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口水戰解決不了禁燃生煤的問題
2015-06-21 02:57: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部六縣市通過禁用生煤自治條例即將滿月,中央與地方除了爭執,迄無對策。產業界生煤使用許可陸續屆期,申請展期,卻紛遭退件。除了中部六縣市,高市、花蓮禁用生煤問題也瀕臨爆發,全台皆陷於禁燒生煤的烏煙瘴氣中。更糟糕的是,中央、地方只顧著鬥嘴,讓生煤衝突升高到不成比例。
地方民眾要求鼻孔不黑、健康無虞的生活環境,這是合理的要求;中央要顧及電力供應安全及產業動力無缺,也說得通。如今的局面,是地方看準選舉在即,以極端手段大膽押賭;中央明知生煤燃燒效率及空汙問題在科學上有解,卻捨理性溝通而硬以法令強壓,雙方的認知及態度都有問題。
限燒生煤的爭議,在台灣已超過半世紀。一九六○年代,家家戶戶除了燒柴,熱源只有「煤球」,那是生煤;由於對家庭主婦肺部造成傷害,許多縣市都訂定禁燒或限燒生煤。但當時的執行並不徹底,是因為不燒煤球,還能燒什麼?一九七○後期,政府制訂燃燒生煤的排放標準,九○年代中期更隨《空汙法》修法以徵收空汙費來管理;但臨門一腳的「總量管制」,則始終未實施。
缺少最後的臨門一腳,主因是時空環境變化,有了高效率的熱源如電力來替代;而產業、電力界至今仍使用生煤,則是出於成本考量。中部六縣市此刻祭出「生煤自治條例」,是認為企業不應再將外部成本轉嫁民眾獲取自身收益,此外,新的環境變素如霾害、減碳的壓力已到了空前。地方首長自認用心良苦,事實上,禁燒生煤對霾害、減少碳排放的支持力度有限,尤其細懸浮微粒PM2.5的問題,主要禍源來自車輛──尤其是柴油車的排廢,與生煤無關。這點,地方首長並不理解,也可能是刻意模糊。
工業革命後近兩、三百年世界文明的創造,其實是「高碳」能源的功勞。人類享受文明進展的同時,也因高碳引發地球暖化、極端氣候等苦果,而有近半世紀「遏止暖化」的覺醒。對此,世界各國皆同意有兩條路必須並進:一、擴大非化石燃料比重,二、提高化石燃料燃燒效率。在日本福島核災引發的全球能源革命中,這兩條路線被認是穩當、安全的中道改革之路。
福島後台灣的能源反省,由於政治力的高度介入,使路線偏離上述的全球二軸線。在擴大非化石燃料比重方面,核能議題已非理性化到不能談;至於再生能源及綠電,政府雖然聲聲支持,卻不願腳踏實地去推動,「決心」與「成果」皆禁不起檢視。
擴大非化石燃料的作法,包括非碳、綠能,但台灣一直說得多、做得少;提高化石燃料效率的部分,台灣更是全面潰敗。政府不積極推促燃煤機組更新以求減碳,卻放任民眾誤以為「禁止燃煤、改用天然氣」才是愛地球。其實,「煤」是地球上最安全、最廉價的能源,可以透過提高燃燒效率取得高熱功率,同時減少碳及懸浮微粒的排放。簡言之,至少未來五十年燃煤仍是全球發電的主力,一味拒絕燃煤、卻不致力提升煤燃燒效率,不可能換來潔淨的綠色地球。
地方首長也許不瞭解問題全貌,也許是刻意誤導,反而讓簡單的問題變得棘手。事實上,透過亞臨界、超臨界、超超臨界(USC)等燃燒技術,可讓生煤燃燒得更完全、更有效率,大量降低因燃燒不完全的二氧化碳等汙染物排放。近年德國、日本廢核,大量改採燃煤發電卻不增加碳排放,此即其主因。
已進步到「超超臨界」的燃煤發電技術,在近年全球爭搶能源的局面下更顯重要;遺憾的是,台灣人一看到「燃煤火力」就直覺地抗拒,導致燃煤電廠汰舊換新完全停擺,也不管目前燃煤早已是每公斤超過五千九百大卡良質煤的事實,完全無視供電風險升高。
地方用政治化手段凸顯環境問題,中央則用僵硬的法令問題回應,對於實質的節能減碳、推動再生能源其實毫無助益。尤其,只會說「拒絕什麼」,卻不回答「拿什麼替代」,根本不負責任。德國與日本這一波電力革命,最關鍵的努力是減少電力消費達二成以上,且將產業競爭力與能源需求脫鉤。台灣卻持續放任電力消費成長,這種態度,不夠資格談非核、禁燃生煤。
態度,決定處理問題的高度。禁燃生煤,中央及地方不該再打爛仗。
2015-06-21 02:57: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部六縣市通過禁用生煤自治條例即將滿月,中央與地方除了爭執,迄無對策。產業界生煤使用許可陸續屆期,申請展期,卻紛遭退件。除了中部六縣市,高市、花蓮禁用生煤問題也瀕臨爆發,全台皆陷於禁燒生煤的烏煙瘴氣中。更糟糕的是,中央、地方只顧著鬥嘴,讓生煤衝突升高到不成比例。
地方民眾要求鼻孔不黑、健康無虞的生活環境,這是合理的要求;中央要顧及電力供應安全及產業動力無缺,也說得通。如今的局面,是地方看準選舉在即,以極端手段大膽押賭;中央明知生煤燃燒效率及空汙問題在科學上有解,卻捨理性溝通而硬以法令強壓,雙方的認知及態度都有問題。
限燒生煤的爭議,在台灣已超過半世紀。一九六○年代,家家戶戶除了燒柴,熱源只有「煤球」,那是生煤;由於對家庭主婦肺部造成傷害,許多縣市都訂定禁燒或限燒生煤。但當時的執行並不徹底,是因為不燒煤球,還能燒什麼?一九七○後期,政府制訂燃燒生煤的排放標準,九○年代中期更隨《空汙法》修法以徵收空汙費來管理;但臨門一腳的「總量管制」,則始終未實施。
缺少最後的臨門一腳,主因是時空環境變化,有了高效率的熱源如電力來替代;而產業、電力界至今仍使用生煤,則是出於成本考量。中部六縣市此刻祭出「生煤自治條例」,是認為企業不應再將外部成本轉嫁民眾獲取自身收益,此外,新的環境變素如霾害、減碳的壓力已到了空前。地方首長自認用心良苦,事實上,禁燒生煤對霾害、減少碳排放的支持力度有限,尤其細懸浮微粒PM2.5的問題,主要禍源來自車輛──尤其是柴油車的排廢,與生煤無關。這點,地方首長並不理解,也可能是刻意模糊。
工業革命後近兩、三百年世界文明的創造,其實是「高碳」能源的功勞。人類享受文明進展的同時,也因高碳引發地球暖化、極端氣候等苦果,而有近半世紀「遏止暖化」的覺醒。對此,世界各國皆同意有兩條路必須並進:一、擴大非化石燃料比重,二、提高化石燃料燃燒效率。在日本福島核災引發的全球能源革命中,這兩條路線被認是穩當、安全的中道改革之路。
福島後台灣的能源反省,由於政治力的高度介入,使路線偏離上述的全球二軸線。在擴大非化石燃料比重方面,核能議題已非理性化到不能談;至於再生能源及綠電,政府雖然聲聲支持,卻不願腳踏實地去推動,「決心」與「成果」皆禁不起檢視。
擴大非化石燃料的作法,包括非碳、綠能,但台灣一直說得多、做得少;提高化石燃料效率的部分,台灣更是全面潰敗。政府不積極推促燃煤機組更新以求減碳,卻放任民眾誤以為「禁止燃煤、改用天然氣」才是愛地球。其實,「煤」是地球上最安全、最廉價的能源,可以透過提高燃燒效率取得高熱功率,同時減少碳及懸浮微粒的排放。簡言之,至少未來五十年燃煤仍是全球發電的主力,一味拒絕燃煤、卻不致力提升煤燃燒效率,不可能換來潔淨的綠色地球。
地方首長也許不瞭解問題全貌,也許是刻意誤導,反而讓簡單的問題變得棘手。事實上,透過亞臨界、超臨界、超超臨界(USC)等燃燒技術,可讓生煤燃燒得更完全、更有效率,大量降低因燃燒不完全的二氧化碳等汙染物排放。近年德國、日本廢核,大量改採燃煤發電卻不增加碳排放,此即其主因。
已進步到「超超臨界」的燃煤發電技術,在近年全球爭搶能源的局面下更顯重要;遺憾的是,台灣人一看到「燃煤火力」就直覺地抗拒,導致燃煤電廠汰舊換新完全停擺,也不管目前燃煤早已是每公斤超過五千九百大卡良質煤的事實,完全無視供電風險升高。
地方用政治化手段凸顯環境問題,中央則用僵硬的法令問題回應,對於實質的節能減碳、推動再生能源其實毫無助益。尤其,只會說「拒絕什麼」,卻不回答「拿什麼替代」,根本不負責任。德國與日本這一波電力革命,最關鍵的努力是減少電力消費達二成以上,且將產業競爭力與能源需求脫鉤。台灣卻持續放任電力消費成長,這種態度,不夠資格談非核、禁燃生煤。
態度,決定處理問題的高度。禁燃生煤,中央及地方不該再打爛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