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從大陸C919試飛看台灣機艦自製之虛實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5-07 01:15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自製C919客機,本月5日下午順利完成首飛任務,回到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聯合...
大陸自製C919客機,本月5日下午順利完成首飛任務,回到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杜宗熹/攝影
中國大陸首架自製幹線客機C919近日在上海浦東機場試飛,成功完成了九十分鐘的飛行起降。新華社宣稱,此機是中共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誌性工程,目前已接獲五百七十訂單。乍看C919一片情勢大好,可望急起直追,與波音、空中巴士鼎足而三;但在官方宣傳之外,其實還有不少難題尚待克服。同樣的分析也適用台灣,蔡政府一年來不斷宣揚「機艦國造」,其中又有多少是實際可行?
新華社沒提到的是,C919原定二○一四年首飛,二○一六年交機,此次成功試飛其實已遲了三年。此前,中共研發八十至一百人座的支線客機ARJ21,規劃二○○七年交機,拖到二○一五年才交運,二○一六年終於開始載客;但至今尚未通過美國與歐盟的「適航認證」。

在C919接獲的訂單中,很高比例只是「購買意向書」,而非確認訂單。客戶幾乎全來自國內,多為銀行所屬租賃公司,或急於造勢的新業者。國營「三大航」(中國國際、東方、南方)各僅確認訂購五架;這相對於各公司的機隊規模,只是九牛一毛。

中共是軍火輸出大國,但民航機產業卻起步甚晚;主要原因是,軍售深受政治因素影響,民航卻需面對商業市場的嚴酷競爭。現代客機單價甚高,動輒數千萬美元起跳,業者必須仔細計算殘值、折舊及維修,沒人願買低產量的孤兒機種。因此,在波音與空中巴士獨霸下,他人幾無法分一杯羹。前蘇聯也曾有完整的民航製造業,如今市場也已被席捲。俄羅斯設計的客機雖價格低廉,卻連本國航空公司都不捧場。

大陸自製客機的最大優勢,就是它們關係國家顏面,有龐大「愛國訂單」作後盾。儘管目前C919的自製率僅五十%,許多核心技術都仰賴國外企業提供;但如果經濟持續成長,研發上不犯大錯,靠內需市場「支援前線」,再砸銀彈「外交售機」,未來確有可能突破波音與空中巴士的夾殺,闖出一席之地。

回頭檢視蔡政府的國防產業自主政策,儘管標榜「產業化」可以化解外界「燒錢」的質疑,也可以沾上「拚經濟」的邊;問題是,在國防上,台灣能否建立一個足以自給並獲利的產業,令人大大存疑。

大陸民航工業之所以有機會成功,具有龐大的國內市場是必要條件,這由其高鐵的擴展速度即可證明。台灣受限於國際形勢,除了少數輕兵器,國造軍火幾乎不可能外銷;至於國軍本身的需求量有限,卻要攤付同樣高昂的研發成本,自製武器的「性價比」,自然難以樂觀。蔡政府必須誠實檢視台灣本身的條件,不能一廂情願。

台灣要發展國防產業,首要之務是窮一切努力把餅作大,向外拓展市場,才可能降低成本、累積商譽。若只以國軍的編制數為總產量,這樣的產業將只是建在沙灘上的危樓。韓國航空工業(KAI)為本國空軍研發T-50教練機,更與協力廠商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合作,由洛馬在海外推銷。乍看,美方將分走大筆利益,但「洛馬產品」與「韓國產品」的國際號召力不可同日而語。國軍兵力規模不如韓國,外交障礙更遠甚之,更需要認清自己地位,設法融入國際產業鏈。

一年來,蔡總統不斷宣揚國機國造、國艦國造、潛艦國造及國防自主等政策,有些恐怕流於托大浮誇。例如,強調「研發下代戰鬥機引擎」,其實明顯超出我方技術層次;更忽略「自製」是增強國防、振興產業的手段,本身不該是目的。若無法建立獲利模式,「國造」與「自製」終將是南柯一夢。

國防產業具高度專業性與隱密性,外界難以監督;若主事者躲在「國家安全」的大帽底下與業者私相授受,對國防安全和國家財政者都是可怕的傷害。尤其,以台灣的內外市場能量,究竟能支撐什麼樣的自製機艦,恐怕沒有一味樂觀的條件。

波音﹒空中巴士﹒國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