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澳新站動線亂 小黃運將抗議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8 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蘇澳報導


image
宜蘭蘇澳新站排班計程車業者不滿近年來陸客眾多,遊覽車占據出口,影響生意,昨天在門口舉布條抗議。 記者吳佩旻/攝影
分享宜蘭蘇澳新站的排班計程車業者不滿陸客轉運人潮多,遊覽車占據出口,影響生意,昨天在車站門口舉布條抗議,要求鐵路局重新規劃行車動線,人車分流,鎮公所等相關單位協調後,將於兩周內提出動線規劃,再開會決議。
位於台九省道旁的台鐵蘇澳新站,常見遊覽車來來往往,當地計程車業者不滿遊覽車常占據車道及停車格,昨天有十幾位自救會運將站在門口,拉起寫有「動線重整、人車分流」白布條,爭取權益,並要求台鐵出面說明;鎮長陳金麟、議員邱嘉進及立委陳歐珀服務處主任吳文進等人也到場關切,聆聽業者訴求。

自從民國99年梅姬颱風造成蘇花公路大坍方,載有21名廣東珠海旅行團員的遊覽車,在蘇花公路114.5公里處遭落石擊中墜海失蹤後,從此大陸旅客就以「鐵路加公路」的方式,避開蘇花公路最危險的路段,改從花蓮搭火車到蘇澳新站,轉乘遊覽車北上,每天車站入口處約有100輛遊覽車,陸客多達6000人。

自救會發起人黃天啟表示,陸客人數增加,台鐵加開班次,卻沒有負起保障乘客出入安全的責任,任憑機車、小客車、計程車和遊覽車擠在小小的出口,容易引起糾紛,管理有疏失,要求鐵路局改善周邊行車動線,實施人車分流。

「罔顧在地人權益!」運將氣憤說,許多人一見陸客多,不想與人擠,改搭到別站下車,3年前計程車排班還有15班,現在只剩5班。

站長黃東墉表示,計程車業者曾反映此問題,曾協調在前後站共加設52個遊覽車專用停車格,已有明顯改善,警方也會派員取締違規。

昨天決定兩周內大家各自研議,提出具體改善措施,交由蘇澳分局交通隊彙整,4月27日由立委陳歐珀召集縣府、鐵路局、警分局、公所、代表會及遊覽車公會等單位在蘇澳新站開會討論。


怎會送幼兒玻璃瓶? 縣府:檢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8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宜蘭報導


image
縣府今年發送玻璃隨身瓶給學童做為兒童節禮物,但玻璃材質容易破裂。 圖/讀者提供
分享「別讓縣政府美意,成為孩子安全隱憂!」縣議會國民黨團昨天召開記者會,指出縣府今年送給幼兒園孩童的玻璃隨身瓶兒童節禮物,不僅使用不便,也有多位家長反映容易破損、造成危險。縣府教育處回應,因考量食安,才選擇玻璃材質,出現問題後,第一時間也要求各幼兒園老師轉知家長,會檢討改進。
縣政府今年採購1萬支外層是塑膠包膜、內層是玻璃內膽的隨身瓶,發送給全縣幼兒園學童,做為兒童節禮物,每支35元,但最近有不少家長反映「怎麼會送幼兒園孩童玻璃製品」。也有人還未使用,打開後就發現瓶口破裂,小孩如果沒注意就用來喝水,會有割傷危險。

縣議員陳鴻禧說,隨身瓶的玻璃部分很容易因為熱漲冷縮而裂開,而瓶身裂開也會因外層包膜包覆,水不會漏出來,從外觀根本看不出來,很容易造成危險,縣府應該慎選兒童節禮物。

縣議員黃定和批評,兒童節禮物是縣府委託中山國小評選,評選委員按照安全標章規範選擇,產品外觀已註明「注意受到嚴重撞擊或是溫差時,因產品破損帶來的危險」等警語,評委卻視而不見。

「兒童節禮物要考量安全性和便利性。」黃定和說,隨身瓶在運送過程中就有破損,縣府還要求老師要一支一支打開檢查,不僅浪費人力,也容易帶來危險,建議縣政府做好安全把關。

縣府教育處特殊及幼兒教育科代理科長林郁欣說,因塑膠水壺或保溫鋼杯都可能溶出有害物質,因此才選擇玻璃材質,已經要求各幼兒園老師轉知家長協助宣導,明年會納入檢討。

就事論事/好的兒童節禮物 不一定要有形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8 聯合報 本報記者鍾知君


到底該不該送兒童節禮物?各縣市政府編列預算購買兒童節禮物,行之有年,有的送玩具、水壺,有則送文具組,但是對兒童來說,意義都不大,且歷年來爭議不斷,包括禮物來自中國等問題,品質令人堪憂,有的則是設計有危險,禮物恐變「凶器」,且送禮淪為形式,不少學童指出既不喜歡、也不需要。

今年台中市政府的兒童節禮物,邀請孩童參與藝文活動、出外踏青,讓孩子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宜蘭縣政府去年宣布「第2節下課時間調整為30分鐘」的兒童節禮物、今年則是要求學生自訂回家作業,和家人出遊,獲得不少好評。

縣內也有部分鄉鎮市公所祭出不一樣的禮物。壯圍鄉請國小生吃麥當勞快樂兒童餐,讓很少吃速食的偏鄉學校孩童開心一下;頭城鎮公所則是舉辦「鯉想啟程」活動,結合國際公益、寓教於樂,讓許多孩子留下難忘回憶。

禮物不是不能送,而是要考慮教育性和實用性,例如有些公部門送愛心禮券,適用性廣,小朋友不僅能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同時做愛心,一舉兩得;有的則是送盆栽,讓孩子觀察植物生長過程、學習照顧生命,也培養環保綠化的觀念。

兒童節禮物預算有限,有時做了選擇卻不能盡如人意,公部門不如把有限的預算省下來,取消有形的禮物,改送無形的創意,構思如何讓孩子過個更有意義的兒童節。

火車站旁都更 議員籲提高容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9 聯合報 記者游明煌/基隆報導

image
基隆新火車站以南區塊多屬老舊社區,市府擬推動公辦都更。 記者游明煌/攝影
分享基隆新火車站去年6月啟用,未來忠一路將打通銜接中山一路,北側還有火車站暨西二西三都市更新案,但新站以南區塊多屬老舊社區,城市景觀「格格不入」,市府擬推動公辦都更讓老舊社區翻新。顧問公司昨提期初報告,指交通位置絕佳,適合引進住宅、百貨、旅館市場。但議員建議中央要「因地制宜」,提高容積獎勵,都更才有可能成功。
境群顧問公司規畫「基隆火車新站南口附近地區都市更新」區域,範圍在忠一路、成功一路、樂一路、孝二路間,規畫指該區較少大型公共空間,道路路幅不大又多單行道,路邊停車供給少,常有違規停車及停車空間不足等問題。

區內公共機關及私有土地都多,但基地緊鄰火車站、國道客運,很適合引進住宅市場,可打造為舊市區與港埠區之新商業中心,發展精緻型百貨。建議由市府與都更機構合作分工辦理較適宜,並可參考台北經驗訂定公辦都更SOP與相關配套法令機制。

議員呂美玲說,自辦都更意見難統合,市府要成立都更科協助公辦都更。

議員張漢土則指如法令不鬆綁,規畫再多也沒用,都更和容積獎勵息息相關,中央不把基隆的容積獎勵提高,根本沒有建商要做,民眾意願也不高。

議員韓良圻指連商業區容積獎勵都少得可憐。議員楊石城認為要有誘因才有可行性。議長宋瑋莉建議向中央爭取提高容積獎勵,協助老舊建物都更。

市府都發處長徐燕興指出,都更可分民間自辦與政府公辦都更兩種,公辦都更類型有三種方式,包括成立更新會、協議合建、權利變換,將待整體的期末規畫報告出爐後,再看如何進行都更程序最好。



聯宏社區 市府盼成都更示範點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9 聯合報 記者游明煌/基隆報導


image
聯宏社區距離港西專用道路約僅1公尺,建物老舊,尤其地下室鋼筋裸露、水泥剝落,有安全疑慮,住戶希望市府協助公辦都更。 記者游明煌/攝影
分享市府去年編列294萬元進行基隆火車站南站至31號橋間公、私有土地進行公辦都更研究規畫,共有10多公頃面積的範圍,除改善整體環境外,也希望區內屬私有土地的「聯宏社區」能成為公辦都更的示範點,以利日後其他老舊社區都更。
市府說,區域中多數建物都已4、50年,與新火車站新穎的建築很不搭調,其中位成功市場旁的聯宏社區更是老舊不堪,去年在港西專用道路施工時,因橋墩貼近聯宏社區過近,還引發抗議。

光華里長陳世豐表示,聯宏社區地下室早在5年前就發生水泥剝落、鋼筋外露,目前以鋼梁支撐加固,結構有安全問題,居民每天要提心吊膽何時地震會來,住得膽戰心驚。

住戶指出,社區共有289住戶,多年來一直協調,約七、八成住戶願意辦理都更,但1樓的住戶可出租開店可做生意,意願不高,自辦都更始終難以進行。

住戶多次到議會陳情,指橋墩距離社區不到1公尺,影響生活品質及安寧,要求市府協助公辦都更,解決安全疑慮,也改善整體景觀,還建議提高容積獎勵。

市府承諾把聯宏社區都更需求納入南站附近整體規畫發展,並希望成為基隆市私地公辦都更的示範區。

住戶表示,住戶意見多,擔心自辦都更權益受損,如果市府出面,提出公平、合理的辦法出來,「大家一定比較會贊成。」

廣興消防大樓基地台 停工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9 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冬山報導


image
冬山鄉代游智慧(左)和楊弘旻(右)反對消防大樓設置基地台。 記者吳佩旻/攝影
分享宜蘭廣興消防大樓頂樓設電信基地台,引起居民反彈,懷疑公家出租給民間團體,為求租金收入,罔顧居民安危,並抗議公部門違法加蓋頂樓,要求停工拆除;縣府及業者昨與地方討論後達成共識,即起停工,並將呈報給國家通訊委員會,另行召開說明會。
對此,宜蘭縣消防局說明,該基地於4月8日架設,完全依照中央指示辦理,絕無私相授受,業者向國家通訊委員會提出申請後,再由局處配合辦理,且加強通訊設備也是國家政策的一環,如果通訊品質提升,將有助於救災通報與聯繫。

據了解,最近有民眾發現,廣興消防分隊附近路面有漏油痕跡,追查發現有五家電信業者與消防局達成協議,出動拖吊車在樓頂設置約3米高的基地台圍欄所致,民眾擔憂電磁波影響居家安全,也質疑公部門怎麼沒有跟民眾討論,就私自租給電信業者蓋基地台,還違法頂樓加蓋,根本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本末倒置!」鄉民代表陳光隆說,距離該大樓直徑500公尺已設有基地台,平時通訊都沒問題,懷疑根本是「假借救災之名,行營利之實」,如果要救災,應在樓頂設置儲水裝置等環保設施,而不是蓋基地台。

電信共構負責人楊志文表示,基地台是由5家電信業者共構,向公家機關承租場地,每個月大約6萬多元,目前設置的是4G微型基地台,人一多訊號容易被瓜分,所以距離兩、三百公尺設置很正常,且規模小,電磁波對人體影響相對較低,未來4G通訊將是趨勢,基地台的設置有必要,盼居民諒解。

縣消防局表示,根據電信法三十二條規定,要在公部門設置基地台,除非有正當理由,否則不得拒絕,且所有租金都進縣庫,絕無圖利問題。但考量居民有意見,目前暫停施工,縣府將彙整意見給國家通訊委員會討論,召開說明會,達成共識後才會有後續動作。

部落旅遊客製化 就業觀光雙贏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9 聯合報 記者潘俊偉/台東報導


image

遊客體驗排灣族射箭。 圖/台灣原住民族部落終身學習發展協會提供
分享台東太麻里、金峰推部落旅遊,針對遊客需求,推出客製化1到2日的遊程,讓遊客可體驗弓箭打獵等,感受原民文化之美。目前以15人以下小團體為主,每周六、日出發,深獲民眾好評,已預約到明年寒假。
台灣原住民部落終身學習發展協會理事長伊箖·潞倪耀表示,台東擁有原住民族迷人的文化,以客人的需求規畫行程,並由當地的解說員,帶領遊客體驗傳統排灣族弓箭打獵等文化,融入當地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由於部落不想被過度打擾,協會安排每團不超過15人的團體,到部落進行體驗之旅,每周六、日出發,深獲民眾好評,已預約到明年寒假。

另部落媽媽們結合部落種植的小米、紅藜、洛神花、南瓜、芋頭、地瓜等作物,研發出純天然的8榖饅頭,很受到歡迎,日銷1000個,也為部落增加不少就業機會。

image
部落以當地食材紅藜製作的手工饅頭。 圖/台灣原住民族部落終身學習發展協會提供
分享台東就業中心主任吳玉敏表示,協會今年向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勞動部以「投資」的角度,幫助部落活化地方產業及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為部落旅遊增加更多元的元素。

拆部分高牆 田浦生態池更親民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9 聯合報 記者徐庭揚/花蓮報導


image
田浦生態池位在花蓮市中心,過去是做為貯木池,現為生態園區,動植物生態多元。 圖/市公所提供
分享花蓮市公所向客委會爭取「東線舊鐵道田浦客家風情巡禮」建設經費,將打造特色景觀道路,為了讓景觀道路能和田浦生態池更緊密連結,市公所經與花蓮林管處協調,初步同意將拆除部分圍牆,讓民眾可以更親近生態園區。
市公所主任秘書陳志強表示,原花蓮市境內全長約1.8公里的舊鐵道,自北迴鐵路通車後已停駛,其交通與發展重心轉移,原有車站與鐵道周邊也因失去功能而逐漸沒落。

市公所提案向行政院客委會爭取經費,獲核定補助1500萬元,將透過「東線舊鐵道田浦客家風情巡禮」計畫,再現新風貌,其計畫案施作工區,從市區自由街延續原舊鐵道路線進行,沿著田浦生態池園區周邊施作。

田浦生態池位在花蓮市中心,此處動植物生態多元,由於當地居民希望田浦生態池園區,可以用更開放式的方式和民眾分享生態美景,但林管處考量進出人潮多,將會影生態發展。

經過多方討論,目前已有初步共識,將從國風街轉彎處到觀景平台,先拆除40公尺長的高聳圍牆,改為穿透性圍牆,讓民眾可以直接看見內部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市公所期待該工程完成後,此區可成為花蓮市生態與步道景觀重要的據點。

林管處長吳坤銘表示,田浦生態池過去是貯木池,現在規畫作為生態園區,希望為附近或市民、遊客,提供非常好的休憩空間,除了林管處原有人力在做生態調查外,每年也和農校森林科合作,進行動植物棲地與生物資源調查。

林管處希望用漸進方式,讓民眾親近園區,避免一次完全拆除讓外界車聲噪音影響內部生態,同時期望此規劃案能兼具生態維護與親近園區,讓候鳥水鳥繼續在此棲息,園區生態也能永續維持。

友善穆斯林講座 縣府打拚觀光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9 聯合報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image
花蓮政府為打造「友善的穆斯林環境」推出的講座,引來大批民眾聆聽。 記者范振和/攝影
分享花蓮縣政府為拓展多元國際旅遊市場,昨天舉辦「開創多元觀光願景~友善穆斯林的環境」專題講座,企盼為花蓮推動穆斯林旅遊商機。
講座由縣府觀光處代理處長彭偉族、臺灣觀光學院校長劉國成主持,交通部觀光局企劃組長吳潔萍應邀分析「台灣觀光產業脈動新趨勢」,她以日月潭為例,現階段陸海空都可玩樂,設計各種伴手禮,增加旅遊樂趣,尤其智慧型手機的廣泛使用,提供更多旅遊資訊與樂趣。

銘傳大學國際學院助理教授馬耀祖演講「穆斯林禮儀與習俗」,他表示,穆斯林除了禁吃豬肉製品之外,連肉類食品的料理方式,也必須遵循穆斯林傳統,烹調時不能放豬油,其他肉品烹調前的宰殺、料理,也都有規定流程。

也是台北清真寺董事的馬耀祖說,包括祈禱區域的設計、禮拜前淨身設施、穆斯林飲食、餐飲認證及禮儀與習俗等,如能在地方政府輔導、旅宿業者用心下,創造出穆斯林的友善環境,商機無可限量。

劉國成強調,因應陸客減少,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刻不容緩,而自由行的穆斯林來台觀光回流率高,台灣是宗教自由的國度,最有條件吸納高消費的穆斯林,但穆斯林對餐飲有特別要求,且一天要禱告5次,旅宿業界應設有禱告室,符合需求,自然能為花蓮帶動另一波旅遊熱潮。

彭偉族指出,這次委託臺灣觀光學院辦理穆斯林講座,是希望藉由學界的觀點,邀請業者參與,結合產官學,持續推展清真認證及第一線人員訓練,讓花蓮觀光優質化,創造「友善穆斯林的環境」。


綠博紀錄片導演 分享拍片感動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8 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蘇澳報導


image
綠博昨天播放五部代表宜蘭的特色紀錄片,導演吳乙峰(前排右二)和拍攝團隊與民眾分享拍片心得。 圖/財團法人蘭陽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分享宜蘭綠色博覽會今年推出五部「糧心」主題紀錄片,記錄與宜蘭土地相關的五篇故事。導演吳乙峰與拍攝團隊昨天現身放映會,邀民眾欣賞影片,並分享拍片心得點滴,內容充滿在地情懷,許多人感動到落淚。
宜蘭導演吳乙峰為記錄蘭陽風情,配合綠博食安主題,與宜蘭子弟組成拍攝團隊,將生活所見的點滴化為靈感,拍攝出「白鵝山下」、「以琳泉源小舖」、「香水蓮花」、「咖哩飯」及「曙光」五部不同層面的糧心故事,傳遞對生活與環境的濃郁關懷。

影片取材平實感人,具啟發性與教育意義,上個月在YouTube上發表後廣受好評。主辦單位昨天在綠博園區舉辦放映會,邀請工作團隊和影中人分享心路歷程。縣長太太林素雲和立委陳歐珀太太徐慧諭也到場觀影,從女性與媽媽的「娘心」角度,表達支持。

五部紀錄片取材自鄉村的友善寄賣小舖、山裡的老雜貨店、舊城裡的小餐館、公園旁的蓮花池等地,敘述主角在面對人生的轉捩點時,從糧食裡找回良善初衷,從土地裡找到實踐勇氣,回歸自在生活。

林素雲說,「紀錄片是另一種形式的社區營造」,讓人們可更貼近生長的土地,值得推廣。

吳乙峰表示,拍片過程讓他看見不同人群對土地的關懷,比如一名工程師離開台北的工作,支持朋友回鄉發展,陪他種出香水蓮花,與土地產生微妙連結,讓他深受感動。

主辦單位表示,歡迎學校或社區將紀錄片作為教材,有興趣的民眾可上宜蘭綠色博覽會官網搜尋,或上YouTube搜尋關鍵字「糧心的五種溫度」。

拿鋤頭鬆土 遊客才知種菜不易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8 聯合報 記者廖雅欣/頭城報導


image
宜蘭縣頭城農場帶領遊客認識有機菜園,示範和體驗種菜的方式。 記者廖雅欣/攝影
分享許多都市民眾內心都有個田園夢,想要自種有機蔬菜。宜蘭縣頭城農場開放農場內的有機菜園,昨天帶領60名台北遊客,體驗種菜樂,由種菜達人陳添兒指導民眾種菜方法。「原來種菜並不容易!」遊客說,光是要拿鋤頭鬆土都拿不動,有好吃的有機蔬菜,更要惜福。
頭城農場有機菜園頗具規模,一年四季種植各式蔬菜,收成都提供給農場餐廳煮食,讓來住宿和用餐的民眾有健康安全的蔬菜享用。頭城農場開放有機菜園,推出有機蔬菜體驗遊;昨天來自台北的60名遊客,以環境教育遊程方式,到頭城農場參訪體驗。

70多歲的「種菜達人」陳添兒,在頭城種菜育苗數十年,現在他每天還上台北販售他種植的菜苗。由於他經驗豐富,頭城農場特別請他來向遊客分享,種有機蔬菜的「撇步」;像種菜前要先拿鋤頭鬆土,將菜畦上的落葉翻入土中,不能光靠蠻力,還是有技巧。

「原來種菜並不容易啊!」來自北市的戴小姐,嘗試拿起鋤頭鬆土,發現沒有想像中的容易,才體會原來種菜不簡單。她說,最近幾年食安問題很多,她一直想要學習種植有機蔬菜;原本以為就是撒菜籽、定時灑水及施肥就好,沒想到種菜學問很多,依季節有各種不同的菜類選擇。

鍾家3兄弟玩石頭 擬開觀光工廠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8 聯合報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花蓮縣石藝界鍾家「一門三傑」精誠團結,在老二鍾榮華引領下,計畫讓在吉安鄉共有的石藝館變身成為觀光工廠,因應陸客減少、賞石退燒等負面衝擊。

鍾家除了老大鍾清永當推拿師傅、老四在台東縣發展,老二鍾榮華、老三鍾榮鄉、老么鍾榮富都在花蓮石藝界享有盛名。

64歲鍾榮華說,他出生於台南縣,19歲來到花蓮當木工車床,由於老闆林源樟也製作石頭檯座,因緣際會開始對石頭感興趣。

民國73年,為慶祝第七任總統就職,當時他是愛石協會理事兼活動組長,受命在台灣省立博物館辦理「花蓮奇石特展」,邀請卡上印製的玫瑰石如今仍珍藏在石藝館。

當兵退伍後,他自行創業,從事木業也製檯座,玩石至今40年。鍾榮華說,56年愛石人士成立花蓮縣奇石聯誼會,59年8月成立花蓮愛石協會,是全國第三個賞石社團,75年9月更名為花蓮縣奇石協會,他擔任花蓮第7屆奇石協會會長,協助在花蓮舉辦台灣第一場全國賞石展,轟動一時。

58歲的老三鍾榮鄉是第18屆奇石協會會長,舉辦兩岸賞石文化交流活動,擴大賞石界視野,備受好評;52歲的老么鍾榮富手巧,是製作檯座高手,從最早期的台灣檜木檯座至今非洲柚木,所有材質都接觸過,對硬度高、有清香味、材質穩定的花梨木最有好感。

鍾家三兄弟在吉安鄉福興村共有石藝工廠、展示館,內有玫瑰石、台灣玉等,琳瑯滿目,從大型居家擺件到小型佩飾。三兄弟強調,石藝品不僅可以養家,也能以石會友,增添生活情趣,一舉數得。

宜大設遺址紀念牌 盼古物回娘家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5:38 聯合報 記者林縉明/宜蘭報導


image
宜蘭大學前身宜蘭農校遺址,10年前考古團隊挖掘出大量古物,校方昨天由代理校長吳柏青(左2)等人在遺址發現處設置紀念牌。 記者林縉明/攝影
分享
宜蘭大學早在前身宜蘭農校時期,曾經發現地層下遺留「擺厘舊社」遺址,但因校地開發,以為遺址不存在了,直到校方進行汙水下水道工程時,意外發現灰坑、墓葬等遺跡,出土大量安平壺、褐釉陶罐等文物,暫存縣文化局保存,校方昨天在遺址處設立紀念牌,並將爭取古物回娘家。

國立宜蘭大學10年前進行校內汙水下水道工程時,配合考古工作者邱水金展開路面開挖,確保工程不會破壞有可能尚未發現的遺址,就在開挖路面1公尺深處,發現有墓葬、灰坑和列柱群等遺跡,暫緩工程進行,全面挖掘遺址。

邱水金表示,宜蘭農校遺址因為興建地下停車場與體育館,大部分都已被破壞,經過調查研判道路兩側可能還有遺留文物,直到配合工程路面開挖,發現大量幾何印紋陶罐、安平壺、褐釉陶罐、貝塚等,其中最特別是木雕、木鏟,推測距今約300至400年,目前都放置在縣文化局保存。

校方為了紀念遺址文物出土10周年,選在遺址發現地設置紀念牌及解說牌,校方昨天舉行揭牌典禮,代理校長吳柏青表示,今年正逢創校90周年,希望藉由設置遺址紀念牌,讓師生體認到學習環境是重要的文化資產所在地,未來希望能在校內設置博物館,爭取這些文物回娘家典藏。

對此,縣文化局正面看待,未來會朝向產官學界合作的方式,讓古文物能夠以適當的方式保存與展出,了解地方歷史文化。

宜蘭農校遺址

創立於1926年的宜蘭農校是國立宜蘭大學的前身,早年就曾經發現校園內保有噶瑪蘭人生活的擺厘舊社遺址,稱為「宜蘭農校遺址」,宜大歷經六度改名、改制,校園建築經過大規模興建與翻修,早被外界認為遺址已被破壞不存在。

2000年1月校方進行田徑場及地下停車場工程時,大面積開挖土方,造成宜蘭農校遺址被破壞,當時蘭陽博物館籌備處緊急找來考古團隊調查,並挖掘5個探坑持續追蹤。10年前,縣府委託考古工作者邱水金,配合汙水道工程進行挖掘及探勘,順利把未被破壞大量的遺址文物出土,全數放置文化局保存,才讓宜蘭農校遺址免於全部遭受破壞的命運。(資料來源/國立宜蘭大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