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營/王淑華 有套「甜蜜管理學」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4:42 經濟日報 蔡靜紋


image
康健人壽資深副總王淑華為電銷同仁烤甜點。 王淑華/提供
分享濃情巧克力不僅可為愛情增溫,也可以提升業績戰鬥力,康健人壽資深副總王淑華以獨特的個人魅力加上「甜蜜管理學」,帶領電話行銷軍團業務百百達標。
保險公司業務單位主管向來是男性的天下,王淑華堪稱萬綠叢中一點紅。不過,初見王淑華的人會先注意到她美麗的外表,時尚的衣著襯托出精緻的五官以及纖細的身材,這時有人以為她是個無所事事的花瓶主管,見她不笑時,也有人直接下個「冰山美人」的結論。

業績亮眼 女將出頭天

事實又是如何呢?

相處過的人才知道,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樣!

春節過後的某天,王淑華個人臉書被一張張法式甜點馬德蓮的感謝照片洗版。原來她目前在康健人壽負責電話行銷(OB)業務關係管理開發,以及聯盟通路訓練發展,有次承諾電話行銷單位,若業績達標,就親手烤馬德蓮請大家吃,而且不只康健人壽電銷軍團受惠,連核保、行銷、人力資源等相關人員也一併收到香甜的馬德蓮。

反差太大,王淑華給人不諳廚藝的感覺,竟然會做高級甜點,一個下午要端出800多個包裝得美美的馬德蓮,連專業甜點師傅都得拚命才能達陣。

績優達標 親手給獎勵

馬德蓮不是第一次出擊,去年她也曾手作巧克力犒賞達標人員,有人收到巧克力後特地到辦公室對她說,「這是這輩子,唯一一次有老闆做巧克力給我吃。」

「甜點能撫慰人心,而handmade代表認同,你願意為他付出。」王淑華說,當天上午先南下高雄探訪同仁,隨即奔回台北烤馬德蓮,這些要跟朋友情商借器材、花勞力、花精神,但她希望讓同仁知道她的用心,不是隨口說說而已。

這幾年,康健人壽電銷單位業績連年成長,但基於外商公司管理規格,不輕易對外透露數字。不過,王淑華還是大方分享成長原因在於形塑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工作文化,「我的個性比較喜歡冒險、改變,也喜歡鼓勵別人去做些不一樣的事。」

「同仁只要達標,我一定會給獎勵。而且要給得好、給得巧。」康健人壽為連續六個月工作達標同仁設立「Green baby club(綠保,按:綠色有業績過關之意。)」榮譽,由王淑華親自在高檔餐廳宴請激勵、頒獎,還送特製禮物。

除鼓勵績優同仁外,鑑於業務工作較強調個人英雄主義,康健人壽為提升整體戰力,鼓勵打團體戰,特別為電銷單位設立師徒制,為新進同仁搭配一位導師,並加碼設立團體獎金,業務單位若達成團體目標,便額外加發獎金,再給予年終特殊貢獻獎。

帶人帶心 傳遞正能量

在具體訂定遊戲規則,給予員工願景之外,王淑華認為,領導人不能只有權威或強制的面向,還必須具備個人魅力。

至於「魅力」為何?王淑華認為,魅力來自於帶人要帶心,因此偶爾神來一筆的「甜點激勵戰」,可以帶給同仁工作小確幸,又如日前帶電銷績優同仁共遊杜拜,不僅樂於當同仁的人形立牌合照,還要時時關心同仁。

有位康健電銷人員Coco Lee就在臉書po文,「感謝老闆王淑華借我黑袍,才得以進入清真寺參觀。」

王淑華也企圖透過影響力,將正能量傳遞給電銷同仁,讓電銷單位形成「正面積極、共享資源、相互扶持」的職場氛圍。

例如,她為身體健康茹素、運動,去台北市小學資源班當義工教游泳,前一陣子還陪資源班小朋友攀登雪山,「我不會一直跟人家說做這些有什麼好處,做就對了。」

王淑華認為,職場主管分為管理者、領導者,管理者重點是完成被交付的目標,而領導者的核心價值是訂目標、培養人才,讓單位能長久穩健發展,「好比巴士司機,必須把大家載到正確地方。這需要體力、頭腦清楚,所以我很重視運動。」


藝術治富/誰進得了兩千萬收藏俱樂部…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4:42 經濟日報 劉家蓁

美國QE退場後,全球以美元持有的資本匯歸到美國本土,持續炒股炒債。而日本負利率政策上場以來,消費力道還是沒有起色,亞洲地區包括日、韓、台灣都更用力地儲蓄,讓亞洲各國政府都束手無策。

歐洲那邊,歐元區20幾國,老是靠德國在賺錢也不是辦法,所以暴起暴跌、奢侈品產業劇烈收縮,都是這一段期間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

只有瑞士佬最鎮定,不管在巴賽爾鐘表展或巴賽爾藝博會,執行總監永遠的標準答案:「今年我們的業績比去年成長15%」,既保全面子又安定民心,堪稱「富人僕役應答術」之表率!

話說「藝術服務業」在台灣實在是一種奇幻的荒謬職業。我們一方面被要求精準解讀市場、對藝術史、藝術市場、藝術投資都應該瞭若指掌,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本質上是訓練有素的富人僕役。

但另方面,我們又被期許義務諮詢,如果提出諮詢費用當然會被視作「白目」、「死要錢」。於是,瞄了角落那桶米缸子一眼,我們又勤奮地繼續上工、辦活動、做藝術節、看收藏、幫忙估價、跑腿找畫…。

所以,如能長期以自在泰然的心胸,接受自己這種「不三不四」的身分,倒也能滋長出一番眼力與雅趣。

那天投顧李董帶我去幫一位上市櫃董事長看收藏、給意見。我們一邊隨意聊著,一邊胡亂把玩董事長藏家不停拋出來的古董雜項和證書…,我不想太嚴謹,藏家也無意太認真,我們都有默契──放逸是最好的交流狀態。

出了董事長家,我看李董有些懵懂以及悵然若失,於是不請自說。

「李董,感恩您今天大力提攜、帶我來開眼界、見世面。但,並不是所有買過藝術品的人統統叫藏家。」

兩千萬,是本篇主文的題旨:為何買超過新台幣兩千萬才堪稱趨近一位收藏家,低於兩千萬的只能算是藝術愛好者。

今天不管購買藝術品的動機和因緣為何,有人是職場酬酢需要,買些大師版畫當餽贈佳禮;有人是妝點建案,銷售房子兼炒作藝術,一箭雙鵰;有人純粹是「煞到」畫廊主人或拍賣女神男神,有買有互動就有未來,於是購買停不下來。

但當購買累計金額愈趨升高,這時一定會遇到進貨瓶頸。藝術收藏真的是一個有機狀態(organic state),不可能只收不賣,這樣買到一兩千萬一定得剎車,因為牆也掛不下、倉庫也容不了。

而當他把收藏品拿出來想賣的時候,詢一詢市場,發現自己收了一堆「無價品」,這時他會面臨兩種情緒:第一種是「大爺或姑奶奶我再也不買了!」該類消費者就此成為「藝術愛好者」。

第二種是子彈的存量和射程較為遠大的人,他會沉澱下來,希望開始研究藝術市場,更常逛畫廊美術館、關注春拍秋拍,然後調整收藏策略與方向,重新找到自己在收藏道路上的生存法則。站穩腳步,耐心守候,才得以進入「兩千萬俱樂部」。

兩千萬是界定「收藏有機」的分水嶺。各國分水嶺的金額判定不太一樣。但「兩千萬俱樂部」的成員,肯定是藝術家的衣食父母、畫廊主人小心交手、拍賣行熱心應對的藏家級人物。

(作者是資深藝評策展人、著述散見出版媒體。本專欄隔周四刊登)



行銷線上/點數活化 創造商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4:42 經濟日報 彭慧明


網路購物時,電子商務業者常贈送回饋點數供下次消費折抵之用,但當點數不多、折抵有限時,不少消費者就放棄了。

今年初,統一超、遠東集團HappyGo卡加上中華電信聯手建立國內最大流通量的「點數生活圈」;境外電子商務業者Yahoo、台灣樂天商城近期積極推動活化「少」點數計畫,為商家與消費者找商機。

統一超商去年11月在ibon平台推出HAPPY GO的兌點服務,再進行雙方的點數整合,今年加入中華電信的歡樂點,積點效應再加乘。三方點數可以按照不同比率兌換後跨平台使用,更活化點數。

台灣樂天市場母公司日本樂天是全日本最大電子商務業者,標榜線上線下都能使用的「超級點數」回饋機制早已進入台灣。

台灣樂天營運長羅雅薰表示,根據使用行為分析,點數愈高者當然兌換率愈好,但小業者則能透過搭配零星點數消費創造商機。例如樂天書城就曾因店家運用零星的超級點數,締造單月營收成長50%佳績。

Yahoo台灣暨香港電子商務事業群副總裁王志仁表示,從商城和購物中心消費者行為來看,累積點數愈多的消費者使用率就愈高,例如在商城累積超過500點的消費者,點數有七成以上的使用率。

Yahoo計畫今年下半年推動行動支付電子錢包,結合店家線上線下店面,消費者不單是在網路上兌換點數,也能在實體商店使用,為消費者活化點數,也給商家帶來商機。

業務最前線/共享經濟 從顧客端發想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4:42 經濟日報 吳育宏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崛起,象徵企業創造價值的方向與過去不同,以及市場遊戲規則的改變。

從任天堂推出第一代遊戲機的80年代起,遊戲產業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硬體競爭」。更穩定的主機板、更快的處理器、更高的解析度,只要廠商在硬體研發上有新的突破,就可以主宰市場一段時間,而且擁有忠誠度很高的顧客群。

然而,隨著電子科技與製造技術的成熟,各廠商在產品的研發與製造水準拉近,新產品享有優勢、主宰市場的時間縮短,顧客的忠誠度也變低,市場競爭的重點已經不是「遊戲機」本身了。

遊戲產業的顧客「電玩愛好者」,是因為遊戲軟體創造的虛擬社群而聚集、連結在一起。比起80、90年代的樂趣來自更新、更具聲光效果的遊戲機,如今的玩家有更多樂趣是來自社群(community)。也就是在這個產業裡的「價值」,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共享」。

不只是遊戲產業,由「共享」而來的經濟價值發生在各個市場。全球最大的飯店住宿出租業者Airbnb,因為創造一個開放的平台,共享住房需求者與提供者雙方的資訊,大幅提高合作業者的住房率。而這家市值超過百億美元的企業,自己卻不擁有其中任何一家飯店。

說來有趣,遊戲產業的重點不是遊戲機,飯店出租業的重點不是飯店,這就是「共享經濟」的特色。廠商不該再把經營焦點放在產品本身,而是應該由顧客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創造出黏著度高的社群,進而從中創造價值。

全球製造業的產能普遍過剩,大者恆大的趨勢下不再需要這麼多二線、三線工廠,也是對共享經濟趨勢推波助瀾的力量之一。因為傳統商業活動會更有效率的集中在少數市場領導者身上,廠商不是成為最大,就要成為最創新的先驅者,二擇一的方向別無選擇,不進則退。

要在共享經濟時代成功,我認為同樣要回歸到商業的本質──了解顧客。只是顧客的定義不再是狹隘的「買方」,而是擴大到供應商、策略夥伴、員工、股東等。當你有辦法讓一群人共享利益,那麼你自己當然也會成為最終的贏家。

(作者是LAICA萊卡公司營運協理,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不是廢文!想看編輯精選新聞?快加入聯合新聞網LI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