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智慧經營/李亞玫帶人帶心…剛性制度 軟性管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18 04:53 經濟日報 趙于萱


image
德信投信總經理李亞玫成立風控部門,確立行事原則,塑造公司價值。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向來是外資和大型投信天下的理柏(Lipper)基金獎,2016年股票型基金團體大獎由本土德信投信奪下。德信投信創造優於同業的績效。分析成功的關鍵,來自完善彈性的制度和獨當一面的員工,背後無論有形規範或無形人才的培養,德信投信總經理李亞玫厥功甚偉。
李亞玫2009年加入德信投信,此前擔任日盛投信債券部協理、寶來投信固定收益處副總經理,也在投信投顧公會擔任債券基金小組召集人,擅長國內債市研究,因緣際會轉至管理職。

李亞玫回憶,當初進入德信,公司組織鬆散,頗受主管機關關切,她按圖索驥成立風控部門,確立行事原則,才慢慢形塑公司價值。

資源整合 落實風控機制

目前德信擁有整合投資、業務、客戶多端點的風控機制,針對各項決策,皆以投資人權益及長遠發展為考量,避免一時利益,承擔過大風險。

以基金業務為例,德信極為重視定期定額,無論客戶資產多寡,一定教育分批布局、攤平成本的觀念,對於有意願單筆投入的客戶,更是積極說服,如此一來德信的基金累積資產速度減慢,卻強化投資人的理財效率,也降低基金經理人因資金進出產生壓力,讓風險在第一時間受到控管。

在基金投資上,則輔以電腦管理,直接剔除未列入「投資池」及虧損程度達30%的股票,摒除人為交易存在的轉圜餘地。

「當制度明確,沒有漏網,員工行為自然在遊戲規則下,不可能發生逾矩的事。」李亞玫說。

德信的制度嚴謹不紊,不過對員工的軟性管理,保留了最大彈性。目前公司有七檔基金,規模皆不超過10億元,只有貨幣型的萬保基金在30億元以上,相較於大型基金,擁有一半的彈性空間布局潛力證券。

充分授權 打出一片江山

李亞玫帶人的原則始終保持不干涉、充分授權的原則,員工因而能夠發揮自我,留在德信。

她表示,員工都有適合操盤的獨特性格,是德信打出一片江山的重要助力。

例如數位時代、台灣主流中小和大發這三檔台股基金,經理人皆力行勤奮的「雙腳」哲學,具備長線「hold」住股票的耐心,股價發酵往往長達一年,創下的成績包括銀行、壽險法人都表達肯定。

成績亮眼背後,李亞玫感慨指出:「績優不代表規模成長。」由於最初建立的法規制度,有利外資投信發展,本土投信在長年失衡,大者恆大,中小投信動輒基金清算、獲利虧損,代表性的台股基金也不復光彩,「境外基金的3兆元資產,從資本市場看,就是白白流出的金融帳。」

現行銀行代銷基金的策略,也不利資本有限的小投信。除了基金可抽取的手續費影響理專銷售,部分銀行以資產管理規模篩選合作對象,導致大投信的產品容易銷售,因此更有資源投放廣告、吸引客戶。

專業經營 滿足投資顧客

多次拓展通路卻吃閉門羹的李亞玫,認為這是大投信的良性循環,小投信的惡性循環。

綜合環境考量,近年德信不再發行新基金,將所有資源投入既有產品,期盼做到「台股基金專家」,深植台灣投資人的心。

在通路方面,雖然管道有限,但德信投信身為中纖集團的一分子,旗下擁有台中商銀,也值得進一步開源,現階段是德信主力通路。李亞玫每年安排拜訪台中商銀80多家分行,親自向銀行主管及投資人介紹基金,也積極與中部中小企業建立關係;在基金績效傑出的加持,頗受各方好評。

面對政府將改朝換代,主管機關近期高喊振興台股,她表示,解決問題必須回溯源頭,重新檢視制度的平衡性,搭配總經政策,改善薪資結構,讓下一代有能力累積財富、願意投入市場,才能避免依賴法人,長遠下來也有利台股基金發展,期盼具本土優勢的台股基金可以重拾風采。

管理陀飛輪/腦力激盪 要跳脫框架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18 04:53 經濟日報 邢憲生


「如果想在職場中建立起互信的關係、獲得有創意的想法以突破現況,或是為棘手的問題找出解決方案,那麼運用團隊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應該是一個不錯選擇。」一位業界頗為知名的問題分析專家表示,「透過自由而不設限地交流與分享,除了能建立溝通的管道,許多看似無解的疑難雜症往往就有了療方,這就是群眾智慧的力量。」

「想法是沒錯,可是為什麼每次我用的時候,效果都不好?」一位同事抱怨,「對於要討論的議題,參與的人大多不發一語、沉默以對,有時候我還得一一點名、強力要求每一個人都得發言,他們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開金口 。但往往發表的內乏善可陳,僅是虛應故事。」

記得多年前在一次金融風暴所引起的經濟衰退中,我所處的公司也無法倖免地虧損。為了找出因應之道,董事長特別召開了一個全公司的緊急會議,希望透過各階層員工的腦力激盪,提供經營團隊一些跳脫常規的想法。

由於大夥兒並不清楚董事長的意圖是要廣納善言,還是引蛇出洞?因此為了明哲保身,所有的人都決定以不變應萬變,低頭不語。

看到員工們消極以對,有點著急的董事長不禁溫情喊話。他表示,這只是一個同舟共濟的腦力激盪,大家千萬不要顧忌,有話就直說,別擔心會得罪人。

結果,一位分公司的夥伴就大膽地提出了增加銷售的一些個人看法,而且也得到了許多同事的認同及更多的提議。

不料這些想法牴觸了董事長的基本信念。

為了避免失控、節外生枝,董事長當場就阻止了大家的發言,並且對這位提出建議的同仁不假辭色地批評了一頓。他甚至還表示,想別人對自己好、尊重自己,也要確定自己有這個資格才行。在董事長發表了意見後,這位同事訕訕地承認自己的魯莽。之後,當然就沒人再願意提出個人的想法,動腦會議也就不了了之了。

雖然許多專家認為,腦力激盪是促進團隊成員互動,探索未知答案的重要方法之一,不過也有一些專家認為,好的點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畢竟,在會議室這種正式場合,組成分子又有高低層級的從屬關係下,想要針對一個主題透過腦力激盪獲得令人驚艷的想法,機會恐怕是微乎其微。因此,為了能夠讓腦力激盪發揮它應有的功效,而不會產生反效果,有幾件事情是必須要留意的。

首先,參加腦力激盪的人數不宜過多。否則,可能會因為責任分散或是群眾效應,而造成某些人的被冷落或是意見太多而失焦。基本上,四至八人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數字。

其次,儘量找尋不同背景的人來參與討論。畢竟,多樣化的參與者除了可以避免因熟悉所產生的單一思維外,也可以發揮不同領域的智慧激盪所創造跳脫原有框架的「梅迪奇效應」。

此外,如何保持會議中愉快的互動氣氛,不隨意地批評提出想法的參與者,將所有的想法依內容分門別類,並透過廣泛地討論及辨證來篩選出合適的結論,均是腦力激盪過程中必要的做法。

其實,腦力激盪只是領導可用來協助主管增加團隊成員間的互動,並且透過發想找出各種議題的可能解決方案的一項工具。

由於工具的使用者是人,而使用的對象也是人,因此,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解下,如何善用腦力激盪,達到既定的目的,將是領導們必須要下功夫的功課。

(作者是資深企業顧問,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創意﹒迪奇

ICT萬物論/雲物聯網跨域整合 催生智慧創新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18 04:53 經濟日報 吳瑞北、洪春暉


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日前發表聲明,為了降低對個人電腦(PC)市場的依賴,預計在2017年中前全球裁員近1.2萬人,相當於總員工人數的11%。

Intel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連續24年穩占全球半導體產值第一名,每年把營收的五分之一投入研發,2015年公司研發投資115億美元,大約等於台灣所有公民營機構的研發投資總額。

這樣的國際大廠仍然力謀轉型。而以Wintel馬首是瞻,在全球PC獨領風騷二十餘年的台灣資訊電子業,面臨此一經濟海嘯,豈可不戒慎恐懼,求新求變。

資通訊產業的發展,已從電腦系統、網路、行動通訊進展至以數位為基礎的「雲物聯網」時代,由於硬體的設計與技術已日趨成熟,所以,以硬體規格塑造差異化的空間也愈來愈小。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DC)預估,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總值將達3兆美元,其中約七成是系統建置,扣除系統建置經費外,營收主要為聯網、服務與裝置,分別占35%、31%與16%。

所以,未來雲物聯網的競爭主軸,將轉向以應用與服務為主。除了在傳統的工作與娛樂場域外,應用服務將更廣泛地與生活環境結合,包括食、衣(醫)、住、行、育、樂等各方面,這就是智慧生活。其中以智慧製造、醫療、能源、商務、交通等最具商機。

進入到雲物聯網時代中,因為連網設備日益普及,使用者能在多元的應用情境下,使用資通訊設備連結網路應用,構築出無縫隙的網路與資通訊應用空間,而資通訊產品透過感測、學習、連結等技術,可望再衍生出各種智慧化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應用設計已經不再以科技產品為主,也不再各自發展,而是以使用者為主體,透過友善的人機介面及開放式的網路架構,創造資訊化、數位化、人性化智慧生活的雲物聯網環境。

這一個經濟典範轉移的趨勢,目前不僅在PC等資訊產品市場已趨於成熟,未來智慧型手機的市場成長空間也將減緩,資通訊產業的下一波成長動力來源,應屬雲端運算、物聯網等新興應用。

在人們追求雲物聯網的智慧生活時,相關應用也為資通訊業者帶來新的發展機會,比如聯網裝置的數量將是數倍於傳統3C產品的市場規模。不過,隨之而來的跨領域整合需求,卻也形成甚高的進入障礙,甚至可能形成嚴重的挑戰。尤其雲物聯網所衍生的智慧生活應用,多數需與其他非傳統資通訊領域結合。

因此,跨領域整合才是最難的部分。以智慧穿戴式裝置為例,除了傳統3C業者的投入外,更需要包含服裝時尚、健康休閒、醫療照護等領域的專業投入,才能設計出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與應用。

同時雲物聯網的產業價值體系,也較過去PC、行動通訊時代複雜且龐大,經營模式更是與過去迥異,包括營收模式、服務設計、產品安規驗證、供應鏈管理、全球運籌等,皆有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過去的PC時代,台灣的資通訊業者早已練就快速、彈性的經營能耐,未來如何將相關能耐應用至跨領域的專業整合上,藉此尋求下一波產業轉型的契機,應可為各界思考的方向,也是國內研發法人如資策會、工研院等共同努力為產業尋求下一波發展高峰的重點工作。

(作者是資策會執行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訊電子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3C﹒英特爾﹒裁員﹒智慧穿戴
快LINE一下!我們「噓」要你

上班卒仔/職場倫理 新鮮人必修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18 04:54 經濟日報 周怡秀


公司新進一位新人,因為出身名校而頗為自豪,第一次開會時,為了力求表現,在不清楚來龍去脈的情況下,就常在會議中插話,也對於舊體制暢所欲言,提出許多自己認為可行的改善方案。

【心得分享】

職場新鮮人,往往對於工作充滿熱情與憧憬,但剛進入職場記得職場倫理的課程一定要修。

比如很多人的口頭襌就是「我知道」,事事要表達無所不知的樣子。

雖然馬上讓人留下印象,但恐怕是負面的多於正面。在勇於表現的同時,也要注意適可而止的發言與對他人的尊重。

(作者服務於外商公司,本專欄每周三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