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蔡社宅達標 居住正義雪上加霜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18 02:37 聯合報 陸奇峰/台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理事(高雄市)


隨著五二○到來,要在北部建廿萬戶社會住宅的議題又成為新聞焦點;支持者認為,大量社會住宅是為了實現居住正義。準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表示,新政府的社會住宅政策,以八年推動廿萬戶為目標,不打折扣。然而,為緩解難題,會否反而加深了難題?

社會住宅立意良善,但若缺乏配套,善意的政策是否會是最適的政策?善意的政策是否能帶來良善的結果?

台灣住宅問題,從來就不是住宅供給量的問題,制度鼓勵炒作及區域發展不均才是問題根源。徹底解決住宅問題的方案,一是透過土地稅制修正,減少低持有成本的土地壟斷及囤積炒作;二是透過政策引導北中南東各區域產業、人口、公共設施均衡發展。

當抑制炒作與均衡發展逐步落實後,住宅問題大部分可有效緩解,土地正義也將大半實現,這時談興建社會住宅,將會是真正照顧弱勢的社宅政策。反之,僅是在供不應求的大台北興建社會住宅,鼓勵人才與勞動力持續往台北移動,直接影響是加劇區域不均衡,間接影響是北部都會區中的土地稀少性進一步帶動土地壟斷及囤積炒作,極端結果就會如同香港,外觀宏偉的公屋實質如同鳥籠,目的只是為了安置社會運作所必須的勞動力罷了,哪來的居住正義?

興建社會住宅,只是解決整體住宅問題的一個環節而已,稅賦公平與區域均衡才是關鍵。若刻意忽略住宅問題背後隱藏的稅賦不公、區域發展不均,只鋸箭式在台北大量興建社會住宅,是拿政府有限預算對抗全民土地投機,不啻螳臂擋車;房子蓋在台北繼續鼓勵區域失衡,更是火上加油;最後喊得漫天價響的居住正義,恐怕也只能雪上加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