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新冷戰 台灣難上加難
2015-05-03 02:39:31 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台中市)
四月卅日,就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美國國會進行歷史性演說的同一天;前任首相野田佳彥也在台北發表演講。雖然,台灣的讀者不太可能記得野田佳彥。不過,如果沒有野田佳彥,就沒有今天的安倍晉三。
野田佳彥在短短十五個月多的首相任期中,一連串接近「無知」的政治判斷,對於催生第二次安倍政權,具有決定性的助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動搖東亞安全的「釣魚台國有化」問題;其次是無節操地與自民、公明兩黨聯手通過「消費稅增稅」法案;最後則是提早終結民主黨政權的「眾議院解散」。
和安倍晉三在美國不提歷史問題一樣,野田在台灣也不說明釣魚台國有化問題。演講後的提問當中,筆者提出了釣魚台國有化相關問題,不過野田完全回避。
釣魚台國有化之後,東亞重回冷戰的氣氛濃厚。特別是去年,超乎一般人的想像,俄羅斯再度取代中國,成為日本航空自衛隊緊急升空驅離對象的首位(俄羅斯四七三次,中國四六四次)。也就是說,俄羅斯在東亞的歷史回歸極為明顯,和中國共同完成了太平洋西岸大陸國家vs.海洋國家的冷戰新構圖。
此一景象,當然是二○一二年九月野田政權將釣魚台問題當成「國內」問題處理的「想定外」的發展。因此,在歷史的前進軌跡中,強調日美對等的民主黨政權非得終結不可。安倍政權根基於「日美同盟」的全面升級,而不得不進行的集體自衛權法制化,事實上就是日美防衛合作全球化的基礎建設。
海洋利權的確保是貿易通商國家的命脈。一九四○年代的太平洋戰爭,毫無疑問就是一場日美兩大新興海洋國家,在太平洋的大決戰。戰爭結果使得美國勢力來到了太平洋的最西岸,同時也意外地讓兩大海洋國家在戰後完美地結合。例如,美國軍事力與日本經濟力;美國消費力與日本製造力的相互內化。
冷戰之後,此一構圖看似出現破綻,其實只是內化。今天在大陸國家全面崛起的狀況下,不得不再度外現。安倍訪美所展現出的「日美同盟」的緊密程度,即是最好的解說。
只是,對於東亞安定而言,這不是好事。在貿易通商上,中國早進入和日美及中國以外的東亞所構成的經濟體系當中,但是,在以日美為中心的東亞安全體系,中國依然被排除在外。基於宗教和文化,美國相信俄羅斯的理性和物理性的力,但是對於中國,既不了解也不相信。
無論如何,冷戰期間的意識形態鬥爭已不復見,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是根基於經濟利益的海洋爭奪戰。眼前,中國的「不得不」出海,不得不強調「海權興國」,確實是時代的邀請,而非中國的暴走。只是,大陸勢力進入海洋,衝突無可避免。
不過,最麻煩的還是台灣,在海洋勢力與大陸勢力的歷史交錯中,台灣的自我定位及與兩大勢力間距離感的拿捏,難上加難。
公告版位
- May 03 Sun 2015 00:53
太平洋新冷戰 台灣難上加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