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梯言/天下沒有跨不過的鴻溝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06 02:32 聯合報 公孫策


報載蔡英文有一份「治國書單」,其中一本是《國家為什麼失敗》。我未曾拜讀該書,然而在我的定義中,國家只有興亡,個人才有成敗。當然,國家領導人的成敗,肯定影響國家的興亡盛衰至鉅。那麼,領導人的成敗又繫乎什麼?

繫乎領導人的心態。

領導人的心態若是故步自封,國家就會衰敗;領導人的心態若是「與巨室共治」,國家就會腐敗;領導人的心態若能突破舊框架,國家才能開創新局。

春秋時的吳國,原本是個「百越文身之地的鴃舌之邦」。當時的諸侯國際局勢,基本上是晉楚兩強爭霸。楚國大夫巫臣叛逃晉國,晉國將他送到吳國,教導吳人車戰,使成為楚國後方的牽制力量。及至楚國的伍子胥叛逃,輾轉到了吳國,輔佐吳王闔閭建立霸業,一度幾乎滅了楚國。而吳王夫差更揚威中原,在黃池大會上,成為諸侯盟主。

巫臣只能讓吳國成為楚國的後門敵人,不能讓吳國稱霸,但是伍子胥可以。那,伍子胥憑什麼讓吳國成為霸主?伍子胥是個軍事天才,他的革新創舉很多,最重要的一項是:開運河。

伍子胥開的兩段運河迄今仍在:胥河,自太湖入長江,為伐楚而開;邗溝,自淮河入長江,為伐齊而開。江南水鄉的吳國,對於舟船運用,肯定超過中原諸侯。但那畢竟超越傳統戰術思想,成效無法預測,卻肯定勞民傷財。

吳王闔閭採納了這個充滿野心的方案,為什麼?因為,闔閭眼光不是「緊盯宿仇越國不放」,而能放眼天下—如果能稱霸天下,越國的問題自然解決。

對照今天,小英的眼光如果只是緊盯海峽,那就跳不出「一國/兩國」的思考框架,也躲不掉承受北京緊咬九二共識的壓力。只有放眼天下,重新定義台灣,才有可能開創新局。

胥河與邗溝後來都成為大運河的一段,而大運河不是一天完成的,戰國魏文侯開了一條「鴻溝」,連通黃河與淮河。後來劉邦、項羽訂定「楚河漢界」,兩國就是以鴻溝為界。歷史情節是劉邦背信,越過鴻溝追擊項羽,卒能一統天下。

引述這一段歷史,不是要學鼓勵「背信毀約」,而是要學劉邦「原本怕死了項羽,卻能勇敢的越過鴻溝」。畢竟,天下沒有跨不過的鴻溝,當然也沒有跨不過的海峽,能不能突破舊框架開創新局,一切繫乎領導人的心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