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重塑政治文化,台灣才走得下去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07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政府人事布局大致底定,林全內閣因年齡、性別比等因素被譏為「老男人內閣」,除婦女團體為此「翻桌」嗆聲,多位準閣員也因發言過當引發爭論。撇開個別議題的是非不論,整個政壇和社會氛圍似乎又回到了大選前的對峙景象,嚴重消磨民眾對新政府開展新政局的期待。蔡英文若不能重塑政治文化,帶領朝野擺脫淺薄的口水戰,新政府將不易有所作為,台灣則難走出內耗的噩夢。

這次林全組閣不如預期順利,僅金管會主委一職即曾被七人拒絕,其他不少部會的任命也顯得勉強。主要癥結,就是政治環境惡劣,沒有人願意入閣接受「酷刑」。早年士大夫從政,或可自謂「報效國家」;而今學者入閣,「自取其辱」卻幾乎是預知的結局。過去有公民企業實務經驗者入閣,可將不同經營觀念帶入政府;而今,民粹掛帥和外行領導的習氣瀰漫,專業和知識常遭踐踏。在這種情況下,自重自愛者誰願入閣接受凌遲?

當入閣不再是榮耀,當為官只能唯唯諾諾、忍受凌辱,政府部門自然難以延攬到優秀人才。當一個國家是由一群較平庸的人在領導,國家競爭力倒退自是必然。此一邏輯,在國民黨執政時適用,在民進黨執政時亦復如此。也因此,蔡英文雖在大選中贏得高度支持,民進黨也即將「完全執政」,但新總統若無法打破台灣藍綠相互否定的僵局,重新塑造一個有助激發正面能量的政治文化,台灣積重甚深的政經疑難恐怕仍然無解。

撇開正常的民主監督制衡不談,台灣目前的政治文化有幾個重症待治。第一,立法委員的粗鄙無禮必須改善:立委咆哮議場、施暴或羞辱官員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些作風主要源自民進黨在反威權年代的激烈抗爭,沿襲至今,二、三十年不見改進。最近,國民黨亦有樣學樣,取法乎下,學會占領主席台。台灣國會的打鬥場面貽笑國際多年,如今民進黨擁有立院絕對優勢,有必要學習更文明、理性的方式問政,並將過度偏重「質詢權」的表演,逐漸向「立法權」的精進推移。蔡英文唯有要求民進黨立委改善問政禮儀,台灣的政治文化方有提升的契機。

第二,藍綠對峙的「二元思維」必須超越:用「藍」或「綠」的立場來討論政策是非,是台灣民主的病態,也讓許多政策陷於長年懸於兩端而無法解決,從兩岸關係、年金問題、到長照或住宅政策,無不如是。藍綠立場的兩極化,最近更因朝野執政角色的轉換,出現了更錯綜的糾葛,新政府屢屢企圖轉彎迴旋,卻招致換屁股就換腦袋、自相矛盾之譏。這種二元論的對立,正是造成台灣長期內耗自傷的主因,處理對內對外問題或陷於盲動或有時而窮,從護漁、瘦肉精美豬、兩岸監督條例等議題即可見一斑。

第三,社會討論問題的酸度及高度需要設法引導改變:在藍綠對立及名嘴各持立場的影響下,台灣輿論的酸價極高,不利於社會的健康發展。例如,馬英九決派艦護漁或蔡英文因林錫山案遭到密訊,皆被解讀為政府的「陰謀」;例如蔡英文在馬總統走光照事件中說了「沒有人應受這樣的對待」,頗具總統高度,藍營卻馬上咬住陳育賢的背景反批她虛偽。如此仇來恨往,算不完的舊帳,數不盡的陰謀,如何形成健康、成熟的公民社會?

重塑政治文化聽起來立意高遠,這其實不是在給蔡英文出難題;事實上,如果不從提升政治文化下手,蔡英文領導的新政府恐怕也將東阻西絆,走不了太遠的路。事實上,台灣近廿年顛躓不前,主要也是受到惡劣政治習氣的拘囿,朝野耽溺內鬥,幾乎忘了外面世界前進的速度。民心的變化猶如風雲,就像柯文哲締造的素人政治奇蹟,轉眼間便即將傾圮;蔡英文要維持民眾期待,自須有更深邃的思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