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行政區劃 比鄉鎮市長官派更重要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2:34 聯合報 鄭國泰/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副教授(竹縣竹


中彰投苗地方首長要求鄉鎮市長官派,節省公帑、消弭地方派系介入選舉,加速推動政策效能,甚至希望藉修地方制度法來進行改革。

各級地方政府為了取得合理資源分配,並強化地方自主性,其鄉鎮如何因應和調整,是台灣六都形成後地方治理應該積極面對的議題。特別是現行縣市區域,甚至鄉鎮市和村里之區劃,已不合時宜;人口不斷移入移出,市中心的里之人口數甚至大於鄉鎮,造成事權不一和資源分配不均,甚而偏鄉問題形成。加上六都改制時未進行鄉鎮市調整之區劃,官派後的行政區劃是否能符合地方需求,令人質疑。

鄉鎮市和村里係台灣最基層的自治團體,擔負了地方政府行政協助角色,為台灣過去發展民主政治與穩定地方的社會安定做出重大貢獻。鄉鎮市和村里是民眾直接選出最基層的公職人員,對於基層行政協調、政策宣導與民間人情世故等,發揮了重要即時在地的治理功能。

不可諱言,台灣現有地方治理問題,係在重新思考鄉鎮市層級之定位,如果單純只是變成官派,將造成問題依舊,執行方式不同罷了,依然無法符合在地需求和地方發展。因此在鄉鎮代表官派之前,應先進行政區域重劃和整合,而非只是再採原有行政區域更名。

台灣正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危機感,應急思提升城市競爭力,強化都市生活資源的在地需求,發展其腹地及維生的自然文化環境等。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高齡化,人口逐漸減少,意味著地方政府管理人口也在降低中,再加上各鄉鎮市人口和空間分配不均,越來越不符合行政管理效率。在此同時,由於政府組織結構問題,中央部會主導的體制,未必可及時妥善面對在地緊急的狀況,如莫拉克風災時的事權不一,更說明了強而有效率的地方治理之必要性。

舉實際重新行政區劃案例來說,民國一○三年屏東市前市長針對村里調整合併進行問卷調查和地理資訊系統分析,把屏東市七十九里變成四十九里,有效均衡里和里之間的行政資源職能,且起碼一年可節省人事費一千七百餘萬。即使將規畫案送至市代會時,在政治力介入下,也只是把研究結果的四十九里改成五十一里,但其結果卻是對屏東市末來治理發展有著長足的實質助益。

台灣需要進行實質的組織改革和行政區劃,以因應六都改制後的地方治理新格局。行政重新區劃重點不在於是否官派,也不在人口減少變化,而應瞭解在地人遷移到那裡去了?為什麼要遷到那裡?為什麼可以遷到那裡?所以行政重新區劃已不再是以一個鄉鎮市去思索,而是增進生活區域的認同,如此才能有轉變鄉鎮市官派之綜效。這需要政治領導者的視野和執行力,而不是換名作文能力之比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