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空襲利比亞 美軍炸死前凱達「獨眼龍」領袖
2015-06-15 14:39:54 聯合晚報 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

北非好戰組織「穆拉比頓」首腦貝爾莫克赫塔可能已遭炸死。圖為貝爾莫克赫塔在一段宣傳影片中,手持一把步槍。 路透
分享美軍戰機13日晚間在利比亞東部鎖定攻擊北非好戰組織「穆拉比頓」首腦貝爾莫克赫塔,可能已經將他炸死。
利比亞臨時政府表示,美軍戰機在利比亞東部的艾吉達比亞鎖定攻擊並炸死貝爾莫克赫塔與另外數人。美國官員說,美軍的兩架F-15噴射戰機投擲數枚500磅炸彈。

阿爾及利亞裔的貝爾莫克赫塔年約40多歲,曾經在作戰中失去一隻眼睛,也曾是北非凱達組織(AQIM)的首腦,脫離該組織後,成立「穆拉比頓」,2013年主謀攻擊阿爾及利亞殷納梅納斯的一座天然氣廠,造成來自10個國家的至少38名人質死亡,其中包括三名美國人。美國事後以共謀支持凱達及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等罪名指控貝爾莫克赫塔,同時懸賞500萬美元緝拿他。

美國官員說,他們還在評估此次攻擊的結果,五角大廈發言人華倫則表示,美國軍方認為,此次攻擊命中目標,非常成功。美國官員認為,貝爾莫克赫塔對美國與西方利益構成威脅。

華倫說:「我可以證實,昨晚在利比亞境內實施的反恐攻擊目標是貝爾莫克赫塔。他曾經長期以AQIM成員的身分,主謀多次恐怖攻擊,是與凱達有關的非洲西北部激進組織『穆拉比頓』的作戰首腦,而且效忠凱達。」

利比亞政府在一項聲明中說,美方在徵得它的同意後,執行此次攻擊。

值此之際,利比亞東部的凱達激進分子持續對抗遜尼派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的成員,爭奪利比亞無政府狀態地區的資源與權力。利比亞去年八月陷入東西部兩個敵對政府分治的混亂狀態。

全球裁核武 核彈卻升級
2015-06-15 14:39:54 聯合晚報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14日公布年度裁武報告說,國際趨勢走向裁減核武,但全球核武的總量雖然繼續減少,所有核武國家卻都在追求質的提升。

這份分析全球核武現狀的報告說,2010到2015年,全球核子彈頭從2萬2600枚減少到1萬5850枚,主因是核武數量占世界90%的美國和俄國大量減少。美俄訂立〈進一步裁減與限制戰略攻擊武器措施條約〉而大幅裁武。

SIPRI資深研究員凱爾說:「儘管國際將裁減核武視為當務之急,但擁核國家實施的現代化方案顯示,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任何核武國家會放棄核子武器。」

報告說,另外三個獲得1968年〈核武不擴散條約〉承認合法擁核的國家,即中國(260枚)、法國(300枚)和英國(215枚),「若非正在發展或部署新的核武系統,就是已經宣布有意發展或部署」。其他核武國家,印度(90至100枚)、巴基斯坦(100至120枚)、以色列(80枚),雖然庫存較少,印度與巴基斯坦卻繼續增加庫存,並研發核武投射系統,以色列則試射長程洲際彈道飛彈。


徒步跨越戰線 北韓兵投誠南韓
2015-06-15 14:39:55 聯合晚報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韓聯社報導,南韓國防部一名官員15日透露,15日上午8時左右,一名北韓軍人越過南北韓軍事分界線來到非軍事區(DMZ)內的南韓軍隊哨所,投誠南韓。

韓聯社報導,這名推測不滿20歲的北韓士兵,今天徒步越過江原道華川地區中東部戰線,進入南韓境內的非軍事區(DMZ)崗哨要求投誠。

兩韓緊張氣氛升高

報導引述南韓軍方表示,雖然目前南北韓處於高度緊張局面,但在這名北韓士兵南下投誠的過程中,雖然南北韓雙方的緊張氣氛一度升高,但並沒有發生槍擊等衝突,也沒有觀測到北韓軍的異常動向。

南韓軍方人士透露,有關具體情節,待對這名投誠的北韓士兵完成調查後再公諸於世。

這是繼2012年10月1名北韓軍人在東部前線越過軍事分界線在南韓前線部隊「敲門要求投誠」以來,首度發生的北韓兵投誠事件。

另有消息指出,最近北韓軍方在曾有脫北者越境的部分邊界區域附近埋設地雷,以防北韓居民叛逃到南韓。


涉密工作防竊聽 伊朗禁官用手機
2015-06-15 03:59:00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13日電
伊朗官員表示,由於擔心遭到他國偵蒐,與聞機密的伊朗官員禁止在與工作相關時使用行動電話。

官員說,行動電話並不安全,因為「輸入的資料都會備分,無法刪除,因此會被他人存取」。這是暗指手機應用程式和製造商而言。

核談可能拉長

另外,伊朗總統羅哈尼表示,世界各強國若提出新問題,伊朗核子談判就可能會進行到6月30日期限之後。

羅哈尼在電視轉播的記者會中說:「如果對方堅守已建立的架構,不在談判中提出新議題,我相信(核子)問題就可以獲得解決,也可以達成協議。但若他們要走偏鋒,談判就可能會拉長。」

伊斯蘭國新總部 傳設奪自卡達王室豪宅
2015-06-15 03:59:00 中央社 倫敦14日綜合外電報導
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聖戰組織據稱在敘利亞建立了新的總部,地點在1座原本屬於卡達王室的豪宅,金碧輝煌有如王宮,鄰近這些好戰分子剛攻占的敘利亞古城巴邁拉。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伊斯蘭國宣稱這座豪宅原本屬於卡達王室,但在他們接近時遭棄置。這個聖戰組織旗下社群媒體網站刊出照片,標題是「卡達暴君在巴邁拉(Palmyra)的城堡」。

空拍照片顯示這座宮殿式豪宅占地廣闊,位在敘利亞沙漠地帶核心。伊斯蘭國5月間攻占附近的巴邁拉,組織的領導人如今就以此地為總部。

1名敘利亞推特用戶宣稱以往曾在這座豪宅工作,他貼出去年12月拍攝的衛星影像,聲稱這座建築物於2009年開始興建,後來因敘利亞爆發內戰而停工。

有些社群媒體用戶稱這處豪宅為墨澤宮(MozehPalace),聲稱是為現任卡達元首塔米姆(SheikhTamim bin Hamad bin Khalifa Al Thani)的母親愛蜜拉.墨澤(Emira Mozeh)而建。

每日郵報也報導,伊斯蘭國正在敘利亞與土耳其邊界的城鎮特爾阿布雅德(Tal Abyad)一帶與庫德族部隊作戰,連日來有上萬敘利亞難民逃入土耳其境內。

但伊斯蘭國聖戰士突然攔阻難民,迫使距離邊界僅不到100公尺的數千難民回頭,駐守邊界的土耳其部隊愛莫能助,只能眼睜睜看著包括老弱婦孺的難民被趕回戰場,面對生死未卜的命運。

將在東歐放重武? 美嚇阻俄侵歐
2015-06-15 03:58:59 聯合報 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和盟邦官員說,美國國防部準備在部分波羅的海與東歐國家存放可供五千名美軍使用的戰車、步兵作戰車輛與其他重武器,以嚇阻俄羅斯隨時可能在歐洲採取的侵略。

這項構想如果獲得白宮與美國國防部長卡特批准,將是冷戰結束後,美國首次在曾是前蘇聯勢力範圍的北約東歐新會員國境內部署重型軍事裝備。俄國最近兼併克里米亞,且烏克蘭東部戰火引起北約嚴重關切,促使北約各盟國構思新的軍事規畫。

這將是美國與北約強化該區域武力的最重要系列措施之一,旨在向盟國與俄國總統普亭傳達明確訊息:美國決心協防最接近俄國邊界的北約盟國。

波海國家二○○四年加盟北約之後,美國及其盟國避免在北約東緣永久性部署重裝備或部隊,以與俄國建立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北約前盟軍最高統帥史塔夫里迪斯表示:「這是極有意義的政策改變。雖然效果不及常態部署的地面武力,仍足以為焦慮的盟國提供合理保證。」

儘管上述規畫中的軍事裝備數量,遠不及俄國有能力向北約東緣或其附近地區調集的軍事裝備,卻可作為美國承諾的有力象徵,也可發揮嚇阻作用。

這批「預先部署」的裝備將存放在盟國的軍事基地,可武裝三千至五千兵員。目前的計畫是在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各部署可供一連兵力(約一百五十人)使用的重裝備,在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匈牙利部署可供一營(約七百五十人)使用的裝備。

過去美國和北約曾討論過類似的方案,但從未實施,因北約和俄國曾在一九九七年簽署合作協定,北約承諾「在當前和可預期的安全環境下」,不會在俄國周邊國家永久部署實質地面戰鬥兵力。不過,北約部分人士認為,俄國近來的舉動,已讓這份協定形同具文。

五角大廈的這項方案面臨的多項政治障礙之一是,部分北約盟國擔心俄國可能反應激烈。

將在東歐放重武? 美嚇阻俄侵歐
2015-06-15 03:58:59 聯合報 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和盟邦官員說,美國國防部準備在部分波羅的海與東歐國家存放可供五千名美軍使用的戰車、步兵作戰車輛與其他重武器,以嚇阻俄羅斯隨時可能在歐洲採取的侵略。

這項構想如果獲得白宮與美國國防部長卡特批准,將是冷戰結束後,美國首次在曾是前蘇聯勢力範圍的北約東歐新會員國境內部署重型軍事裝備。俄國最近兼併克里米亞,且烏克蘭東部戰火引起北約嚴重關切,促使北約各盟國構思新的軍事規畫。

這將是美國與北約強化該區域武力的最重要系列措施之一,旨在向盟國與俄國總統普亭傳達明確訊息:美國決心協防最接近俄國邊界的北約盟國。

波海國家二○○四年加盟北約之後,美國及其盟國避免在北約東緣永久性部署重裝備或部隊,以與俄國建立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北約前盟軍最高統帥史塔夫里迪斯表示:「這是極有意義的政策改變。雖然效果不及常態部署的地面武力,仍足以為焦慮的盟國提供合理保證。」

儘管上述規畫中的軍事裝備數量,遠不及俄國有能力向北約東緣或其附近地區調集的軍事裝備,卻可作為美國承諾的有力象徵,也可發揮嚇阻作用。

這批「預先部署」的裝備將存放在盟國的軍事基地,可武裝三千至五千兵員。目前的計畫是在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各部署可供一連兵力(約一百五十人)使用的重裝備,在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匈牙利部署可供一營(約七百五十人)使用的裝備。

過去美國和北約曾討論過類似的方案,但從未實施,因北約和俄國曾在一九九七年簽署合作協定,北約承諾「在當前和可預期的安全環境下」,不會在俄國周邊國家永久部署實質地面戰鬥兵力。不過,北約部分人士認為,俄國近來的舉動,已讓這份協定形同具文。

五角大廈的這項方案面臨的多項政治障礙之一是,部分北約盟國擔心俄國可能反應激烈。


史諾登洩密陸俄? 傳英急撤特工
2015-06-15 03:58:59 聯合報 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
英國媒體報導,由於俄羅斯和中國大陸取得美國「深喉嚨」史諾登持有的大量機密文件,英國被迫撤離正在「敵對國家」從事有效操作的的特工,但無證據顯示任何特工受到傷害。

唐寧街拒絕對媒體的報導置評,英國外交部則表示「不證實,也不否認。」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英國當局遭遇的問題,不僅是撤離諜報人員,還有機會成本損失,這些特工再也無法繼續任務。

BBC和「星期泰晤士報」引述高階政府官員和情報官員的話報導,英國當局得知情報,知道俄國已取得來自史諾登的一百餘萬分機密文件,未來幾年可逐一詳閱後,隨即從特定的數個國家撤離特工。

英國政府消息人士還證實,大陸也已破解史諾登持有的機密文件,因其中有機密的情報技術與資訊的細節,可能讓美國與英國特工的身分曝光。

「星期泰晤士報」記者席普曼說,史諾登曾說沒有壞人拿到他下載的情報,但唐寧街、內政部、情報部門人都說,俄國與大陸已擁有機密文件,「結果我們必須撤離特工,以免他們有性命之憂」。

一名內政部官員說:「俄國總統普亭不會白白給他庇護。」

英國首相辦公室消息人士說:「情況是俄國和大陸握有情資,意謂不能不調動特工,對方知道我方如何運作,已造成英國無法再取得重要情資。」

史諾登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承包公司前雇員,他下載英國和美國安全機關逾一百七十萬分機密文件,並在二○一三年踢爆NSA大規模監控計畫後逃離美國,最後在俄羅斯獲得臨時庇護。


西班牙 迎兩位左派女市長
2015-06-15 03:58:59 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報導
西班牙首都與最大城馬德里和第二大城巴塞隆納市議會十三日都票選左派社運領袖當市長,兩人當天宣誓就職後,都承諾大砍自己的薪水,並消除富人的特別待遇。

七十一歲退休法官曼努艾拉.卡梅納就任馬德里市長,為目前執政黨、右派「人民黨」在馬德里的廿四年統治畫下句點,她目前是左派社運團體聯盟「現在馬德里」的領袖。

卡梅納說:「我們將傾聽民意,希望市民直呼我們的名字。」她承諾打擊貪腐,發展大眾運輸,增加對貧戶的補貼,並將自己的市長年薪大砍一半以上,減為四萬五千歐元(約台幣一百五十六萬元)。此外,她還打算把市政府擁有但僅限富裕市民使用的「鄉村俱樂部」開放給大眾使用。她說:「我們要告別傳統,創造全新的政治局面。」

四十一歲社運人士艾達.柯勞則成為巴塞隆納首位女市長,她領導「房貸危機受害者聯盟」,聯盟二○○九年成立,抗議政府把繳不起房貸的屋主趕出家門、讓他們失去房子後,還逼他們償還房貸。

柯勞就任後說:「感謝公民社會,把不可能的事化為可能。」她承諾,不驅逐付不起房貸的屋主,調降能源價格,最低月薪調升到六百歐元(約台幣兩萬元),以改善貧富不均的現象,並將自己的薪水從一年十四萬歐元(約台幣四百八十六萬元)降到每月兩千兩百歐元(約台幣七萬六千元)。

另外,柯勞不贊同前市府每年花四百萬歐元(約台幣一億三千萬元)舉辦F1賽車,認為這筆錢應該用來為公立學校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免費午餐。

上月廿四日,西班牙各城市舉行市議會選舉,選民不滿撙節政策和連串貪腐醜聞,兩大傳統政黨因而落敗。新當選的市議員投票決定由哪一位議員擔任市長。

蘇丹總統 南非限制出境
2015-06-15 03:58:58 聯合報 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

蘇丹總統巴希爾(中)十四日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參加非洲聯盟高峰會,遭南非法院限制出境。 法新社
分享涉嫌犯下戰爭罪的蘇丹總統巴希爾十四日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出席非洲聯盟高峰會時,遭南非法院下令限制出境,直到法院下達進一步命令。
巴希爾因在達富爾衝突犯下種族滅絕與違反人道罪,遭海牙國際刑事法庭(ICC)通緝。巴希爾一般只前往未加入ICC的國家旅行,但南非是ICC成文法的簽署國之一。

南非普利托利亞高等法院十西日發表聲明,表示禁止巴希爾離境,直到高等法院再做出新的裁決。這項裁決是南非維權團體「南非訴訟中心」向法院提出緊急申請,強迫當局逮捕巴希爾後,法院做成的決定。法院表示,巴希爾必須留在南非,直到法官就維權團體的申請完成審訊,做成另外的決定。

法院已安排巴希爾十四日稍晚接受審訊,與非洲聯盟高峰會揭幕同一天。

儘管法院下令限制出境,巴希爾仍與非洲國家領袖完成團體照拍攝。他穿著藍西裝,與東道主南非總統祖馬以及有五十四個會員國的「非洲聯盟」主席辛巴威總統穆加比一起站在第一排。

ICC發表聲明,呼籲南非務必執行對巴希爾發出的拘票。聲明指出,若是ICC的簽署國未能協助拘捕巴希爾,將會造成負面影響。

南非法官法布里克斯表示,巴希爾若獲出境,將嚴重毀損南非信譽。不過,路透報導,南非總統祖馬早已給予所有與會外國領袖及代表團豁免權,巴希爾不太可能被捕。

七十一歲的巴希爾於一九八九年政變後上台迄今。達富爾衝突發生於二○○三年,當時反巴希爾政府的異議分子興兵反抗,抱怨達富爾地區遭到政治、經濟邊緣化。巴希爾其後發動戰事,根據聯合國統計,逾卅萬人因為戰爭死亡,約兩百五十萬人逃離家園。

ICC二○○八年正式起訴巴希爾,二○○九年三月對他發出拘票。

富足的矛盾 米蘭世博看見食物危機
2015-06-15 13:29:46 聯合報 特派記者陳乃綾/米蘭報導
前言:五月揭幕的米蘭世博會揭示當代的飲食五大危機,包括「糧食分配正義」、「剩食」、「食物安全」、「生態多樣性匱乏」以及「耕地不足」,吸引世界目光。本報特派記者前往米蘭採訪,整理世博會各國場館令人激賞之處,提供讀者走訪米蘭世博的梗概。

五月揭幕的米蘭世博裡,四層樓高的瑞士館沒有華麗的設計,建築外寫著這一句義大利文:「足夠分給所有人嗎?」

這是座「任你拿取」食物塔。四樣瑞士盛產的食物資源,咖啡、蘋果乾、鹽以及產自阿爾卑斯山的水,裝滿透明的玻璃塔。誘惑是嗎?想拿多少都可以喔。但是,拿完就沒有了──後來的人呢?

地球的資源被我們耗盡,那麼,後來的子孫呢?

這是米蘭世博給參觀者的思想震盪之一。

「韓國館」入口處,科技投影讓一名瘦弱的光頭孩子蹲在樹下,轉頭望向群眾,他餓了。他的手在地上翻找著;我們觀看著,對這世界的糧食危機,該如何行動?這是另一件功課。


「韓國館」入口處,科技投影讓一名瘦弱的光頭孩子蹲在樹下,轉頭望向群眾。
分享
二○一五年米蘭世界博覽會是一場讓人深思「食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盛宴與考驗。在各國飲食文化外,食物創新科技令人想像「產地到餐桌」的無縫連結。許多展館揭櫫當代食物危機,引人深省。

聯合報特派記者整理出米蘭世博揭示的五大危機,包括、「糧食分配正義」、「剩食」、「食物安全」、「生態多樣性匱乏」以及「耕地不足」,提供讀者走訪米蘭世博的梗概。

「我們有足夠餵養每個人的食物產量,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飽。」米蘭世博開幕後,教宗方濟各接見各國代表時這樣說道:「每一個人都目睹食物浪費及超量消費,這是一種『富足的矛盾』!」

根據統計,世界上有八億人長期處於吃不飽的飢餓狀態,但同時卻有廿一億人超重肥胖,饑荒與肥胖並存的現狀,其實是糧食生產過剩卻分配不均所致。

在富裕國家,消耗過多糧食,也造成嚴重的「剩食」問題。每一年有三分之一生產出的食物遭丟棄;全世界浪費的糧食,可以讓每一個飢餓人口吃上四年。

食物加工產業的發達,加工產製過程為大量生產、長期保存,許多食物被加入有害的化學物質,食物安全堪憂。

在開發中國家,林地砍乏改種植大面積非糧食經濟作物,造成生態多樣性的匱乏。城市發展吞噬著農地面積,耕地不足,造成國家糧食自給率降低。

米蘭世博倡議「食物權」,將向聯合國提出「米蘭憲章」,期待獲得足夠、安全的糧食,能成為人類基本權利。

一、零號館:剩食

關鍵數字 :每年全世界生產的食物中有1/3被丟掉,相當於13億噸


零號館。
分享
從西側入口進入米蘭世博園區,壯闊的「零號館(Pavilion Zero)」率先進入眼簾。

零號館是由世博官方與聯合國合作的展館,走進零號館「浪費室」,玉米、番茄、雞蛋等蔬菜食物被堆成一座小山,數量之大,令人擔心這「食物堆」會在五個月的展覽期間發酸、發臭。

走近一看,才發現是原來是幾可亂真的裝置藝術,讓人鬆了一口氣。但看過這樣的剩食場景,揮霍的罪惡感已揮之不去。


零號館。
分享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每一年共有十三億噸食物,相當於三分之一的食物生產量,在生產、運送到販售、消費的過程中遭丟棄,包括長相不符尺寸的、包裝破損的、銷路不佳的,都被人當成垃圾丟棄;但是為了下架品流出會影響銷路,大賣場甚至不准慈善團體或遊民撿拾這些仍然可食的剩食。專家估計,這些食物若用來餵養世界飢餓人口,綽綽有餘。

二、韓國館:饑荒/肥胖並存

關鍵數字 :每年全世界有3,600萬人因饑荒而死,但也有2,900萬人死於肥胖引起的疾病


韓國館。
分享
韓國館全白、造型現代的建築外觀,表面看不出與韓國文化相關,但一入館,三座投影藝術創作,第一座不停旋轉的罐頭塔上,動態投影著過瘦幾近生病的人形,也有不斷吃食過胖者,意指加工食物過度製造,造成人類飲食失衡。

第二座白色泡泡堆,被黑色泡泡圍繞著,每個泡泡投影著各種肥胖樣態,象徵人類的好細胞,遭不營養的飲食成分逐漸侵蝕。

第三座是一棵被黑線綑綁、拉扯的樹,象徵資源遭到過度消耗、破壞生態;樹下一名骨瘦如柴的幼童,空洞眼神望著群眾。

韓國館以黑白色調的當代藝術,呈現出肥胖與飢餓並存的世界現況,震懾人心,被許多雜誌報導列為最令人驚艷的場館之一。

三、瑞士館:糧食分配不均

關鍵數字 :全球最富裕的兩成人,消耗了45%肉與魚類,最窮的兩成人卻只食用5%


瑞士館。
分享
「足夠分給所有人嗎?」四層樓高的瑞士館沒有華麗的設計,建築外寫著這一句義大利文,質問著你我每一個人。

我們必須排隊搭電梯才能進入這座「食物塔」。塔內有四樣瑞士盛產的食物資源,咖啡、蘋果乾、鹽以及水。包裝小巧方便,任參觀者隨意拿取。

來自瑞士不同種類蘋果做成的果乾,酸甜好吃、最受歡迎,世博會開幕才一個月,就被遊客拿走四分之一。但距離閉幕,還有五個月。

站在從瑞士館外,可從透明的玻璃牆面,看見這四樣食物資源剩多少存量。工作人員提醒:「在瑞士館的食物資源都是定量的,只有四層樓的儲存量。若拿太多,後面的參觀者可能就拿不到。」

瑞士館「食物塔」讓遊客在「拿取食物」的行為中自我反思,簡單的作法卻傳達出全球糧食分配不均的議題:「有人拿得太多,就有人分不到。」

四、未來食物區:食物安全

關鍵數字:不安全的食物,可導致從腹瀉到癌症等200多種疾病


未來食物館。
分享
食物可能在任何一個生產運送的環節中受到污染,但義大利最大連鎖超市品牌Coop長期向國內小農採購食物,透過精準追溯食物源頭,把關每一樣食物的安全。

米蘭世博內的「未來食物館」,就是由Coop與美國麻省理工感應科技實驗室合作興建與設計。走進館內,彷彿進入一座極具現代科技感的未來超市。手還沒碰到架上的蘋果,透過隱藏的感應器,眼前的面板就已顯示這顆蘋果的品種、產地、營養價值、碳足跡等資訊。

「就像義大利知名作家卡爾維諾在『帕洛瑪先生』一書形容的,每一種食物都有故事。走進未來超市,挑選食物就像閱讀百科全書,食物會自己告訴你它的故事。」設計這些互動裝置的拉帝這樣說。

Coop在此展現出科技野心,也將Coop超市多年來與小農合作、把關食安的誠意,展現在消費者眼前。

五、英國館:生態多樣性匱乏

關鍵數字:世界蘋果種類曾多達7,098種,但當中有6,121種已滅絕。


英國館。
分享
英國館四十公尺長的開放式花園走廊,種植著雛菊、雪花蓮、白三葉草等來自英國的各種野花,野花的高度剛好是人類眼睛高度所及,耳邊還傳來蜜蜂嗡嗡聲響。穿過花園,一座精細而巨大的鋁製蜂窩就在眼前。

英國館以「蜜蜂」為題,帶領遊客以蜜蜂的視角觀看世界。但蜜蜂跟世博主題「食物」有什麼關係?

近年世界各地頻傳「蜜蜂棄巢」新聞,由於環境生態遭到破壞,林地遭砍伐,綠地節節敗退,依賴植物為生的物種也間接受害,例如,蜜蜂。當蜜蜂找不到開花蜜源植物,失去食物來源;加上農耕地農藥肆虐,也讓蜜蜂無法生存。

但小小蜜蜂卻是生物鏈重要一環,消蜜蜂不見了,靠牠授粉的植物就跟著遭殃,無法傳宗接代。消失的蜜蜂,絕對是世界大事。英國館正希望世人從蜜蜂視角,重新看見生態多樣性的重要。

六、美國館、比利時館:可耕地不足

關鍵數字:森林以每年500萬公頃速度不斷消失


美國館垂直農場。
分享
你看過向日葵,但你一定沒有看過會追逐陽光的「蔬菜牆」。

這是世博美國館設計的一面「垂直農場」,六百五十平方公尺的牆面上,種植著四十種蔬菜、榖物和香草,這面牆還會追逐陽光,隨著陽光照射方向而轉動。空氣穿梭而過,一株株蔬菜「憑空」長出來,採收可期,隨即可變成桌上佳餚,生長過程還可幫助場館內通風、降溫。

而比利時館中,除了品嚐比利時著名的啤酒與巧克力,更吸引人注意的,是地下室三座自給自足的「魚菜共生」生態系統──底座魚池的魚排泄物,可提供上方水耕蔬菜所需養分。蔬菜在摩天輪造型的水耕轉輪中向內生長,轉輪中央還有日光燈提供照明,讓蔬菜也能在幽暗的地下室中生長。


比利時館生態水耕。 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各國因城市擴張發展,都出現耕地不足情況,威脅食物產量,糧食自給率降低。美國館和比利時館的垂直農場和魚水共生系統,都讓產地向天空延伸,為世界提供了創新農業的新解方。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