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的概念 思考房屋政策
2015-05-16 01:19:29 聯合報 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新北市)
行政院敲定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方案,擬對炒房者從重課稅,希望能壓制房價的飆漲。
然而,這種做法仍然陷在資本主義市場邏輯的思考架構,在投資/機客的心理上,或許具有短期的嚇阻作用,長期而言,並無釜底抽薪的效果,台灣房價仍然會在高檔徘徊。
事實上,行政院方案中的「重稅」措施,對有錢人而言,依然無關痛癢,僅能減少投資客的獲利比率,無法遏止房屋的炒作行為。何況,這些手段,對投機者來說,只會增加避稅麻煩,不能阻止他們財富的累積。
一個良善的住屋政策,不能只將房屋當作「房屋」看待,而必須以「住家」,甚至是「家」的概念來思考。
在一個紛擾喧鬧的世界,房屋提供人們隱私和安全的庇護、提供人們遮風避雨的所在,是建構家庭、凝聚情感的地方,是生活和生命繁衍的場所;房屋也是個人和社會歷史的記憶庫,有了房屋,我們許許多多的回憶,才有了住處。在《馬利克瓦》這本書裡,房屋也是「引退之所」,純粹人性的「真實存有」。
所以,「回家」是人們每天生活的路徑。擁有一處安全、舒適,可以負擔得起的房子,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也是人權重要部分。當我們累了、倦了,心底期待的是,在不遠地方,窗口一盞點亮的燈火,在夜晚神祕中安靜守候。
然而,在資本主義市場邏輯下,房屋已從人性需求,轉向以金錢交易為主的標的;購屋成為人們儲蓄的方式,也成為投資客、建商、財團的賺錢工具。最後,不但形成嚴重社會災難,也造成許多人生命傷痛。
因此,我們不能將房屋置放在服務有錢人的商品化體系來思考,更不能視之為國家經濟的引擎或支柱。因為,當有一群人在囤房、炒房時,也正在阻斷另一群人回家的道路。
台灣並不缺房子,總空屋戶數高達八十六.三萬戶。如何將這些虛有其表的空殼子,化為人們嚮往的溫暖住家,是當政者應該優先處理的問題。
或許必須以更激進的手段,就像德國一樣,以妨害人權角度,如果超過當地合理房價的一定程度,便構成犯罪,得依《刑法》判處徒刑,才能有效抑制炒房者的投機行為,讓台灣人實現住者有其屋的夢想。
公告版位
- May 16 Sat 2015 09:25
以「家」的概念 思考房屋政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