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1970年代起在基隆河畔形成的內湖垃圾山,累積了15年的大台北垃圾,還曾因失火燒了十天,臭名遠播。

為了清除這座都巿之瘤,台北巿府花了8年時間清除整治,從大山剷成了小山,化身為美麗的復育園區,以綠色大地的嶄新面貌迎接外界的探訪,建立全國垃圾山整治成功首例,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今天,讓我們來看看一顆重生的都市之肺如何誕生。


台北市內湖垃圾山變身為「內湖復育園區」,今天上午正式開幕。台北市長柯文哲與環保局長劉銘龍一同種下臺北市市花「杜鵑花」。 記者徐兆玄/攝影
分享
昔日包辦全台北市垃圾的內湖垃圾山,經過長達八年的清山、植栽,如今煥然一新,搖身變為一座大型河畔復育公園,園內碧草如茵,復育公園上午啟用,提供市民遊憩觀覽。

垃圾山清除計畫始於前市長馬英九時代,在前市長郝龍斌任內施工,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午與環保局長劉銘龍、市議員種下代表「愛」與「快樂」的市花杜鵑花,象徵分享愛與喜悅給全台北市民。


台北市內湖垃圾山變身為「內湖復育園區」,今天上午正式開幕。台北市長柯文哲與環保局長劉銘龍(左)一同種下臺北市市花「杜鵑花」。 記者徐兆玄/攝影
分享柯文哲在啟用典禮時說,公園啟用代表台北市環境復育的進步,下一步就要讓內湖焚化廠退役,希望台北能成為更環保、綠色、先進的城市。
為慶祝復育公園誕生,國際扶輪社捐贈雕塑大師楊柏林的作品「美麗心」裝置藝術,做為園區入口意象,期許台北市有更好的明天。

復育公園園區北面七星山,南臨基隆河,東起南湖大橋,西至安美街,占地約10公頃,包含平坦區及一座40公尺高的小山丘,小山丘在當初清除工程時刻意規劃保留,讓市民登高感受全國第一座垃圾山化身復育園區的歷程。

環保局在小山丘上設置「願景相框」,站在高處可遠眺台北101,公園周邊有自行車道,未來還會建置復育林區、遊憩區、高灘地、陽光草坪、活動廣場、景觀廣場及觀景台等。復育園區內植栽多達162種,自然生態豐富,喬木、灌木如山黃麻、水麻會吸引鳥類棲息,未來相關設施完工,循著生態步道可沿途欣賞台北市河濱美景。

環保局表示,垃圾山經過歷任市長努力,不再是城市毒瘤,成功立下整治垃圾山的經典案例,具環保成就,過去受臭味所苦鄰近內湖、南港的市民,即刻起可重新擁抱全新的綠帶。

在南港軟體園區工作的陳先生,是世居復育公園旁老公寓的第三代,上午他推著娃娃車參觀園區,「小時候就是一片垃圾山,很臭!」他覺得垃圾山移除後,變成這樣很棒。image


綠色奇蹟! 8年作戰 清光垃圾
2015-06-05 15:14:40 聯合晚報 記者王聖藜/台北報導
內湖垃圾山八年清掉的垃圾有多少?根據環保局的資料,含土石方、可焚化、可回收三類若以砂石車裝滿載再以直線排列,總長度可達1594公里,相當於4.3條中山高速公路,也可以大約繞台灣一圈半。

清運工程技術面最困擾的,就是挖出的土石方何去何從,有錢沒地方倒,運土工程一度因環保團體抗爭及議會阻撓擱置,致挖出的土石方堆在工區。

垃圾山清除的理由之一,是山腳已經壓到基隆河水6公分,將影響疏濬,施工期間,員山子分洪剛好完工,區域內水患解決,原來垃圾阻礙防洪因素消滅,加上預算龐大,土石方運送曾停工近兩年。

前市長郝龍斌認為,垃圾既然挖了還擺原處,是首都之恥,指示積極辦理,但仍經費不足,適巧,新北市八里區台北港倉儲興建工程進行,需要土方,後來雙方合作,承包商光是土方運送即出動4萬輛車次,量體占垃圾山土石方的半數以上,環保局形容此一轉折,「真是天賜良緣!」

環保局指出,開挖垃圾山以分區、分層開挖進行,並階梯式逐層施作,減少裸露面造成環境汙染,大型開挖面以帆布覆蓋,還得注意排水設施,提防山崩。

過濾垃圾分三大類,即土石方用在現地回填或土資再利用,可焚化廢棄物轉送焚化廠處理,另有可回收如鐵、鋁金屬部分,則回收再利用。

篩分垃圾大小是使用德國製機器分篩(分大小,以免輾碎時破壞機具),一日三班不停趕工,工作量太大,篩分機鋼片工期內竟磨穿650片,且汰換了14組篩選鼓,不過,這種分篩、分類的回收方式,創下亞洲民生廢棄物掩埋場清除的先例。

技術面之外,施工工人如何邊工作邊抵抗薰天臭氣,也是一項人性考驗。環保局表示,工人只要站在分篩機器旁待上個半天,臭味沾上衣物好幾天都褪不去,工地現場加裝抽風機,又加強場區內通風設備,還規定要配戴活性碳口罩,下工時,他們仍然全身發出怪味道。 src='https://pic.pimg.tw/andk/1433513162-3979025547_n.jpg?v=1433513168' border='0' title='image' alt='image' /> src='https://pic.pimg.tw/andk/1433513162-1713201999_n.jpg' border='0' title='image' alt='image' />

垃圾山挖寶…挖到1罐金塊
2015-06-05 15:14:43 聯合晚報 記者王聖藜/台北報導
內湖垃圾山清除過程,挖出許多稀有文物,台北市環保局資深員工表示,清山前,許多拾荒者在此地討生活,蔚為奇觀;曾聽聞婦人撿破爛撿到一糖罐子盛滿的金塊,「撿到別人一輩子的積蓄。」

除此之外,施工單位開挖也收穫滿載,有些垃圾充滿了復古的記憶,值得收藏,譬如瓶裝的養樂多空罐、雙喜玻璃汽水瓶、蔣公華誕紀念酒瓶、早年農業社會用的石磨、秤砣,也會有報廢武器如手榴彈、迫擊砲、子彈與彈匣在成堆垃圾中被發現,當年軍紀似乎不太嚴明。

台北市政府文獻會與專家學者2010年時,針對公家撿到的文物進行會勘,這些文物有生產年代不詳疑似骨董的銅製裝飾品、寶石等,委員並選定其中46項物件予以保存,視為公物列管,見證歷史。

早期垃圾山可以隨意進出,每天至少有200名以上的拾荒客不分晝夜徒手挖寶,為防止搶垃圾發生治安事件,警察局白天會指派2名警力巡「山」,不過,他們傍晚收隊後,拾荒團即魚貫現身,專業的還會配戴探照燈打光,於黑夜中摸索。

環保人員說,垃圾山中常出現海關檢疫沒收的水果,「一箱一箱的,還包裝完好」,拾荒者撿回沖洗,即佳餚一頓;當年一台索價5萬元的進口錄放影機,可以撿到全新的,應也是海關扣稅不成充公的舶來品,「撿到就是賺到。」

會來垃圾山挖寶的,其實不止附近居民,基隆、桃園等外縣市的同行都會慕名而來,環保人員偶爾和他們閒聊,有人說,有些拾荒業者日積月累,在房價還不是很高的年代,竟然可以因此而置產,由於是無本生意,「他們置產後又重操舊業。

窪地→平地→丘陵→小山 15年長成臭怪獸
2015-06-05 15:14:43 聯合晚報 記者王聖藜/台北報導
內湖垃圾山以前臭名遠播,很少人知道,它的本名叫「葫洲里垃圾場」,原來是市府承租來堆放全台北市垃圾的漥地,因缺乏配套政策,窪地變平地,平地變丘陵,丘陵成山。

日據時代,南港一帶磚瓦業者分布在基隆河畔,業者用的泥土向內湖購買,買土的地方,就是垃圾山的位置;業者不斷挖地,有人將垃圾往裡傾倒,市府1970年租地公用,計畫窪地填平後另覓場地。

1971年時,台北市垃圾量只有42萬公噸,1981年爆增為75萬公噸時,垃圾山已隆起20公尺,其時,垃圾處理仍採覆土式,但每日2000公噸垃圾不停湧進,一發不可收拾,直到1984年7月13日一場燃了10天的大火,重新喚起政府注意。台北巿前市長楊金欉同月舉辦座談會,決定另闢福德坑掩埋場,籌建焚化爐,內湖垃圾山封山,總計,1970到1985年15年過去,這座山,長成占地16.5公頃、長1060公尺、寬350公尺、高53公尺、體積313萬立方公尺的小山,一隻臭不可遏的怪獸。前市長馬英九任內擬定垃圾全部清除,工程在2006年10月郝龍斌市長任內起跑,展開長達8年的剷除工程,迄去年底完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