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等教育如何國際化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5-16 01:23聯合報 杜震華/前台大教授(台北市)

為培養國際移動人才,台灣大學決定增設「國際學士學位學程」,以全英語授課。然而,教育部卻以環境設備未準備好、招生名額未獲共識為由,不核准台大今年招生。一樁美事,卻卡在教育部的嚴厲監管,令人扼腕。

這則新聞充分顯示出,為何台灣的高等教育難以國際化、也難有校際特色的重大原因,就是上頭還有一個「什麼都管、管什麼都不奇怪」的教育部,在嚴格管控著台灣的教育。如果連天天企求進入全球百大的台大,在一個招生名額極為有限的學程入學資格,也沒有辦法自主,必須聽命於「本土至上」的管制思維箝制的話,則我們的國際化、自由化,以及所謂的「特色化」,永遠沒有成功的一天。

教育部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是認為台大徐州路校區的環境和設備尚未準備好。其次,是台大準備採用SAT成績(美國大學對高中畢業生要求的測驗)為標準,教育部則堅持本國生要用台灣的學測成績。

教育部父權心態嚴重,加上食古不化,才會產生雙方的矛盾。台大的環境和設備是否準備妥當,是台大和申請學生間的主觀判斷,況且可持續改善,只須要求網站公布、公開透明即可。甚且,台大校區間有交通車互聯,所有台大校區都是這個國際學程的資源,教育部未免擔心過多。

其次,招生入學資格涉及本國生的資格。台大認為採用SAT成績可以留下有意出國念書的台灣最優秀學生,和外籍生採用相同標準也方便維持其品質。但教育部不考量其綜合性成本效益,只拘泥於是否可能對其他學生不公平的枝節,情願讓這樁美事卡住,讓台灣在國際競爭中落後、淘汰,這是十足的「只見秋毫、不見輿薪」。

其實,區區四十個名額,只要要求「外掛」,就不影響其他一般生的權益。長期抱持這種管制心態,將造成各校招生對象不可以有不同的目標和訴求。其結果就像過去的系所評鑑,一套制度標準適用所有的大專院校,全台灣只有一所「教育部大學」,各校過去的特色、風格完全消失殆盡。

諷刺的是,鄰近國家的國際化都有顯著成效:新加坡引進了十六所歐美名校在星國設立分校,馬來西亞引進了十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引進四十所,中國大陸更引進了五十二所,韓國規劃二○一九年前引進十所,連越南也引進了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我們教育部該做的不做,雖然也核准了寥寥幾個合辦國際學程,但在引進外國名校上成績掛零,現在則在極有限名額的入學資格上和台大纏鬥不休,真可說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台灣高教的成員們,應該一起呼籲教育部放手,才能讓台灣的教育走出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