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經濟政策要與時代一起呼吸
2015-07-17 02:47: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來,每逢大型電子業者營收和獲利衰退,連帶拖累總體經濟表現時,專家學者就會對重返科技島榮光展開熱議。但也正因幾十年來台灣在全球科技業舉足輕重,讓各界在不知不覺間形成只有高科技電子業有競爭力的偏見,以致台灣經濟與產業政策多圍繞在專家們所認為的科技產業上。

然而,政策制定者和專家學者或未意識到,「高科技」是一個極動態的概念;許多高科技經過多年演進後,會出現技術普及到無人有特別競爭優勢的局面。因此,一國即使能在過去認定的高科技產品上保持技術領先,卻難敵全球產業結構轉變後,從驅動引擎淪為雞肋般配角的命運,一如當前台灣PC製造廠商面臨ICT產業轉變及雲端崛起的處境。

另一方面,網路帶動的電子商務、社群媒體、網路平台等新創企業,卻常因未被納入所認定的高科技產業框架而面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長久下來,政策只保護成長有限的既得利益者,體制外的創新與創意卻常被扼殺,影響產業結構新動能的產生,印證了前英特爾總裁葛洛夫(A. Grove)「成功會帶來自滿,自滿會帶來失敗」的名言。

因此,執政者須避免政策妨礙經濟活力的情況,不可劃地自限地保障那些界定出來的產業,而應保護與鼓勵產業創新,提供友善的籌資環境、有競爭力的租稅方案、高素質的人力與高效率的行政效率,讓潛在可能成功的新創企業源源不絕地冒出來,驅動市場結構維持在動態高科技產業的前緣。當這些企業成功後,相關的輔助政策也應有完善的退場機制,避免政策阻礙成功企業持續進步的動機。

除了讓政策擁有和時代一起呼吸的彈性,執政者亦應努力自善其身,才能真正成為帶領國家維持高競爭力的「領導人」。首先,領導人應摒棄單從統計數據治國的習性,適時地走入人群。畢竟,當今很多新產業趨勢成形時,鮮少有一套可信的統計數據足供研析,執政者常須在高雜訊時做出重大決策。所以,在推行一項新經濟政策時,領導人及團隊須直接面對受政策影響者,廣泛傾聽群眾心聲,才可能釐清政策設計原意與執行的落差何在。

再者,領導人須「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提出的政策,並能貫徹執行。具體地說,領導人雖無法獨立擘劃重大經濟政策,也應完整參與大方向的制定過程,且能夠綜觀全局,理解每項政策在國家發展光譜上的位置,並相信它是國家永續發展或突破難關的最好路徑。易言之,領導人不只要透過溝通,讓核心執政團隊具備同樣的理念;在面對反對聲浪時,也才能理性且一致性地進行政策論述,爭取民意認同。

就像葛洛夫1994年首次自其科技助理馬龍尼(S.Maloney)口中聽聞網際網路時,雖不是很理解這項創新科技,卻相信它將是改變產業結構的關鍵,因而將英特爾的發展軸心從個人電腦轉變為網路;更為了讓團隊能跟他有同樣的理念,在董事會中安排了導覽課程,讓董事具備理解新趨勢的知識,以同心協力推動改變。事後證明,葛洛夫的高瞻遠矚,讓英特爾得以在當年的網路浪潮上站穩腳步。

如今又逢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各個候選人執起改革大旗,言必稱以提振台灣經濟競爭力為使命,但陸續端出的政策大餐,是否為綜觀全局且發自內心的治國信仰,抑或是智庫透過統計分析及其幕僚包裝過後的政策論述,只有領導人自己最清楚。若是前者,則台灣的未來或有可期;若屬後者,只怕接下來數年又將上演空轉劇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