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透視鏡/你住的城市有智慧嗎?
2015-05-07 03:36:56 經濟日報 詹文男
近來智慧城市的議題很夯,從中央到地方,到處都是智慧城市的論壇或座談,新舊任縣市長也無不宣示其任內智慧城市的願景與想法,甚至有些城市號稱已經獲得全球前幾名的殊榮,那讀者覺得您所居住的城市真的已經擁有智慧了嗎?

當我們開車上班時,還要思考走那一條路比較不會塞車?到了公司附近,還要煩惱找不找得到停車格?坐火車上學上班,要到了火車站才知道火車是否會慢分,可能慢分多久;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在大樓電梯旁牆壁拿原子筆填寫瓦斯度數或透過電話自報度數,當這些事不斷重複時,相信大多數人一定不相信我們城市已經擁有了智慧。

當然有人會說,智慧只是一個形容詞,或者智慧本來就有高有低,我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從台北等公車的應用知道公車何時來,讓公車族不再癡癡地等,或者ubike的盛行,隨時知道哪裡有腳踏車可借用,台灣在某些應用還是不錯的。

的確如此,台灣在網路的方便性,智慧手機的普及率都在全球名列前茅,也有一些不錯的智慧化應用,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如何運用這些基礎建設,讓民眾能享有更安適、更愉悅、便利、安全及健康的都市生活,需要領導者與市民共同的努力。

尤其我們看到目前全球大部分智慧城市的規劃,資源配置多著重在硬體的建設,在軟體與服務應用上較沒有系統性的思考,特別是對社會及市民需求的瞭解與回應更是薄弱。

其實,理想的智慧城市規劃,不僅需要有由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更需要由下而上的創意與共識凝聚。亦即,發展智慧城市不僅只是將各種的「智慧」科技如智慧建築、智慧治理、智慧交通等作孤島式建置與堆疊,而是應該回歸城市使用者需求,從城市存在價值出發,去規劃智慧化的方向。

舉例來說,美國亞特蘭大市的區域規劃委員會預估至2040年時,大都會區內的人口將增加至900萬人。由於基礎建設將不敷近千萬的人口使用,為了繼續維持,甚至是提升生活品質,亞特蘭大區域委員會規劃了 2040計畫 (Plan 2040),這個計畫以「永續發展」為核心,由環境管理、社會發展與經濟成長三大面向作為未來宜居智慧城市的發展藍圖。

其中,在環境管理面上,如何透過智慧化讓居民擁有更潔淨的空氣、土地與水,並有效適應氣候變遷,減少生態的破壞與災難,尤其是治安與健康上的維護更是重點;在社會發展面上,多元化包容社會的促進,人權及社區發展上的維護,勞資關係及原住民等議題都是焦點;在經濟成長面上,如何推動創新,提升員工技能,強化企業競爭力,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也是城市發展需要關注的課題。

新人新政,不管是台灣的六都或地方縣市,如何從城市未來的發展,市民的需求,回頭思考現在應該如何建設,相信是規劃智慧城市首要工作。

(作者是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本專欄隔周四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