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蔡總統「解決問題」的成功關鍵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1 02: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第一位女性總統昨天宣示就職,也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這對台灣民主進程來說,毫無疑問是值得驕傲的一天;但正如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指出,人民對新政府的期待其實無他,就是「解決問題」四字。對於解決經濟問題,我們認為投資及人才問題需要政府重視、重視、再重視!

蔡總統就職演說將台灣的問題歸納為五大方面,分別是經濟轉型、社會安全、公平正義、區域和平及兩岸關係,以及全球參與。各界都關心兩岸問題,蔡總統以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依據,北京也以「沒有完成的答卷」予以回應。無論是否答完,至少已踏出回答這一步,這也讓兩岸未來「緊繃但和緩」的互動,建立基礎。

我們更關心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轉型的問題。畢竟,社會安全網及全球參與需要堅實的經濟支持,而促進區域和平及兩岸穩定更無法脫離地緣經濟實力。簡單的說,經濟搞好,五大問題解決一半;經濟不振則內外都會舉步維艱。

大家都同意台灣的經濟結構已經到了非轉型不可的地步。除了代工缺加值外,還有二個集中度的危機。

首先是市場集中:我國出口有四成集中在中國;其次是產品集中:出口產品高達五成集中在電子半導體、資通訊及顯示器等少數類別。這個集中度雖然在過去20年為台灣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柴火,近年來卻愈發無法持續;更嚴峻的挑戰是,中國大陸「進口替代」策略發酵,台商在被替代的危機下,尋找新模式的壓力逐日上升。

新政府主張新經濟發展模式將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並提出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也將搭配「新南向政策」擴大經濟規模。若能化口號為行動並持之以恆,確實是很好的方向,但其成功的關鍵支柱其實在「投資」及「人才」;不幸的是,二者恰恰都是台灣的罩門。

以創新作為經濟結構轉型的基石,國內外資金及技術的投入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創新通常需要相當時間才能育成,因而對穩定、持續及可預測的政策環境有高度需求。然而過去十年來,國際競爭力評比項目中,外資來台排名早已落居倒數幾名,本國投資力道也是逐年下滑。這種資金流出如大江,來台者卻如旱溪的狀況,極為嚴重,如遲不改善,恐怕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只能吸引到想搭政策誘因便車卻無意長留的投資,經濟轉型就會像煙火卻無柴火可燒。

同時改善投資環境也要有創意,不能只有市場開放、法規鬆綁或租稅誘因,要把重心放在尊重及保護。現狀下投資落地後就任憑民粹、環保、政治、弊端的宰割凌虐,未來又受到所謂國家隊的歧視排擠,才是外資不來、本國資金卻步的主因。

新經濟也需要全球人才。人才不但帶來新思維及腦實力,按OECD估算,即便是一個中階白領人才,就可能創造出15至20個就業機會。更何況,即便是在新南向政策下,涉及的十餘國家個個國情、民族、語言、宗教複雜,更需要眾多「南方人才」來相助。但是在台灣,「引人才」往往和「搶工作」畫上等號;特別是當人才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時,歡迎他們的標題很可能是「假人才真外勞」,而國際人才也常被戴上「肥貓」的項圈。凡此種種,導致台灣在全球人才枯竭排名中也是吊車尾。過去政府常被「搶台灣人的工作」說法所綁架,且無力辯護任意棄守,也是新政府必須思考解決之道。

我們強烈建議,應該比照新南向政策,在總統府/行政院成立「投資及人才辦公室」,更需藉由加入TPP等高標準經貿協定的機會,全面消除投資與人才制度的脫節及落後瓶頸,才是新經濟政策成功及解決五大問題的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