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糊塗帳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6-12 02:08聯合報 張溫波/前台灣大學教授(台北市)
行政院力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投資總額八八二五億元,發行特別公債挹注。輿論質疑巨額舉債,效益到底如何。本文擬就相關效益評估疑點,列述如下。
圖/波波
圖/波波
一、經濟成長迷思:林揆表示,前瞻計畫帶動民營企業名目投資共一兆七七七七億元,增加名目GDP一兆七三一元,創造實質GDP規模九七五九億元,增加就業四至五萬人。民企投資及政府投資都是GDP重要構成項目之一,為何民企名目投資增量遠超過名目GDP增量,行政院從未說明,令人質疑之一。
主管機關設定未來八年每年經濟成長率二.三%(其中○.一個百分點是前瞻的貢獻),低於前八年平均值,亦低於新四年國發計畫積極政策的成長率(三%)。民營企名目投資增量超過名目GDP增量達七十七.八%,顯然不符邏輯。
二、通貨膨脹超高:主管機關指出,前瞻各項效益是透過總體經濟模型運算求解,但觀諸上述政府及民企名目投資、名目GDP、實質GDP等增量的數據,顯現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應可推知這些數據似與該模型缺乏相互連結關係。至於同樣從該模型推估的通膨率,亦不一致。從上述名目GDP增量及實質GDP增量算出的通膨率是二.四七%,遠高於前八年平均值。
主管機關又表示,從該模型運算結果,政府名目投資每增加一百億元,名目GDP增加一一二億元,實質GDP增加一○八億元。由此推估名目GDP增量九八八四億元,實質GDP增量九五三一億元,與前述數字不一致,而且通膨率更增達三.七%,超過前八年平均值的差距更大,更暴露作業草率。
三、就業增量誤導:就業是總體經濟變數之一,前瞻投資透過乘數效果,包括技術、勞動、資本等要素引申需求所發揮的綜合效果,據以推估就業增量,才能符合整體觀。因此,就業增量推估亦應由總體經濟模型估算,以反映就業量與實質GDP密切相關。但主管機關卻捨此一邏輯,改採「工程建設人力費用的估算方式」,並設算不同假設條件估計工作機會的區間值,顯然與前述各總體變數值不對稱,工作機會多寡相差二十五至二十%,不符邏輯,難免誤導社會大眾。該機關又指出,該項人力估計不含經濟乘數效果,亦不適用實質GDP推估就業機會,又是前瞻效益評估的另類不一致性。但就業增量與實質GDP增量密切相關,前瞻就業機會增量區間值難以成立。
前瞻效益評估缺乏完整總體觀邏輯概念與相互連結關係,表示作業草率,而產生效益評估不一致性的原因。高估預期效益,實現不易,稅收相對增加困難,中央債務持續淨增勢所必然,財政拖累難解。行政院張姓政委表示,未來八年中央債務淨增一兆五四六億元,直接打臉林揆「不會繼續增加債務」說,即為最佳印證。因此,根據前述主政者效益評估,未來八年經濟情勢將呈現「低成長、高通膨」的新困局,並持續存在「庶民苦、政府窮」的窘境。
公告版位
- Jun 12 Mon 2017 04:44
前瞻效益 一本糊塗帳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