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科技巨擘提高生產力的關鍵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4 02:3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眾所周知,台灣勞工的工時向來居高不下,位列OECD調查中的全球第四高,比起平均值多出46個工作天。為了讓勞工幸福些,《勞基法》修正案將原本的雙周84小時,下調至單周40小時,且為減輕對產業界和經濟「競爭力」的衝擊,勞動部規劃將今年的國定假日由19天減為12天,引發勞工團體劇烈抗議。

表面上,勞動部的配套作法產生爭議,在於此舉形同變相增加工時,但更深層的問題是當工時變短已是國際趨勢時,台灣勞工勤奮依舊,經濟卻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更別說16年來薪資凍漲、工時超長、領不到加班費的責任制工作,何嘗不是對勤奮的一種懲罰。

專家學者指出,高工時、低薪資現象是反映勞工生產力不足,且原因或與台灣教育品質不佳有關;又或與低工時的德國相比,台灣勞工做事效率遠不及嚴謹自律的德國,自然需要高工時彌補生產力的不足,但這些觀點都難以完整解釋台灣與主要國家間工時與工資的巨大差距。較貼切的說法,應是台灣教育出來的勞工,無法有效適應當前全球產業生態;特別是隨著各種自動化生產技術發展,許多必須仰賴人工的生產環節都被機器所替代。此時,生存與經濟轉型之道就是不再利用「勞力」來創造價值,而是「腦力」,就是創造力、想像力、創新能力。

首先,單就腦力來說,擁有矽谷的美國、聚集高科技創新公司的瑞典,以及大量新創企業的以色列,在OECD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排名,都落在後段班,遠不及高居第四名的台灣,顯見決定一國腦力高低的因素與制式的學力競賽或測驗成績沒有必然關係。這三個國家能培養及吸引來自於全世界的腦力,關鍵就在於法治社會、良好的監理架構、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充滿活力的企業家文化與有活力的資本市場。

其次,人文教育也是發掘腦力的重要管道。哈佛大學校長佛斯特(D. Faust)解釋,人文教育可培養一個人作好「第六份」工作的準備。畢竟,在這個多變的產業環境中,學校所學的知識與技術很快會過時,但人文教育強調仔細閱讀、發掘新靈感來源、尋找證據去證明假設的真偽能力,恰好是能有效率多元接觸不同面向的核心競爭力。蘋果、Facebook的成功,就是巧妙地將其他領域的元素融合到科技當中,Facebook創辦人查克柏格曾直言,Facebook為科技、心理學、社會學的融合體。也難怪2013年美國大學協會的調查報告指出,有74%的雇主建議為因應當前全球經濟趨勢,學校必須要加強人文教育。

此外,過往各界有一種偏誤,常認為人文教育僅為「修身養性」,與提升工作競爭力無關。實際上,人文教育的兩大特質─書寫及口語表達能力訓練,擅於引導人們進行深度思考,有助於發掘腦力。書寫的過程會強迫人們整理腦中雜亂的想法,重新以有邏輯的方式排列,並確認結論是否與想法相呼應,避免片面化及漏洞百出。現今許多科技公司便極為重視寫作力,如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就堅持旗下的資深主管必須持續撰寫備忘錄。

口語表達能力亦同,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需奠基於了解自己的內心,並預先將不成熟的想法過濾掉,再透過有意義的、簡明扼要的順序表達出來。尤其是跨領域合作已成為當代產業趨勢,人們在漫長的職涯中,勢必會與多個不同領域人士互動,而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就是順利進行跨領域合作的敲門磚。

要言之,台灣教育體系教會學生勤奮的態度,也用有效率的方式讓學生具備基礎工作技能。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勤奮與訓練有素的勞動力特質已不敷使用。因此,執政者除了從法制、資本市場等客觀面向營造適合孕育腦力的環境外,更應與企業攜手加強能增進勞工多元學習、文字與口語表達能力的人文教育,才是提高台灣腦力存量的關鍵,莫讓勞工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勤奮的懲罰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