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宗教文化差異 希臘紓困死結
2015-07-13 01:28:27 聯合報 汪哲仁/教(希臘)
日昨有外電專欄評論提及,希臘與西歐文化的差異導致雙方多年來債務談判的阻礙。的確,雖然在東方人眼中,希臘就是歐洲成員之一,但是了解的人都知道,希臘與歐洲,尤其是以新教為主的西歐各國,在文化底層上有許多差距。特別是希臘被土耳其統治後,許多飲食方式與生活習慣受影響甚鉅。另外一個較細微也是較少人知的差異是,希臘正教與天主教或新教在經文理解上的差異,而這差異可能也是導致雙方談判的阻礙之一。

希臘信奉希臘正教,該教派出現,乃因羅馬教廷與君士坦丁教廷雙方因長期對經文歧見,而使基督教於一○五四年分裂成天主教與希臘正教。西、北歐所信奉的新教則是因為十六世紀初宗教改革而自天主教分出。這三宗派雖來自於同一個教會,有著基本的信仰,但是對於教義的實踐,有較多出入。大體上來說,希臘正教與天主教較為相近,而與新教差距較遠。

一般而言,西方是沿著上帝和人類之間的法律關係來發展神學,而由此發展出稱義(Justification)的教理。人因為罪而與上帝隔離,有罪之人若要回復與神的關係,必須悔罪,而贖罪要付出代價。但一個罪人是否能稱義,是否能被救贖,則是完全取決於上帝的決定,是神的恩典,只有通過信耶穌方能達到。西歐的基督教以此彰顯上帝既慈愛又公義,德國路德教派與馬克斯.韋伯所提出的新教倫理,更進一步強調勤奮和節儉是來自於在新教中得救贖的結果,是一種光榮的標誌。從這種角度就不難理解,為何西歐債權國—特別是以新教為主的德國、挪威與荷蘭,堅定地要求希臘必須採行撙節政策。

希臘正教的救贖觀念與西歐教會不同。希臘正教認為救贖是拯救,是人與神的神秘結合,是神化的過程,是人一輩子追尋的過程與目標,讓基督的生命從他內心中再現。他們強調透過聖靈的作用讓人可以得到聖化的特徵,上帝的慈愛甚至給予那些沒資格得到的人,因此稱義在救贖過程僅占一小部分,每人都有無條件領受上帝救贖的機會。新教徒很難理解這種無條件式的救贖。

有此認知,便不難了解,為何希臘債權人在第二次紓困到期後,繼續要求希臘實行更嚴苛的撙節措施會被希臘人否決掉。希臘人認為過去五年的撙節政策,已經付出應有的代價,甚至比應有的代價還高。連上帝的救贖都不設條件,為何五年經濟困頓的代價,卻得不到來自歐元集團的救贖。我們如果不在文化層面上來理解希臘人這種內心底層的詰問,就會很容易陷入誤解。

公投通過後,齊普拉斯發表聲明說,「今天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因為這是一個民主慶典,是喜悅。而當民主克服恐懼和勒索,它也是救贖,也是一個出路。」當然,希臘反紓困是整體社會的氛圍,有各式各樣的理由,不單可以由經濟、政治、社會等面向來解讀,也包含作為國教的希臘正教,對於希臘人在罪、救贖與拯救的教化所造成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