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QE時代的危機漸成形
2015-06-12 01:57:23 聯合報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來台,行程匆匆。國內財經界對這位曾經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學者,並沒給予很熱情反應。主要的原因,是他所主導的QE政策雖然成功的拯救美國經濟,但是至今功過如何,仍不明朗。

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QE所增加的貨幣供給如何退場,以及退場後的衝擊還讓人猜疑;二是其他國家仿效QE所採取的類似政策,效果並不顯著。

在一九三○年代大蕭條之後,凱因斯開創了總體經濟學的新思維,加強了政府貨幣政策,對於市場經濟的影響,雖然讓國家總體經濟的問題與景氣循環,可以透過政策得到緩解,不過也引起了刺激景氣的政策所引起代價的顧慮,其中之一就是國際間的資金流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如果各國都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而又不見明顯成效,那麼過多的資金在各國之間流竄,反而會成為更大的問題。

昨天,南韓與紐西蘭都宣布調降利息。在此之前,日本、歐洲央行與中國大陸都已經進行了擴大貨幣供給的政策。QE之後的這些模仿跟進政策的效果如何,已經愈來愈受到懷疑。

其實,依據理論,政府政策若要產生顯著影響,必須達到產生「驚人」的程度。QE之後的各種增加貨幣供給方式,都愈來愈無法驚人,顯露效果遞減的疲態。

即使在凱因斯的時代,貨幣與資金的國際影響,就是相當嚴重的問題。不過,當時遭遇的通貨緊縮問題,因為金本位制度的限制,所以解決之道朝向政府積極增加貨幣供給。如今,寬鬆的貨幣供給已經成為常態,各國的利率水準都降得很低,卻還發生通貨緊縮,看來問題的根源不在貨幣與資金的缺乏,而是投資機會或報酬率太低。

投資的機會缺乏或報酬率太低,還要區分實質投資與金融投資,當實值投資不樂觀時,貨幣供給所注入的資金,很容易流向金融投資,而形成資產泡沫。前一段時間,各國股市輪番上漲,更加吸引資金在這些市場之間流動,然而金融投資泡沫,因為沒有足夠的實質生產支撐,終會有破裂的時候,那就會產生更嚴重的經濟問題。

如今美國的QE還未退場,何時升息還未確定,各國的貨幣供給已經大量加碼,而股市的上漲力道也已經減緩,看來經濟危機漸漸成形,再想用政府政策刺激景氣會愈來愈難,偏偏此時我們的許多經濟指標都不很樂觀,問題一旦發生將很棘手。出口方面,台幣匯率在競爭對手的貨幣貶值壓力之下是個問題,不過更重要的關鍵還是整體的出口競爭力。

台灣能夠參與蘋果供應鏈的廠商,仍然表現不錯,另外一些具有創新技術的企業也仍然看好,會受到威脅的還是競爭力不夠,怕被他國搶走訂單的企業。

這時候,政策的思考應該放到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根本問題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