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業務最前線/修習社群學分 回歸以人為本
2015-05-07 03:36:57 經濟日報 吳育宏
隨著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使用人口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它已經從原先以「交友」為主的功能,逐漸成為企業、個人發展品牌不可忽視的管道。

是否使用社群媒體,不再是任何品牌的「是非題」,因為答案再清楚不過。

選擇哪一種社群媒體、用哪一種方式經營,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課題。

社群媒體的威力之大,可以在短時間內建立「素人品牌」,也可以迅速地摧毀既有品牌的聲譽。某些公眾人物在社群媒體的「失言」被放大,危機處理時抱著委屈的心情,認為自己的一點小失誤不應該被無限上綱。這樣的心態正是印證,舊思維難以在新時代立足的原因。

社群時代的第一堂課是:任何好與壞都是被病毒式傳播「放大」出來的,我們沒有辦法只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部分。

既然公眾人物的名與企業品牌的利也是被「無限上綱」出來的,就要用更謙卑、更謹慎的態度來面對群眾,甚至承受那些較嚴格的標準。

其次,因為病毒式傳播產生的流量倍增實在太吸引人了,以至於太多人陷入「重量不重質」的迷思。

凡事把「數量」作為第一考量的結果,造就了台灣代工王國的傳奇,卻也造就了許多追求「無意義績效指標」的現象,我甚至認為它是所謂「奴性」的推手。

由於機械化、公式化的追求「流量」,我們會發現社群媒體充斥許多聳動的標題與內容,習慣淺層思考的結果就是群眾智慧降低、內容多元性喪失,最終導致「資訊爆炸」的時代呈現「資訊貧乏」。

因此,社群時代的第二堂課是看到流量背後的「質量」,才能經營出品牌、平台的深度。

我相信譁眾取寵的品牌終究難以在市場長期生存,但是後起之秀能否開創出新氣象,還是要靠對質量(品質)的努力以及堅持。

不可諱言,社群媒體在行銷領域進而到各行各業都改寫了遊戲規則,也創造許多新的機會。

我認為不管是「對好與壞的概括承受」,或者是「質量比流量重要」這些原則,事實上早就存在傳統人際交流的活動當中,只是科技加速、放大了這些現象及後續影響力罷了。

看似新崛起的科技和文化,其實終究回歸人與人互動的本質與價值。

(作者是管理顧問,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