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哥亮敗在…從台後硬轉台前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16 00:33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謝金燕與父親豬哥亮的家庭故事,這些年隨著兩個公共人物的波瀾起伏,屢屢有著父女不認的焦點,而在二○一六首場演唱會末,更掀起了事情背後的倫理底牌。
謝金燕利用準備好的影片播放,以文字訴說媽媽生活的心路歷程,她提到媽媽這輩子最難堪過往,接納小三的同意共事一夫。演唱會利用千字文公開家醜的真實表白,間接說明謝金燕的真實心境。
豬哥亮多次公開的想在台面上與女相認,然而,對照謝金燕的矜持與低調,兩人如同平行線,難有在電視空間相遇的「大和解」鏡頭。
藝人各有私密的空間,觀眾在投入情感欣賞藝人時,往往也會有「分裂」的情懷。舞台光鮮亮麗和歌舞夢幻情境,讓謝金燕或豬哥亮各有忠實粉絲。這樣「台前」所建立起藝人的形象,長腿動感的舞姿、馬桶蓋髮型的神態,是我們概括出兩者的外在形貌,也就是一種長期「表演控制的維持」。
「台後」的兩位,各自可以呈現出自我感情,和解相聚與否的私領域,也不一定要在公開場合給觀眾知道。只可惜,八卦背後的風花雪月,可能是部分媒體操作方式,也可能是部分觀眾被導引注意的方向;然而,豬哥亮父女所導引出表演中的「誤傳」,那就是豬哥亮在台後私領域沒有與女兒做好任何溝通,卻跳躍出台前與女兒多次隔空喊話的窘境。
豬哥亮強拉觀眾進入兩人的家務事,這樣不合時宜的闖入表演情境,又透過記者轉述,更讓原本不該成為劇本的劇情鬧僵。雙方心情都糾結,女兒下台痛哭,父親提早離席又自嘆做人失敗。
社會學家高夫曼經由劇場理論告訴我們,人們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各種自我和角色,包含台前與台後的協調,都是一種印象管理的藝術。謝金燕在父母感情問題上無法釋懷而不想拉起父女相認的舞台,卻因為豬哥亮不協調的角色扮演,在戲劇化的直白公布後,讓觀眾更加跳離這場感傷且不該出現的悲情橋段。
公告版位
- May 16 Mon 2016 01:13
豬哥亮敗在…從台後硬轉台前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