百多名台灣青年到日本上學轉到大陸,再參加義勇隊,有隊員的照片、簡歷、生活與家庭簡介。由於長久封存、潮濕受損沾黏,他們的工作人員正以專業的紙畫技術,一張一張剝離、修復原貌。



image

新聞眼/抗戰塵封的史料 何時重見天日
2015-05-06 03:10:08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程嘉文/台北、上海報導

一寸山河一寸血,國民政府到抗戰後期亟需補充兵員,發起十萬青年十萬軍投入戰場,圖為參戰的青年軍。 圖/國史館提供
分享抗戰老兵、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近年走訪大陸抗戰遺址或紀念館時,常當場指正錯誤,弄得場面尷尬不已。
去年,他到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時就質問「抗戰是誰打的?」「共產黨的共赴國難宣言,怎不見你們展出?」還有次他到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看到國軍抗戰資料少得可憐,不斷訓斥在場人員。

大陸抗戰館或遺址資料除了誇大八路軍的戰功,還有一部分是沒有更多的史料,只好張冠李戴。

陸軍軍官學校史政顧問丘智賢說,他經常發現各地紀念館的錯誤,不是戰役內容錯,就是將領照片弄錯。尤其是解說員,他們的任務只是政治宣傳,了解有限。

各地普遍欠缺資料,高奉戰役就是一個例子,重建的紀念碑,外觀氣勢宏偉,雖然知道戰死六百廿三人,但名字只有二百多人,少刻了四百人。

同樣情形也會在未來的四行倉庫紀念館出現,四行倉庫參戰官兵四百多人,目前只有二百多人的名單。

在南京的航空烈士墓的英烈碑應刻上三千五百人,仍有近兩百人仍未核實刻上。

丘智賢說,抗日主要戰場都在大陸,但政府遷台後,所有檔案都帶來台灣,大陸只知有戰役但不知道內容細節,再加上文革的破壞,大陸在各地重建紀念館或遺址公園,死傷人數,戰役、戰場怎麼打的,都很空洞,他建議台灣應該協助大陸各地抗戰館充實資料。

謝晉元的兒子謝繼民表示,台灣方面有很多珍貴的文物,包括楊惠敏冒死送去的國旗,四行倉庫很需要抗戰歷史資料,希望各界能踴躍捐贈。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一名人員也表示,台灣許多抗戰檔案資料不能複製,若能展出,也能客觀展現國民政府抗日功績。

丘智賢建議,國防部有很多抗戰資料,有的都很老舊,也不易調閱。時隔五十年,新的史料陸續出來,建議國防部應該重新編修,且對外公開出版、上網。

還有像「白團」(協助台灣防衛抵抗中共的日本軍事顧問團)資料放在國防大學地下室,裡頭抗戰史的資料多達五、六千份,完全塵封,也很可惜。

大陸學者楊天石表示,抗戰史要寫好,兩岸甚至世界都要進一步開放史料。

延伸閱讀
被遺忘的戰士 回首抗戰勝利70年

image

歷史糾結…國共對峙 戰史模糊
2015-05-05 03:13:05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專題報導

兩岸抗戰史,我方堅稱對日第一場勝利,是李宗仁指揮的台兒莊大捷,圖為我軍的機槍陣地;中共則稱是八路軍林彪指揮的平型關大捷。 新華社資料照片
分享今年是紀念抗戰重要的一年,包括台灣官方(國史館),大陸學界(中國社科院、南京大學)、美國學界(胡佛研究院)都將出版抗戰史巨著,新史觀如何相互輝映這段血淚史備受期待。

共軍平型關大捷 兩岸抗戰史,我方堅稱對日第一場勝利,是李宗仁指揮的台兒莊大捷,圖為獲勝後,八路軍部隊經過平型關。 新華社資料照片
分享抗戰史是兩岸交流的一個大紐帶,兩岸要交流,就不能迴避抗戰史,儘管兩岸對部分抗戰史觀有差異,但當年國共兩黨基本上是共同抗日的(尤其是抗戰初期)。
經過時間的推移以及史料的公開,大陸學者已不斷在修正。例如社科院的楊天石即肯定國民政府抗戰。他說,國民政府歷經三大危機(淞滬會戰失利,廣州武漢失守、汪精衛成立偽政權,日軍發動一號作戰打進貴州),能夠堅持下來很不容易。

陸曾否認有正面戰場

國史館長呂芳上說,自胡錦濤○五年九月肯定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貢獻後,大陸部分學者比以前公正得多,以前根本不承認有正面戰場。

「這是個進步,過去連提都不能提。」上海兩岸國共史研究會研究員阮鍾道說。

目前多數大陸學者已同意軍事上的正面戰場是國民黨領導,中共是敵後戰場的游擊戰。但政治上是由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領導,兩黨在抗戰上各是軍事和政治的中流砥柱。

台忽略蘇聯初期援助

因為國共內戰,導致許多抗戰史蒙塵。就以國際同盟的援助來說,台灣過去刻意忽略蘇聯抗戰初期的軍事和戰略物資的援助,當時蘇聯派出飛行員協助抗戰,犧牲了二百卅七人。

陸不提美國的飛虎隊

大陸長久以來則是不提美國的飛虎隊,而美軍飛行員犧牲更多達二千一百九十七人。

但從各種跡象來看,兩岸都已看重這段歷史,馬總統日前首度說出蘇聯對中華民國的協助;大陸也開始宣傳美國在反法西斯陣營的貢獻,四月初即在桂林成立飛虎隊的遺址公園。

這些突破都經歷了許多曲折歷程。楊天石是親歷其境的一員。

他是最早到胡佛研究院抄寫蔣介石日記的大陸學者,他不斷發表蔣介石抗日的正面文章,顛覆大陸許多學者的舊思維,提升蔣介石在大陸的地位,但也被左派批判楊企圖為蔣平反,某中共黨史研究單位一度想撤除楊的百年潮雜誌主編。最近他又被某些人攻擊為「歷史虛無主義者」。

呂芳上說,「歷史是要爭長久的!愈來愈多的史料出來後,由學者先領先講出公道話,五至十年後,社會被影響;至於教科書要改,要十五年後。」

imageimageimage

台重新寫歷史 劉維開:蔣中正領導抗戰
2015-05-05 03:13:07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台北專訪
中華民國國史館今年也將出版一套抗戰史新編,館長呂芳上說,國史館有豐富的資料,且隨著外交部、軍情局、大溪檔案(蔣中正個人史料)等各單位史料的開放,國史館有優勢可以發揮更大空間,讓各界更客觀了解這段抗戰史。

呂芳上說,國史館兩年前約了三、四十名學者,用更開闊且符合歷史學的發展,跳脫傳統思維,撰寫這套抗戰史,全書六卷本,共兩百多萬字,計畫七月在紀念抗戰的國際會議上發表。

這套抗戰史更全面,主要涉及到人的部分,包括戰爭過程社會的變遷、文化面,淪陷區、偽組織情況,還有國共問題。

此外,會以國際關係、在二戰共同反侵略的角度看問題,包括抗戰初期蘇聯對中國援助,公正坦白交代。至於中美關係、中英關係,蔣中正訪問印度,開羅會議等,也會以國家的高度,不以黨派觀點來看問題。

呂芳上說,抗戰史難做,因為涉及到三方(中、日、台)的說法,兩岸的抗戰史在接近中;但大陸與日本有現實政治的問題,雙方爭執不下。日本最大的問題是不認錯,中日雙方應逐步化解爭議,國史館和國內各單位有使命感,願意站在高度提供更多史料,以負責任的態度,降低歷史爭執,維護戰後秩序。

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說,兩岸的抗戰史是建立在國家主體上的,中華民國是抗戰主體,合乎事實,也是正統的抗戰史觀。中共建政後,如何處理抗戰這塊,出現很大問題,但又不能不講。

劉維開認為,從各種歷史資料證明抗戰是蔣中正的國民政府領導的,尤其在抗戰期間,蔣面對各種誘和仍堅此百忍、抗戰到底(只有兩種結果,要麼戰勝日本,要麼失敗國家淪亡),這種決心和毅力是很了不起的。

○五年以前,大陸的學術界接觸到愈來愈多的抗戰史料,開始討論並修正。○五年胡錦濤肯定國民黨抗日後,為學術界開了一個口,才普遍且有公開的討論。有人認為兩岸可以合編或合寫抗戰史,但只要中共審查機制不改,合編的機會極低,除非大陸學者能承受風險的交由台灣出版。

劉維開說,今年之所以會有多本抗戰史巨著出版,一方面是抗戰勝利「逢十」,更重要是這十年來,一些史料的出現,其中最關鍵的是○六年蔣中正的日記開放,對以前的論述也要調整。

美跨國研究 郭岱君:想探討中國如何勝利
2015-05-05 03:13:07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台北─舊金山報導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的郭岱君團隊今年也將出版抗戰史鉅著。郭岱君表示,他們有來自美、台、中、日、英各國、十幾位跨國界學者參與,計畫出版兩冊,每冊約廿五至卅萬字,書名暫定「重看抗戰史」。

她說,這個研究計畫主要是由「胡佛研究院」及「中國與亞太研究學會」共同支持,希望不同國家的學者,從不同角度、使用最新檔案,重新審視當年的抗日戰爭(中日戰爭)。

郭岱君表示,參與的學者會跳脫自己的國家、意識形態框框,以不黨不私的態度盡量還原真相,為中日戰史研究打開一扇小窗戶。

例如,英國、美國的學者會把距離拉得遠一點,較有深度來看這場戰爭。日本學者的參與也很有價值,這次有四位日本學者執筆,提供的資料、文章,有部分是過去未曾注意到的。

她說,學者們曾聚集胡佛一個月,每天討論怎麼做這個研究?用什麼研究方法?史觀如何?

研究的架構將以中日兩國概念為主軸:一、「人與戰爭的關係」;二、「中國民族國家的構建」。

他們想了解日本為什麼侵華?為什麼會爆發中日大戰?為什麼會發生南京大屠殺?貧窮落後、四分五裂的中國為什麼得到最後勝利?為什麼能成為世界五強之一?

另一方面,這場戰爭也帶給中國建立和發展民族國家的機會。一九三○年代的中國,仍是軍閥割據與農業社會,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也僅統治長江下游的六個半省。

但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開始,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前後十幾年,國民政府推動一系列配套的建設(交通建設、新生活運動、幣制改革、五五憲草等),還有戰爭期間的社會變化(人口大流動、婦女地位抬頭、西北與西南的建設等),使得中國逐漸朝著統一的民族國家發展。

陸抗戰使版本多 楊天石:兩岸先釐清歷史過程
2015-05-05 03:13:08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北京專訪
北京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今年會出版七卷本、共三百五十萬字的全新抗戰史。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天石說,今年的三部大抗戰史會有趨同的傾向,都會肯定國共兩黨的貢獻,但對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在部分問題上會各說各話,例如:「抗戰是誰領導的、誰是中流砥柱」等。

楊天石說,關於抗戰領導權,最早的一種說法是「抗戰是中共領導的」,後來出現新提法,「抗戰是中共的思想領導的」。

二○○五年,出現第三種說法:「抗戰是兩個司令部:重慶、延安,各自分別領導」。還出現第四種說法:「抗戰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進行的」。

他說,目前多數大陸學者接受第四種說法,這說法也有一些歷史事實做支撐,包括一九三五年共產國際在莫斯科開會,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各愛國黨派團體聯合起來,成立國防政府」。

楊天石說,今年他自己著重反法西斯戰線的研究,如果當年沒有同盟國的協助,中國的抗戰最後也會勝利,但是時間會很漫長、艱難得多。不會是八年,也可能是十六年,二、三十年,甚至更久。

他準備發表文章,講珍珠港事變前夜的中美交涉。具體來說,戰前和抗戰初期美國不斷賣戰略物資給日本,助長日本侵略實力,在中國政府提出意見後,美國對日實行經濟制裁。後來又曾準備妥協,放鬆制裁,中國政府立即抗議,加上邱吉爾告訴羅斯福,不能失去中國戰場,才促使美國政策轉變。

此外,他還談到,一九三八年,汪精衛從重慶出逃,經昆明轉河內,準備降日,龍雲同情和支持汪精衛,「我發現龍雲是兩面派,他是隱藏在抗戰陣營中的未爆彈。」該文已經寫成。

楊天石建議,就抗戰史來說,兩岸可以充分交流討論,百家爭鳴,大家擺材料、講道理,先把歷史過程講清楚,結論暫時可以不做,就有達成共識的基礎,如果結論先行,就難有共同的意見。
陸學者上書習:撰抗戰史 像「戴銬跳舞」
2015-05-07 03:14:43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台北─西安報導
今年三月大陸全國兩會前,網上出現一篇西安西北大學近代史老師張恆致習近平公開信,張恆直言,大陸有必要重新修改撰寫抗戰史,宣傳真實的中國軍民抗日戰爭歷史。

記者致電張恆。他說,他發出後,一小時就有幾千人點擊、轉貼,也接到很多留言與支持,陝西的全國人大代表團也紛紛傳閱。記者問:有沒有受到壓力?張恆稱,「我們是善意的,不是反黨、反政府,是建言獻策,民心所向。」

張恆的公開信說,黨和政府對待國民黨抗日部隊的歷史認識,存在著偏頗,政府作為有失公允。

公開信說,以往在宣傳上強調我黨在抗戰中的主導,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實質上老百姓心知肚明,八年抗戰是如何打的?國民黨三百卅萬官兵為國戰死沙場,已經給了明確的答案。

歷史是無法複製,不可能因為「裝飾打扮」而改變,歷史就是歷史,它不可能因偏頗的宣傳而成為歷史。

我黨抗日戰爭宣傳「主旋律」,過度拔高八路軍的抗戰,突出敵後的「地雷戰」、「地道戰」,類似子虛烏有的「小兵張嘎」類的抗戰文學宣傳,不能說服廣大公眾。

公開信說,您父親習仲勳前輩的部隊(陝西籍國軍),一九三九年六月山西中條山保衛戰中,被日軍包圍在黃河北岸,官兵們彈盡援絕,寧死不降,跳黃河殉國。

但由於「主旋律」的要求,當地政府只能改編成穿著八路軍服裝「敢死隊」跳入黃河的電影,使得「咆哮無聲」獲得播出權,雖滿足了要求,但歷史被完全顛倒,您作為陝西人不知有何感想…?

公開信說,社會對國民黨抗戰歷史宣傳實際上是「斗膽打擦邊球」或「戴著鐐銬在跳舞」。民眾真實的愛國舉動被主旋律束縛,這是極為不正常的歷史觀心態。
幕後側記/揪心對泣的抗戰專題採訪
2015-05-07 03:14:43 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言喬

國軍炮兵連長錢青,年輕時的軍裝英姿,此照片被家人帶至台灣才得以保存(左)。錢青後來被關押勞改26年,已見風霜(中);進入遲暮之年的他,滿臉皺紋,有無限的辛酸與感慨(右)。 (取自網路)
分享採訪撰寫這個專題,心情是從複雜到沉重的。先是閱讀浩瀚的抗戰資料,戰役、過程、結果,知道得愈多,就愈擔心出錯。再是採訪學者、老兵及其後人,知道得愈多,心情就愈沉重。
我訪問了北京、南京關愛老兵的志願者及老兵的兒子,他們都是五、六十歲的大男人了,竟對著我流淚,我故作鎮靜地等他們把淚擦乾,內心卻澎湃不已。

當我去北京訪問符國仟老兵時,他的家人再三查明我的身分才讓我進去,他們總是擔心害怕什麼的。

我正式訪問北京的官方(民政部)、半官方(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有關人員,對方不是不方便回答,就是一直沒有答覆。

我後來能理解黃維的女兒黃慧南、張自忠的孫子張紀祖為何都不願再談這些往事了(不願受訪)。

大陸一位受訪者告訴我,不接受採訪,就天下太平,一旦受訪,就得擔心紅帽子又過來。

大陸媒體近年已開始報導抗戰老兵當年的貢獻,但絕大多數媒體都不敢提及抗戰後老兵遭受迫害的事實。

在台灣,因為社會的變遷及多元化的發展,抗戰老兵也是被遺忘的一群,思鄉情切又得不到認可,他們不知何處才是家。

抗戰勝利已七十年了,因為國共內戰,孤苦無依的老兵連同被陪葬。多年來,他們悲慘的故事反覆在上演,且陸續的煙消雲散。

因此在老兵如風中殘燭之際,我們有責任將他們悲慘的遭遇報導出來,儘管這些見報故事,僅是其中一小部分。

我回憶起童年在板橋的電影院,站著看完電影張自忠的「英烈千秋」(一九七六年),從張自忠承受漢奸罵名、到南瓜店殉國,妻子李敏慧接噩耗絕食七日而亡,一幕幕賺人熱淚,我看到好多人流著淚離開電影院。

抗戰就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血淚史,那個年代,這些抗戰軍人,絕對都是愛國青年,他們每個人都是張自忠,如果我們是這樣對待民族英雄的,好意思嗎?大陸如果自己都不面對歷史,不照顧民族英雄,又如何要求日本面對歷史問題?

image
兩岸爭抗戰正統 老兵有感?
2015-05-07 03:14:42 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兩岸都將舉辦多個活動,但兩岸敏感且蘊藏角力的話題,又浮現檯面。

在台灣,我政府將舉辦一系列包括學術研討會、各種抗戰、台灣光復的史料展、出版抗戰史專書、製播紀錄片、紀念音樂會,以及國軍營區開放暨戰力展示、抗戰勝利慶祝大會、台灣光復紀念大會,發行紀念郵票及紀念幣組合等。

七月在新竹湖口基地也會舉辦、被外界形容是「小閱兵」的戰力展示。

大陸方面,去年中共立法將九月三日訂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大陸今年各省市都將舉辦多項紀念活動。其中最重要的是北京,將首度在九月三日辦盛大閱兵,邀請二戰期間協助中國的所有國家領袖參加,規模空前。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認為,爭正統的主軸應鎖定「老兵有感」和「國際有感」,而非「長官有感」。黃介正認為,國際宣傳應該針對大眾而非小眾,因此更應該思考透過新媒體、微電影或短片等方式,或許更能達到對國際傳達的效果。

黃介正還建議,鑑於大陸準備在九月三日舉辦大型閱兵,我方可在九月三日之前,包括七七抗戰紀念日、「八一五」日本宣布投降,或九月二日盟軍在密蘇里號戰艦受降,這些日期都是我方可以發揮優勢的機會多加宣傳。

抗戰勝利榮光 歷史記憶怎分國共
2015-05-07 03:14:41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專題報導

八年抗戰犧牲三百卅多萬官兵,艱難贏得勝利,國軍代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圖左)從日軍代表手中接下投降書。 圖/國史館提供
分享
位在重慶市中心的「人民解放紀念碑」(圖),原是1947年的「抗戰勝利紀功碑」。中共取得政權,改成解放碑,卻失去國家民族高度。 圖/陳言喬攝影
分享上海黃浦江邊,一樣朦朧的江景,一樣土腥的泥水味。七十多年前的寶山、閘北成了戰地廢墟,如今已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回看南京,也早已是綠蔭盎然、從容優雅的美麗城市。
戰爭的傷痛已遠離,但抗日戰爭留下來的諸多歷史問題仍未解決。兩岸的抗戰史雖已趨近,但關鍵性的立場仍難突破。

大陸近年開始重視抗戰史實,也在各地陸續興建抗戰紀念館、抗戰遺址,開始展出國軍在正面戰場的貢獻。反觀台灣朝野或多數民眾似乎忘了這段抗戰史,也忘了台灣當年是怎麼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

兩岸有責任完整回復這段被忽略的歷史,如果不能對歷史交代真相,就是永遠自欺欺人。

抗戰是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沒有抗戰勝利,台灣、東三省要不回來;但抗日的結果,卻造成兩岸分裂。

兩岸複雜的關係,更讓歷史錯亂顛倒。在台灣,蔣介石走下神壇變成人,現在被部分人士打成鬼;在大陸,剛好相反,蔣介石從鬼上升到人,如今更被一些人奉為神。


位在重慶市中心的「人民解放紀念碑」,原是1947年的「抗戰勝利紀功碑」(圖)。 圖/取自網路
分享在抗戰老兵部分,今年兩岸都將盛大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不論是大陸的閱兵或台灣的活動,老兵都應放在觀禮台最顯著位置,接受後輩們的最敬禮。
當年他們為了保家衛國,加入國民革命軍,是國家的軍隊,不分國民黨或共產黨,他們不應成為國共內戰的祭品。

國共的恩怨情仇已經過去,共產黨執政的大陸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更有信心、更有胸懷去面對這段歷史。尊重歷史絕不是「搞國民黨復辟」,是以國家的高度展現對民族、對犧牲軍民的尊重。

黑布不應遮住民族的亮光!卅多年前鄧小平默認國民黨抗戰有貢獻,十年前胡錦濤正式承認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貢獻。我們期待今年的九月三日,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能有更大器一點的說法與做法,藉紀念抗戰彌合兩岸的傷痕。

期待有一天,重慶「解放碑」(紀念內戰),能回復成原本的「抗戰勝利紀功碑」(紀念國家民族抗戰)。



imageimage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