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能吃的香腸 它是「臘腸樹」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5 聯合報 文/陳妍霖
image
南投縣埔里鎮籃城社區有兩棵臘腸樹。 記者陳妍霖/攝影
分享南投縣埔里鎮籃城社區有兩棵臘腸樹,因結實纍纍的果實很顯目,加上外型有如葫蘆,常有人不知道樹的學名,地方人士在果實上寫下「叫我臘腸樹」、「我叫吊瓜樹」、「不可吃」等字,用來教育民眾。臘腸樹主要是庭園觀賞用,原產於熱帶地區,台灣在1922年引進栽植,因果型特殊,酷似洋香腸,因此被稱作臘腸樹,但果肉質硬,不能食用。

來這喝杯米仔麩 童年在舌尖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6 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冬山報導


image
老師傅劉淥淮(前)在社區賣米麩已有30年歷史,堅持古法製作,糙米香氣讓人一喝難忘。 記者吳佩旻/攝影
分享羅東社區大學昨天在冬山鄉順安社區舉辦開學活動,邀請當地耆老劉淥淮示範製作古早味米麩,重現復古風情。香氣四溢的米麩,讓人仿若回到兒時,也找回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傳統手藝不只飄香,也傳遞記憶。
宜蘭、羅東社區大學昨天在順安社區舉辦「關懷土地,重建價值」開學活動,順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明增、順安村長林正欽及十多位居民共襄盛舉,大家喝著古早味米麩,閒話家常,彷彿回到了古早時光。

米麩是古早零食,老一輩人稱它作「米仔麩」,在沒有牛奶等營養品的年代,米仔麩就是最好的替代品。79歲的劉淥淮賣米仔麩已有30年歷史,他說,以前只有富貴人家買得起米麩,但隨著時代變遷,米仔麩行業逐漸凋零,社區目前僅剩他在做。

劉淥淮昨天帶著社區僅存的一台米仔麩製作機器,現場示範。「蹦!」糙米經過爆香,變得圓滾滾,再將爆好的糙米研磨成粉,即成香氣四溢的米麩。大家懷念起兒時情景,從原料、烘焙、磨粉到熱呼呼上桌,劉堅持採用古法製造。

「做到不想做為止!」劉淥淮說,因為家中無人接手,退休後希望能把機器交給社區,並將手藝傳承給有緣人。

羅東社區大學表示,米仔麩已是黃昏產業,將努力保留地方技藝,營造成為社區特色;目前米仔麩用的原料來自社區友善耕作米,磨成粉的米仔麩可以當零食、也能當飲品,是當地居民的共同創作,歡迎民眾到順安社區遊玩時,來一杯米仔麩,品嘗道地的古早味。

東洋藝品館珍藏 只讓好友參觀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5 聯合報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image
花蓮縣東洋集團總經理郭吉洲對藝品館少見珍藏品,引以為傲。 記者范振和/攝影
分享花蓮縣東洋集團旗下的「手工藝品中心」於前年12月底吹熄燈號後,很多人對上千件珍藏品的流向備感興趣。集團總經理郭吉洲強調,這些都是總裁郭淵源的一生心血,只讓好友參觀,並沒有販售。
東洋手工藝品中心(藝品館)位於新城鄉北埔村,陳列的石藝品多多少少都由同業吸納,而二樓展示館是郭淵源多年的珍藏,常是國內外達官貴人指定參訪的對象,藝品、骨董、原住民文物等,包羅萬象,究竟何去何從?

郭吉洲指出,這些珍藏品早在10餘年前就有人出價1億元收購,郭淵源不願割愛,目前只開放讓親朋好友參觀,其中「人之初」專區,蒐集各種極似男女性器官的奇雅石,往昔最受日本遊客青睞。

這些奇雅石以硬砂岩居多,也有玫瑰石、綠泥岩、黑膽石、風景石等,從大尺寸的玫瑰石陽具到小支陽具造型砂硬岩,取名為「宣戰」與「終戰」,讓人發出會心一笑。

另外如「瓜瓞綿綿」、「力大無窮」、「神秘洞穴」、「生龍活虎」、「陰陽調和」等,都由造型石貼切命名,或單一或成對呈現。

東洋集團是集觀光、交通、育樂、旅館、餐飲、手工藝品於一身的完整觀光事業體系,成立至今已有50餘年歷史,其中手工藝品中心更是花蓮第一個藝品館,面對「零團費」的惡質旅遊競爭,前年底不得不忍痛收手。

工廠村彩繪舊牆 留下社區記憶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5 聯合報 記者卜敏正/六腳報導


image
「我們以前就是在大樹下吃冰!」工廠村長黃江正表示,村內畫的彩繪都是過往美好記憶。 記者卜敏正/攝影
分享「我們的彩繪強調社區記憶!」六腳鄉蒜頭糖廠工廠村,前年邀請畫家在村內老舊牆面,創作6幅彩繪作品,除糖廠農村生活,還有村內老奶奶近年學習懸絲偶圖像。村長黃江正直言居民不強調觀光,重要的是共有記憶。學者認為,透過共同參與留下的作品,才能與社區共存。
黃江正表示,前年申請縣文觀局補助社區美化,一開始文觀局建議畫台東熱氣球,可吸引更多觀光客,但部分村民認為無法連結社區特色。經多次討論,決定畫6幅社區曾有歷史景象,包括小火車、黃牛拉車載甘蔗、大樹下吃冰等,彩繪內容都是村民共識,也是社區記憶。

他說,3D彩繪雖可帶來觀光人潮,但也可能帶來噪音、垃圾,是綠色汙染,工廠村社區村民不強調太熱烈的觀光商機,認為生活情感最重要。

長期輔導社區營造的南華大學民族音樂系副教授明立國認為,彩繪創作就像公共藝術,應讓社區居民共同參與、討論,找到社區故事點、共鳴,若只是藝術家個人創作,對社區意義不大。

社區藝術家盧銘世也強調,創作過程應公民參與、與社區互動,才能讓居民認同、產生情感,同時地點選擇也很重要,不要為彩繪而汙染農村特色或紅磚牆,更不要為追求流行,創作看似熱鬧的短期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