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平路/出版藥方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12 02:14 聯合報 平路
文化部長鄭麗君。 (聯合報系資料庫)
分享文化部長鄭麗君新官上任,意欲搶救出版業,在立法院報告時,說是準備從改造產業結構開始,讓國內圖書出版有機會「質變」,然而這問題的解法不在文化部,目前提出的措施包括「圖書統一定價制度」、「買書抵稅」、「藝文體驗券」等偏向治標,而非治本。改變要由教育部與文化部兩個部會一起協力,而前者更為關鍵。
關鍵在於教育方針大幅度「質變」,包括打破教科書的概念,語文課不再是單篇賞析,而是儘量要求學生讀整本「書」,重點放在完整讀一本又一本書,理解書中的思維,然後由學生歸納出自己的心得。
多年以來,語文教材中常是選取單篇文字,加上各種機械式的賞析(解析)方式,再綁上分數、考試,學生們排拒這類無趣的事,連帶地,只要看到書,就感覺無形的壓力。反過來,教室裡啟發的若是閱讀樂趣,師長以本身對閱讀的熱忱,向學子推薦好看的書,並為他們預留喜歡/不喜歡的空間(由學生自行排列心目中的最愛,或者由學生發揮想像力,選出將帶到隔絕天地的「荒島書單」)換句話,從國小一路上來,孩子們經由自己探索,有趣的書自會領路,帶向另一本有趣的書。一本接一本,終會找到跟本身內在啟示最相關的那些書。
教育的目的可以很簡單,之一就在從幼教開始,讓學童重複體驗「閱讀」與「樂趣」的鏈結關係!反過來看,師長犯的錯誤常是自以為是,為學童預先做出選擇。其實,樂趣這件事依賴個人的直覺。《讀書毀了我》作者史瓦茨女士特別敘述孩子「半知半解的能力」,似懂非懂,當每個孩子初嚐由文字破解世界的樂趣,史瓦茨用的文學筆法是,「如同淚中之鹽」,對孩子,那是最有滋味的部分。
這種滋味長存心中,讓人終生難忘,不但會繼續選書買書,且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由書而自得其樂。歐美或日本,交通工具上常見盯著書的讀者,捧一本厚厚的小說(或是kindle等電子書閱讀器),純然是閱讀的樂趣,陪伴人們度過舟車時光。
相形之下,我們高鐵或台鐵上,少見有人捧著書在讀。成人不喜歡讀書,反映著國內的教育出了問題。是因為沿襲(或誤用)科舉取士的傳統嗎?我們的教育環境,總把書與知識/考試/前程等現實效用綁成一串粽子,強調的既是書的功能性,便剔除了讀者發自內心的樂趣。許多學生離開學校第一天就把書丟掉,此後,找保健、勵志、理財等工具書之餘,再不會純粹由於趣味指引而踏進書店的其他角落。
若把被剔除的還原回來,手上一本書,連繫的正是與現實無所關聯的滿足感。這樂趣極其自我,象徵無比的自由,屬於每個人最具主體性的部分。誠如史瓦茨所說:「唯獨閱讀這件事,我是為自己而做的。這也是使生活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國民的閱讀素養豈只文化部的事,教育部尤其不能夠脫鉤!教育部潘部長若由政策面下手,對解決出版業困境以及國人的生活品質,將比「圖書統一定價」、「買書抵稅」、「藝文體驗券」等文化部的提案更有長遠的效益。(作者為作家)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12 02:14 聯合報 平路
文化部長鄭麗君。 (聯合報系資料庫)
分享文化部長鄭麗君新官上任,意欲搶救出版業,在立法院報告時,說是準備從改造產業結構開始,讓國內圖書出版有機會「質變」,然而這問題的解法不在文化部,目前提出的措施包括「圖書統一定價制度」、「買書抵稅」、「藝文體驗券」等偏向治標,而非治本。改變要由教育部與文化部兩個部會一起協力,而前者更為關鍵。
關鍵在於教育方針大幅度「質變」,包括打破教科書的概念,語文課不再是單篇賞析,而是儘量要求學生讀整本「書」,重點放在完整讀一本又一本書,理解書中的思維,然後由學生歸納出自己的心得。
多年以來,語文教材中常是選取單篇文字,加上各種機械式的賞析(解析)方式,再綁上分數、考試,學生們排拒這類無趣的事,連帶地,只要看到書,就感覺無形的壓力。反過來,教室裡啟發的若是閱讀樂趣,師長以本身對閱讀的熱忱,向學子推薦好看的書,並為他們預留喜歡/不喜歡的空間(由學生自行排列心目中的最愛,或者由學生發揮想像力,選出將帶到隔絕天地的「荒島書單」)換句話,從國小一路上來,孩子們經由自己探索,有趣的書自會領路,帶向另一本有趣的書。一本接一本,終會找到跟本身內在啟示最相關的那些書。
教育的目的可以很簡單,之一就在從幼教開始,讓學童重複體驗「閱讀」與「樂趣」的鏈結關係!反過來看,師長犯的錯誤常是自以為是,為學童預先做出選擇。其實,樂趣這件事依賴個人的直覺。《讀書毀了我》作者史瓦茨女士特別敘述孩子「半知半解的能力」,似懂非懂,當每個孩子初嚐由文字破解世界的樂趣,史瓦茨用的文學筆法是,「如同淚中之鹽」,對孩子,那是最有滋味的部分。
這種滋味長存心中,讓人終生難忘,不但會繼續選書買書,且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由書而自得其樂。歐美或日本,交通工具上常見盯著書的讀者,捧一本厚厚的小說(或是kindle等電子書閱讀器),純然是閱讀的樂趣,陪伴人們度過舟車時光。
相形之下,我們高鐵或台鐵上,少見有人捧著書在讀。成人不喜歡讀書,反映著國內的教育出了問題。是因為沿襲(或誤用)科舉取士的傳統嗎?我們的教育環境,總把書與知識/考試/前程等現實效用綁成一串粽子,強調的既是書的功能性,便剔除了讀者發自內心的樂趣。許多學生離開學校第一天就把書丟掉,此後,找保健、勵志、理財等工具書之餘,再不會純粹由於趣味指引而踏進書店的其他角落。
若把被剔除的還原回來,手上一本書,連繫的正是與現實無所關聯的滿足感。這樂趣極其自我,象徵無比的自由,屬於每個人最具主體性的部分。誠如史瓦茨所說:「唯獨閱讀這件事,我是為自己而做的。這也是使生活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國民的閱讀素養豈只文化部的事,教育部尤其不能夠脫鉤!教育部潘部長若由政策面下手,對解決出版業困境以及國人的生活品質,將比「圖書統一定價」、「買書抵稅」、「藝文體驗券」等文化部的提案更有長遠的效益。(作者為作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