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蔡英文從南海危機撈到的便宜和風險
2015-06-12 01:57:1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完成訪美之行,她對兩岸關係曖昧的「維持現況」說,也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為掩護順利過關。此行之成功,原因其實不在蔡英文的表現多麼傑出,而在中美關係正因南海局勢緊張受到挑戰,蔡英文的反中立場在此際撈到了一些便宜;但她對南海的立場,對中華民國卻可能是風險。

美中及東協六國相繼在南海擴軍,已有數年。廣大興號事件前,中菲就為了南沙群島數個島礁的所有權發生衝突,菲國甚至向國際海洋法庭提出南海爭端仲裁。美國軍事力量介入後,大陸則加緊在當地建設,並強調事涉領土與權益問題,不接受仲裁,抵制菲國將南海爭端國際化。

大陸抵制美國介入的法理依據,就是中華民國政府在一九四七年公布的「十一段線」,這個U型的國界線明確主張我國在南海水域的管轄範圍及島嶼主權。近年美國一直希望國民黨政府能捨棄十一段線,縮小為主張實質管轄的太平島主權或者完全棄島,以迫使大陸接受聯合國根據海洋法公約處理爭端。

美國最近高調處理南海問題,並非單一事件,這是美中在亞洲爭霸的必然發展。中國經濟實力已威脅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華府的亞洲再平衡政策決定強調軍事與區域安全,以牽制中國一帶一路、亞投行等經濟同盟戰略。幾件事可作為觀察美中交鋒指標:一是今年初美日著手修正防衛合作指針,將安保合作推向全球,包括敏感的釣魚台;二是習近平訪俄,陪同普丁檢閱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閱兵,中國攏俄劍指美日,今年八月兩國將在日本海再次舉行聯合軍演。

美中在亞洲過招,因應中國近年積極在海洋擴展國力,美國仍循著冷戰時的第一島鏈布局攻防,東北亞形成美日對中俄的格局;在東南亞,美國則以台、菲、越等國為棋子,切入南海問題。今年初,美方兩度要求我國安高層首長赴美,討論南海十一段線處理,華府態度後來透過智庫學者釋出,從放棄主張到參與各聲索國的對話,各種建議都企圖透過台灣對大陸發揮阻力。

馬總統最後決定以「南海和平倡議」回應,在美中之間選擇折衷,強調擱置主權爭議,但尊重國際法精神維護該區海空航行自由與安全。這番宣示,和美國派出偵察機飛經大陸人造島礁上空一樣,都是美方在五月底的「香格里拉對話」前的預先籌謀;而安排此時讓蔡英文赴美訪問,自然不是巧合。中美從東海到南海連番叫陣,鎮逼封斷只為擴己抑彼,這都還是布局階段,九月中美峰會習近平與歐巴馬才會在這棋枰上進一步緊氣征子。

南海爭端再次凸顯台灣的戰略地位。和釣魚台不同的是,太平島是我方實質管轄,移交海巡署接管後,軍事色彩降低,發展也受到預算限制。直至附近探勘到天然油氣,政府才再度重視此地,恢復軍事部署。馬政府的南海行動受到美方相當壓制,最近一次重申主權是在二○○九年,面對這兩年各國激烈的對峙奪礁,我國反而噤聲低調。大陸深知美方要從台灣下手削弱中國在南海的主權聲張根據,乾脆自己動手提升戰力。美方無法藉馬英九提子,只好改從民進黨下手,這便是南海爭端為蔡英文製造的轉機。然而,台灣戰略地位提升,對國家發展是轉機還是風險呢?

民進黨稱,馬英九的南海和平倡議是與中國「唱和」,但民進黨自己的南海政策是什麼,卻是始終沒說清楚的事。尤其蔡英文在華府數場與美方的閉門會議,究竟對南海爭端表達何種立場,是否有交換美方支持的密室承諾?民進黨僅聲明不放棄太平島,但中華民國對南海的主權不只此島,蔡英文對於十一段線的立場是迎合美方期待棄海就島,還是延續我國一九四七年以來的一貫主張呢?選前模糊以討好各方,選後仍必須清楚表態:民進黨政府是「聯美制中」以加強戰略夥伴關係,還是「延續馬規」在美中之間保持等距,不捲入爭端?

中美的競爭正在改變亞洲現況,日本媒體則形容,以中俄對抗美日的格局正為新冷戰時代揭開序幕。無論此說是否誇大,我們應該知道兩岸已走上和解之路,不能也不該走回頭路。有意問鼎大位的政治人物,無論藍綠都有責任向人民清楚交代如何處理涉及主權爭議的問題,更不能將此當成個人政治利益之籌碼。除了兩岸問題的曖昧,蔡英文對南海問題的立場也必須更透明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