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不缺「天使」 缺投資環境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21 01:30 聯合報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為了振興國內的新創事業,金管會丁克華主委提出一個想法,擬由金融業提撥一定比率盈餘成立「天使基金」,日後再由上市櫃公司跟進。雖然金管會強調,這不是強制性的政策,但已引起業界熱議。

丁主委顯然並不太瞭解天使基金及創投的作業過程,也高估了創業成功的比率。首先,一個新創事業,從有點子開始到獲得天使基金青睞,成長至稍有規模,比率僅有一成左右。其後再獲得創投的挹助,經過一輪輪特別股的發行,最終公司獲利、順利上市,成功數又是屈指可數。也就是從想法、創業、天使、創投、發展、茁壯到上市,其成功率並不太高。丁主委假設的投資一百家新創公司,即使廿家垮掉、仍會有八十家存活,實在太過樂觀。我在創投界已有二十多年經驗,從未見過有如此高的成功率。

既然新創事業的風險這麼大,讓金融業或是上市上櫃公司提撥盈餘來做天使基金,並美其名為其社會責任,個人認為極為不妥。不管是金融業或是上市上櫃公司,都有其主業,投資新創事業並非他們的專長與專業。同時各銀行及上市櫃公司的資金運用都必須對股東、債權人負責。其盈餘更是所有股東投資所得,如何支配,應由股東來決定,金管會實無權期望或要求提撥,而股東們也有權拒絕公司做違反其權利的作為。

事實上台灣目前並不缺錢,缺的是優良的案源,有實力的創業家,以及完善的投資環境。目前政府鼓勵創新創意,這是很好的想法,但創新創意不等於創業,創業需要有商業模式及經濟價值,而且風險高,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過度鼓勵年輕人創業,造成一窩蜂式熱潮,不但使企業無人可用,萬一創業失敗,大批面臨財務、理想挫敗的年輕人,也有可能會造成社會問題。再加上目前許多創業項目都是小確幸式的應用,缺乏前瞻性及國際觀,難以形成大產業,對國家並沒有太大的經濟助益。因此政府對於創新創業的政策,實應該妥善檢討,除了創業,應該也要鼓勵年輕人先到大企業去磨練,培養國際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對於未來創業將會有所幫助。

目前台灣在金融及投資上,不論是法令或是心態上都較為保守,太封閉的政策會削弱我們的競爭力,也會讓我們的經濟淪為空轉。最近幾年來,台灣的外人直接投資(FDI)與亞洲各國相比,屬於後段班,股市的成交額也不高。國內國外資金對台投資的意願不高,對我們的未來影響極大。因此期盼金管會盡快研擬如何放寬投資法規,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平台,營建友善的投資氛圍,以自由開放的政策讓國內國外的投資者樂於進駐,才能打通經濟停滯的任督二脈,擺脫當前困境,重拾台灣的經濟榮景。

創業﹒丁克華﹒成大﹒天使基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