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滿屋雜物扔不掉…「囤積症」是心病
2015-05-03 03:05:41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Phyllis老家,連她住的套房都被母親雜物堆滿。 圖/Phyllis提供
分享
Phyllis的母親是囤積症患者,老家堆了滿坑滿谷的雜物,冰箱被堵到無法開啟。 圖/Phyllis提供
分享「家裡放不下,回收物擺路旁婦睡安全島堅守」、「東區精華地段公寓成回收場,居民憂逃生難」……。囤積雜物塞爆家中、影響公共安全的新聞,近年時有所聞。這些囤積者未必髒或懶,而可能是精神醫學新發現的「囤積症」患者。
一九六六年。美國醫學論文已出現「囤積(hoarding)症」字眼。兩年前,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新版診斷與統計手冊當中,正式將「囤積症」定義為需要治療的心理障礙。

台灣作家Phyllis花了十年時間研究囤積症,上月出版華人世界第一本囤積症專書「囤積解密」,近期還準備去美國考「囤積症整理師」證照。她表示,「囤積症」是病,而且是用愛與關懷才能治療的病。

Phyllis母親正是囤積症患者。從高中起,Phyllis老家便堆了滿坑滿谷的雜物。二○○三年,她從老家倉皇逃離,留下獨居的母親。母親沒多久便得胃癌,三年後辭世。


「囤積解密」作者Phyllis,認為囤積症必須用愛與關懷治療。 記者陳宛茜/攝影
分享Phyllis認為母親的胃癌是她離家造成。懷著愧疚,她花了五年整理母親遺物,一邊研讀西方醫學書籍,發現母親的症狀竟是「囤積症」。囤積症患者多半缺乏關愛,以近乎上癮的方式蒐集、堆積物品,企圖塞滿內心的空虛。
全球統計,每廿五人就有一人是囤積症患者:患者四十歲後症狀明顯,五十歲起進入高峰。高齡化社會患者人數攀升,溢出雜物造成家庭關係惡劣,成為公共安全的隱憂。專業的「囤積症整理師」在美國應運而生,協助患者清理內心和外界被塞滿的角落。

「我不只是想清理雜物,更想修補關係。」Phyllis希望藉「囤積解密」一書讓台灣理解「囤積症」,讓人們學會用愛與關懷,清理心靈與物質世界應該捨棄的囤積物,也讓她完成來不及對母親做的事。

image


藝術大師安迪沃荷 連腳趾甲也囤
2015-05-03 03:05:42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史上最著名的囤積症患者是誰?「囤積解密」作者Phyllis認為,非藝術大師安迪.沃荷莫屬。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一九八七年辭世,身後留下大批收藏和六百一十個紙箱。他紐約豪宅廿七個房間只有五個房間沒堆滿紙箱。

這些紙箱裝滿大師生前使用過的所有雜物。據說他習慣在辦公桌旁擺紙箱,心血來潮便將桌上所有東西掃進去。

安迪.沃荷過世後,遺產管理人接收這些箱子,花了廿年時間,也才開了一百六十多個箱子。裡頭東西包括機票、帳單、超市傳單、糖果包裝紙、腳趾甲等。

囤積症 醫師:失智、強迫症的症狀之一
2015-05-03 03:05:42 聯合報 記者黃筱雅/台北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江漢光表示,「囤積症」是老年失智症及強迫症的症狀之一,患者不只將垃圾當寶,還把雜物堆滿整屋子,影響全家人。
江漢光說,囤積症是常見的精神科症狀,有些患者不只捨不得丟棄擁有回憶的物品,甚至將別人丟掉的垃圾撿回家。

治療上可先予血清素類的藥物,舒緩情緒,再給予行為認知治療,使患者辨別物品能否囤積、囤積後帶來的影響等,治療時間視患者嚴重情況而定。

囤積症用愛治療 別丟患者的「寶貝」
2015-05-03 03:05:43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囤積解密」作者Phyllis,認為囤積症必須用愛與關懷治療。 記者陳宛茜/攝影
分享日本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角松子獨居於公寓,過著寂寞而糜爛的生活。她在屋內堆放大批垃圾、不跟別人講話,惹得鄰居稱她「討人厭的松子」。電影敘述她的前半生,原是國中老師的她,總是所愛非人,落到居住在垃圾屋。
Phyllis指出,「討人厭的松子」正是典型的囤積症。根據西方研究,囤積症好發族群包括獨居者,老師則是囤積症最常見的職業之一。因為此症患者的最大病因是缺乏愛與忽視自己。老師的社交圈封閉、又常傾注心力在學生身上,因此忽視自己。

Phyllis母親也是老師。她認為,離婚又再婚的母親始終缺乏愛,退休後生活失去重心,囤積症因此爆發。母親和松子一樣,渴忘愛卻又得不到,最後用雜物在身邊堆起一座牆,阻止別人進入、從中獲得安全感。「如果我能早點發現,便可以幫她打掉這一座牆。」

治療囤積症不能只是把有形的雜物丟掉,還必須將患者內心的雜物清走。Phyllis表示,專業的「囤積症整理師」必須兼具心理諮詢和整理物品兩種能力,如果只是丟掉物質上的雜物,患者還是會不自覺地蒐集、囤積,不斷惡性循環。

身為囤積症的親友怎麼辦?Phyllis警告,「千萬別亂丟囤積者的物品」,因為他們一旦發現物品短少,不但會陷入哀傷,還會對丟東西的人產生極大憤怒。也不要一味責怪患者的行為、向他們下最後通牒,這只會造成雙方的衝突。

「囤積」可視為囤積症患者發出的孤獨警訊。Phyllis表示,親友應主動關懷有囤積症徵兆的患者,告訴他們囤積的負面影響,讓他們理解你的愛、感受到你的擔憂,並說服囤積者接受精神科醫師的治療。

image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