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峰論壇凸顯的深層意義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5-15 23:4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這兩天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不僅可能是2017年最大規模的國際峰會,也極可能是本世紀重塑全球經濟格局最具關鍵性的一次會議,其意義與影響堪比上個世紀的布列敦森林市會議。 上個世紀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數百名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列敦森林華盛頓山賓館舉行了連續21天的會議,並簽訂《布列敦森林協定》。中國代表是孔祥熙,英國代表則是鼎鼎大名的經濟學家凱因斯。

此一會議的目的是共議如何重建戰後的國際經濟秩序,核心理念是「全球化」。

會議的重要成果有二,一是成立了三個重要的國際組織,即世貿組織WTO(一開始叫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WB;二是建立了一個以美元為核心國際貨幣、一眾貨幣釘住美元、而美元發行又以100%黃金作準備的固定匯率機制。

這就是所謂的布列敦森林體制。 從理論角度看,布列敦森林體制兼顧了市場經濟(以全球化為核心理念)及社會主義(以世界銀行助力落後地區發展),但回顧過去大約80年的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之後,多少有些事與願違。揆其主因,一與某些大國尤其是美國私心有關,二與設計未盡周延有關。

前者是指1971年8月美國單方面毀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全球貨幣體制從此進入美元獨霸時代;後者則體現在一連串的挫折及麻煩甚至危機的出現之上,比如2003年的WTO多哈回合談判失敗、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世紀金融海嘯,以及全球貧富差距的擴大、全球文明衝突的激化等等,終至於出現了愈來愈強大的反全球化現象。

2017年美國新任總統川普高舉保護主義大旗及歐洲政壇風起雲湧的脫歐意識與行動,意味著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布列敦森林體制版的全球化正面臨著巨大危機。 就在此際,正在強勢崛起的中國挺身而出了。

2017年元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參加象徵著全球化精神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發表演說,高舉「新全球化」的大旗,向全球解說「中國方案」,即中國倡導、呼籲及歡迎全球加入的「一帶一路」大發展計畫。 中國針對21世紀全球發展的大戰略—一帶一路,是習近平2013年上任之後提的,亦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個概念。2015年底再成立與一帶一路相配套的亞投行,預計今年底成員將增加到80個,已超過歐洲及亞洲開發銀行的規模。

在這背景下,2017年5月,中國在北京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28國元首及100多國代表參加,共同討論如何重塑21世紀的全球經濟格局及新世紀的「新全球化」路線圖。 就目前形勢看來,仍在持續發展成形中的一帶一路,其配套至少有: (一)亞投行。除規模不斷擴大外,運作理念亦與世銀、歐開行有所不同,亞投行全力投入於各國的基礎建設之上,心無旁騖。

(二)中國也主導RCEP與FTAAP,兩個不同範圍的大型自貿區,以補WTO的不足。 (三)人民幣國際化也可能配合著一帶一路先從人民幣區域化及人民幣亞洲化起步。 (四)中國特色的高鐵建設(朝「車同軌」方向規劃)。

以上除高鐵外,前三者結構與布列敦森林體制基本相似,但設計理念似又更勝一籌,因為一帶一路的「一體化」,除了有自貿區概念外還有基礎建設的互聯互通概念,既是市場經濟又是社會主義,而且社會主義不僅體現在一國之內,也體現於國際之間。

19世紀英國對全球提供的公共財(產品)是全球貿易,結果導致的是殖民主義,20世紀美國對全球提供的公共財是普世價值(自由民主人權),結果導致的是以美元及軍力為核心的帝國主義;21世紀中國對全球提供的公共財是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導致的結果是不是天下主義呢?且由時間來給答案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