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岸民營經濟創新示範區 溫州揭牌
2015-07-09 04:24:51 聯合報 樊德平/溫州報導

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示範區揭牌儀式,圖為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左)和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右)。 樊德平/攝影
分享溫州甫獲批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示範區,在8日舉辦的「2015浙江.台灣合作周」暨第二屆海峽兩岸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中,舉行揭牌儀式。這次活動主題「創新創業.共融共贏」,希望藉此助推示範區,打造溫州成為兩岸合作交流示範高地。
溫州是中國大陸民營經濟的發祥地,民辦、民營、民有、民享是溫州經濟的重要特徵,民營企業數量占全市99.5%,按工商登記計算,大約每19個溫州人就有一個經商辦企業的,每52個溫州人就擁有一家私營企業。

溫州市常住人口907萬,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和人口第一大市,目前更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中的重點城市,在兩岸合作交流中扮演要角。

「兩岸一家親,未來在年青」,這次活動主打青年牌,吸引500多兩岸青年參與,其中,海峽青年高峰論壇以溫台兩岸青年企業家之間個人微演講和互動交流相互穿插,透過「家業傳承、創新發展、攜手共贏」三層次交流,讓兩岸青年同台激盪。

浙江.台灣合作周 主打青年創業
2015-07-09 04:24:52 聯合報 樊德平/溫州報導
「2015浙江.台灣合作周」暨第二屆海峽兩岸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7日至9日在浙江溫州舉行,今年活動更注重兩岸青年交流和創業,舉辦海峽青年高峰論壇、兩岸學子論壇、兩岸大學生低碳設計創客工作坊等,促進兩岸青年互動。

在8日開幕儀式上,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致辭表示,台灣的年輕人應多到大陸創業,溫州也將給予台籍創業年輕人良好的政策支持。

浙江台灣合作周連續三年在溫州舉辦,這次包括海協會會長陳德銘、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黃敏惠、浙江省委副書記王輝忠、中國國民黨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事務部主任高孔廉、大陸「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台企聯)會長郭山輝等兩岸政界、工商界精英、青年共計400多人齊聚溫州,其中台灣200多人,共謀兩岸合作和發展大計。

本次活動由海峽兩岸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青年創新創業季、產業合作對接會及對台合作特色平台考察活動四大板塊組成。

除了主會場之外,還有以海峽青年創新創業季和四個產業合作洽談會組成的分會場,緊扣當前兩岸經濟發展趨勢,設置海峽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對接會、海峽兩岸生命健康產業合作洽談會、海峽兩岸觀光農業合作對接會、台灣工業機器人協會項目推介會等,為兩岸企業提供交流平台和機遇。

開幕式上,浙江省委副書記王輝忠強調了幾個堅定不移,「兩岸和平發展堅定不移,民間交流、文化科教交流、經濟貿易堅定不移。」活動將為溫州和台灣的經貿、旅遊、文化等領域搭建一個更完善的合作平台,促進兩岸中小企業和青年創業者的交流合作,增進友誼、共謀發展。

粵台客家文化研討 擴大高校合作
2015-07-09 04:24:52 聯合報 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由廣東嘉應學院主辦的粵台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梅州迎賓館舉行。焦點放在粵台文化創意匯流和客家文化產業發展,雙方都同意應擴大粵台高校教育合作,以進一步做為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基礎。

開幕式由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粵台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宋德劍主持,嘉應學院校長邱國鋒致歡迎辭。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聲、台灣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張維安、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執行院長周建新,世界客屬總商會副會長、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副秘書長邱英政等嘉賓,作了重要發言。

開幕式上,來自兩岸各高校的教授分別以不同的角度作了主題演講,包括有:台灣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張維安的「博物館與台灣客家意識的建構」;台灣聯合大學教授晁瑞明的「以客家非物質遺產形塑打造粵台文化創意匯流新機之研究」;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賀璋瑢的「粵東客家人的『神性』探略—以粵東客家人的民間信仰為例」。

另外,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周建新的「族群的文化戰略:族群性與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教授宋德劍的「地方高校深化粵台高等教育合作創新路徑探索—基於粵台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的思考」等。現場的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氛圍非常濃烈。

當天下午,與會專家學者們還進行分組研討及閉幕式暨圓桌論壇。

前一天,全體與會人員將前往廣東梅縣區鬆口鎮及雁洋鎮橋溪古韻進行學術考察。


兩岸學生交流…憶歷史 聊創業
2015-07-09 04:24:53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首屆「2015海外台灣留學生長三角研習營暨台胞青年夏令營」,7日在南京中山陵園孫中山紀念館開營,60餘名青年共同追憶歷史,交流互動。

據新華社報導,「2015海外台灣留學生長三角研習營」秉承「兩岸一家親」理念,匯聚了來自美國、西班牙等地的台灣海外留學生和大陸學生60多人。在為期10天的活動中,營員們除在南京、無錫、上海等地參觀歷史遺跡、追尋共同記憶外,還將赴蘇州走訪青年創業投資培訓基地,就兩岸青年創業話題交流互動。

本次活動由江蘇省台辦、台聯共同舉辦,旨在通過這一平台讓兩岸青年加強交流,拓展視野。江蘇省委台辦副主任王少邦說,江蘇與台灣既有深厚歷史情感淵源,也有現實緊密聯繫,希望通過台灣及海外青年來江蘇交流學習,共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努力。


發展絲綢之路 「兩岸文創可結合」
2015-07-09 04:24:53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寧夏文化推介會暨絲綢之路研討會」昨日在寧夏銀川舉行,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黃萬翔在會上建議,應發揮絲綢之路古城與世界文化遺產品牌效益,通過異業結合,創造文化資產多元附加價值。

此次「情繫絲路.牽手寧夏: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共有近百位台灣各界人士參加,以及數十位大陸文化人士等出席;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衛忠、寧夏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長薛正昌、台灣世新大學講座教授曾永義等在會上發言。

中新社報導,衛忠在研討會上表示,台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富集地,也是文創產業發展的先行區,在文化發展中積累了許多獨到經驗。

寧夏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近年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取得積極成就。

衛忠在會議上呼籲說,台灣嘉賓在領略寧夏多元文化的同時,也為此間文化事業發展獻計獻策,為兩岸文創產業合作發展牽線搭橋。

黃萬翔則回顧絲綢之路的歷史,以及周邊城市近年發展概況,介紹台灣在「跨域加值」等方面的發展經驗。

他建議,運用空間跨域概念,通過軟硬體措施將絲路城市發展與文化場域相連結,提升空間發展整體性。

黃萬翔表示,寧台可結合文化藝術與數位、科技,激勵文化創新及創造文化經濟價值;同時還可引入民間企業創意與多元思維,為文化資產活化注入新力量,「要結合絲綢之路周邊城市發展,共創互助雙贏效益」。

出席會議的台灣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嚴雋泰則表示,絲綢之路歷史悠久,兩岸應加強合作,通過考古發掘,文創產業合作等,將歷史文化「活化」。


海基會:善用區域優勢 創雙贏
2015-07-08 03:12:38 經濟日報 記者蔡敏姿/台北報導
八仙塵爆案中的陸生在台後續情況,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昨(7)日表示,塵爆案一發生,海基會、海協會立刻聯繫並給予協助,兩名陸生莊楚君、陳靈丹目前病情都穩定,也已安排陸生家屬來台,都有妥善的醫療照顧。被問到陸生未納入健保體系,未來在台的治療經費支出,林中森回應說,政府會動用第二預備金,新台幣75億元來協助塵爆傷患治療,政府會一視同仁來照顧。

林中森昨下午出席「汪天亮—大漆繪畫展」並在會上表示,大陸經濟發展富裕後,現在開始重視文化修養、美術文化精神,尤其台灣跟大陸都是中華文化,藝術合作應開創出更多附加價值,特別是文化創新產業合作。

林中森說,兩岸經貿往來一年達1,744億美元,超過新台幣1兆元,大陸經濟發展快速。現在大陸要走向國際化,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一帶一路」、開放四個自貿區、籌辦亞投行等,而台灣有區域優勢,與大陸合作是互利雙贏。林中森強調,在「一帶一路」的政策驅動下,相信以兩岸經濟的硬實力跟文化軟實力,可以為全球做出更大貢獻。

三新自貿區 台商最愛福建
2015-07-08 03:12:37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杜宗熹/上海7日電

大陸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 新華社
分享大陸商務部昨(7)日表示,自天津、福建、廣東三大新自貿區設立以來,建設已進入實質性階段,且成為企業最新熱門投資地。其中台灣中小型投資者特別青睞福建自貿區,目前區內新設台資企業已達87家。
財新網報導,大陸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新的三個自貿區都在積極全面落實自貿區總體改革方案。今年1至5月,津閩粵三個自貿區新設企業就達2.8萬家。

其中,來自台灣的中小投資者,最青睞福建自貿區。目前福建自貿區內新設台資企業87家,註冊資本人民幣6.49億元(約新台幣32.5億元),占整個福建自貿區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及吸收外資的比重分別為59.56%和20.58%。

目前,天津正試點推行「兩個隨機、一表共用」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即政府隨機選派行政執法人員,隨機選取抽查對象,統一制定監督檢查表格。福建自貿區公用訊息共用平台則已經上線運行。而廣東自貿區正在探索建立一套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體系。

沈丹陽稱,大陸商務部進一步改革了自貿區外商投資章程備案程式。在負面清單以外的外商投資案,投資者可自行選擇在投資實施前,或投資實施之日起30日內,辦理合約章程備案。備案時間也縮短為3個工作日。

此外,沈丹陽還表示,中國對歐投資已進入快速增長期。今年1至5月,中國對歐非金融類投資達42.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367.8%,涉及工程機械、汽車、地產、航運、電信、能源和金融等多個領域。

沈丹陽稱,除投資提速外,中歐經貿合作戰略對接加速。他舉例說,「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新工業法國」、「英國製造2050」等戰略都強調產業轉型升級,中國倡導的「亞歐互聯互通」與構建泛歐交通網絡、中歐陸海快線、新歐亞大陸橋等基礎設施項目有許多共通之處。image


活力上海 吸引台青
2015-07-08 03:12:37 經濟日報 大陸特派員王玉燕/上海報導

劉晏妤與父親
分享每到周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四年級的劉晏妤帶著小行李,從松江搭乘地鐵,回到位於閔行龍柏的家。
在劉晏妤眼裡,上海這座國際都市充滿著活力與商機,以及競爭與壓力。劉晏妤在上海生活的時間遠多過台灣,也因為有比較,所以上海人開車愛鳴喇叭、不排隊蜂擁而上等習慣,讓她難以接受。包括看醫生,她總是會去上海的台商醫院或台灣醫師的診所。「因為只是感冒拿個藥而已,這邊的醫院卻總是要吊水、打針,很麻煩。」

雖然有這樣那樣小問題,但這些都沒影響到劉晏妤對上海的喜愛。即將畢業的她,想在上海工作,即使是回到台灣,也希望能夠得到外派來上海的機會。

她說:「上海是國際都市,機會更多,台灣,養老的時候會回去。」有著類似劉晏妤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快速發展的上海,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台灣人來此創業、打拚,李崇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年已經是李崇章在上海的第21個年頭,他管理的企業遍布大陸多個省份。而經歷了上海的快速變化發展,李崇章感受著這座城市經營氛圍與內陸省份的大不同。

在他看來,與台灣安逸的生活相比,快速發展的上海有著特別的活力,自己與朋友生活圈的重心與話題集中在投資、經營、孩子與公益事業;而以經營而言,企業家只需要把精力投入到經營上,上海更透明、公平,政府的服務也更好。

李崇章以手中的一本閔行區台胞服務手冊為例。這本閔行區政府專門為台灣人編寫的生活、經營指南,涵蓋了證件辦理、婚育收養、社會保障、工商管理、教育就學等所有與政府事務相關的政策條例細則、工作人員聯絡方式,以及在閔行生活、出行、玩樂等相關資訊。可以說,拿著這本手冊,哪怕第一次到上海、閔行,都能快速適應。image

虹橋老外街101 美食聯合國
2015-07-08 03:12:35 經濟日報 大陸特派員王玉燕/上海報導

住在閔行的台灣民眾包粽慶端午
分享閔行區脫胎於曾經的上海縣,是上海的城區拓展區。這裡是上海文明的源頭之一,有著4000年的文化遺存;既受到都市文化的輻射,又保留了鄉土文化的生存空間。外國人、外省人、老上海原住民,多元的族群匯聚在不同的街區,讓這片土地開滿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之花。
位於閔行區北端,建成於1907年的虹橋機場,是大陸最早的國際機場之一;早期選擇在上海定居的外國人,也多匯聚在機場旁的虹橋鎮。鎮上虹梅路的一段,有著「美食聯合國」之稱的「老外街101」,是生活在周邊外國人最喜愛的一條特色街。

儘管只有短短的480米,這條商業街卻匯聚了日本、泰國、印度、印尼、伊朗、墨西哥、美國、加拿大、土耳其、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荷蘭等14個國家的23家主題餐廳、酒吧,以及夾雜其中的上海菜、皖南菜、新疆菜、西北菜和潮汕菜等菜系的6家中式餐廳。

到了用餐時間,皆是膚色各異的外國人。據說,在這裡外籍人士開設的餐廳及外籍人士所占消費人群比例達70%以上。在老外街,每一個店家很用心地將自家的店面和露天座椅裝飾得漂亮有個性。閔行的古鎮多,老街也多。這些老街雖然經過翻修,但多數仍保留著原生態的風貌。石板窄巷、小橋流水,故居祠堂,沿街叫賣的白切羊肉、紅燜豬蹄,各色糕點湯糰,所展現的是鄉土的、淳樸的的上海文明之源。

社區自治 找回人情味
2015-07-08 03:12:35 經濟日報 大陸特派員王玉燕/上海報導
清晨五點,天蒙蒙亮,76歲的退休老師閻阿姨開始了一天忙碌而充實的生活。打理庭院花木、帶著相依為命的小狗「點點」在小區散步,和老友們唱歌、讀書,出門前不忘和關心自己身體的社區工作人員報一聲「平安」。閻阿姨家不到30米外的小空地上,早起的老人們支起了篷布,免費理髮、修鞋、修電器,為鄰居們提供服務。


退休的雷達兵義務修電器
分享
兩個多小時後,提早來銀都苑社區上班的居委會主任張學軍按照自己多年的習慣,進辦公室前先在社區里走上一圈,然後打開電腦上的全區視頻監控,準備著第一時間因應各種突發事件。

在幾十公里外的吳涇鎮虹梅景苑,居民志願者巡邏隊看顧著自己的家園,年老些的長者,則在社區裡的文體中心打牌、下棋、閉目聆聽咿咿呀呀的滬劇,排隊等候社區醫生提供的體檢、康健服務。農民到市民轉變的種種不適應後,很快喜歡上了城市在醫療、文化、生活服務等眾多領域帶來的便捷。去年,上海市府的年度「一號課題」主攻「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上海的社區管理模式迎來20年來最大變革;而作為上海人民結構最複雜的閔行區,轄內的銀都苑、虹梅景苑等,為研究者提供許多經驗。


76歲的閻阿姨(右)熱心公益
分享
近幾年上海在硬體上大手筆投入社區醫院、公共綠地等建設,不少居民小區內文體中心的規模堪稱完善。但硬體的優越,也映襯出軟體的缺乏;上海「一號課題」努力推動的,正是如社區管理者角色的轉變,社區志工服務熱情,社區專業人才的聚集,以及社區自治、文化活動等各方面的提升。社區管理變為社區治理,社區內居住的多元族群都參與到社區事務中。

隨著上海社區管理水準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的治理與服務,上海的社區或許將改變人們腦中「冷漠」的印象,變得更有鄰里間的人情味。

閩粵津自貿區 台資最愛福建
2015-07-08 03:12:33 聯合報 特派記者杜宗熹/上海報導
大陸商務部昨天表示,自天津、福建、廣東三大新自貿區設立以來,建設已進入實質性階段,並已取得初步成效,三大新自貿區吸收外資聚集的效應明顯。其中,台灣中小型投資者特別青睞福建自貿區,區內已新設台資企業87家。

財新網報導,大陸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新的三個自貿區都在積極全面落實自貿區總體改革方案。今年1至5月,廣東自貿區內新設企業達1萬4,217家,註冊資本人民幣5,779億元;天津自貿區內新設企業4,500家,註冊資本人民幣1,062億元。福建自貿區內新設企業9,296家,註冊資本人民幣1,258億元。

其中,來自台灣的中小投資者,最青睞福建自貿區。目前福建自貿區內新設台資企業87家,註冊資本人民幣6.49億元,占整個福建自貿區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及吸收外資的比重分別為59.56%和20.58%。

目前天津正試點推行「兩個隨機、一表共用」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即政府隨機選派行政執法人員,隨機選取抽查對象,統一制定監督檢查表格。福建自貿區公用訊息共用平台已經上線運作。而廣東自貿區正在探索建立一套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體系。

沈丹陽說,大陸商務部進一步改革了自貿區外商投資章程備案程式。在負面清單以外的外商投資案,投資人可自行選擇在投資實施前,或投資實施之日起30日內,辦理合約章程備案。備案時間也縮短為3個工作日。

天津市副市長閻慶民日前出席「財新自貿區論壇」指出,融資租賃業是天津一大產業優勢,去年業務量,占大陸總額的四分之一。下一步,將重點設立中國金融租賃登記流轉平占,推進租賃資產登記、公示、流轉等試點。

閔行 上海台企集中地
2015-07-08 03:12:33 經濟日報 大陸特派員王玉燕/上海報導

閔行金匯路,濃濃台灣味 圖/本報上海傳真
分享上海閔行區,總面積372平方公里,擁有約240萬常住人口,而這片面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等大致與台北市相當的土地,在上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閔行是上海現代工業的搖籃、科技及航太新區、上海主要的對外交通樞紐;大陸最早的經濟開發園區在這裡建立、上海第一條捷運線在這裡開通;同時,這裡也是上海台灣人、台商企業最集中的區域。
打開今天的上海地圖,位於上海市地域腹部的閔行區,猶如一把頭朝上安放的鑰匙。每年大約3,000萬人次從大陸其他地方乃至世界各地而來的旅客,從閔行區北端的虹橋機場踏進上海。


虹橋美食聯合國「老外街101」 圖/本報上海傳真
分享
1989年,第一家台資企業上海卡薩布蘭加有限公司進駐閔行區,25年後,閔行區的台資企業總數已達到800家左右,占上海市台資企業總量的十分之一,涉及房地產、服裝、餐飲、商貿、電子產品、食品加工等眾多行業;生活在閔行的台灣人及家屬接近5萬人,占全上海五分之一強;區內77所學校,招收了1,700多名在校台生,並有一所台商子女學校。隨著越來越多台灣人來到上海,定居閔行。

匯聚而來的台灣人,為閔行帶來了不少台灣味道。虹橋鎮金匯路,這條並不長的街道,大概是上海台灣餐廳最密集、也是最有台灣味的街區。台灣牛肉麵、奶茶店、台菜館……,雖然沒有準確的數字,但當地的餐廳業者估計,金匯路上的台灣餐飲店至少近20家。這些道地的台菜,也使得金匯路成為上海人體會台灣飲食文化最常去的首選地。

在上海閔行區不僅台灣人最集中,同樣也扎根最深。這些大多在上海生活了10年、20年的台灣人不僅融入閔行,也改變著閔行。2013年,閔行區領先上海各區域,首創在境內9個鎮、3個街道及1個工業區,各自成立「台商之家」。這些將觸角向基層延伸,深入地方的台商組織,直接與所在的鄉鎮、街區聯絡互動,更發揮與當地社區交流聯誼功能。在七寶鎮、虹橋鎮,台商之家力推「垃圾不落地」,宣導垃圾乾濕分離及垃圾分類回收概念,將台灣垃圾分類經驗推廣到大陸社區裡。

江川路社區台商之家,針對貧困學生多的特點,舉辦捐資助學活動。

imageimage

雲林農產 飛向南昌
2015-07-09 04:24:50 聯合報 記者李京昇/雲林縣報導

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張麗善(左)代表臺灣農會,與江西省綠滋肴實業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漢誠(右),簽訂新台幣500萬元的農產品採購合約。 記者李京昇/攝影
分享大陸江西省南昌市與雲林縣現代農業合作懇談會,昨天在劍湖山王子大飯店舉行,雙方簽訂新台幣五百萬元農產品採購合約,促進兩岸農業交流。
這項簽約儀式,由南昌市長郭安、副市長朱志群、進賢縣長鐘益民與會,台灣方面代表為農會總幹事張永成、台灣農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主席張啟盟等人,全場有二百卅名農會人員見證。

郭安指出,從南昌市搭飛機到台灣只要一個多小時,南昌市民來台觀光旅遊比例增加六成,而台灣民眾到南昌市觀光也增加百分之廿五,七月後台灣人民赴大陸將免簽證,可預期兩岸的交流會更加頻繁。

郭安說,南昌有優美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打造出「鄱湖明珠,中國水都」、「森林城鄉,花園南昌」與「現代農業,秀美鄉村」等優勢和美名。

在現代農業園區方面,以一軸十區作為具體發展方向,即以便利的交通,將產業與生態融合,打造「精品農業展示區」、「農業科技示範區」、「特色小鎮休閒區」、「優質糧食生產區」、「生態果蔬生產區」、「景觀生態林木區」、「生態畜禽養殖區」、「特色水產養殖區」、「物流生產加工區」與「農村新社區」等十區。

其中以「精品農業展示區」、「農業科技示範區」、「特色小鎮休閒區」為中心,精品農業展示區的核心是高科技農業的展示和互動,展示高科技農業生產技術同時,也為市民提供放鬆身心、休閒觀光的場所。

農業科技示範區則是以科技示範農田,設置百花園、百草原與休閒養生園,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生活、採摘品嘗的樂趣;而特色小鎮休閒區,將以溪霞鎮為主體,花三年時間進行土地開發、建設、農房再造,將溪霞鎮建設成大陸國家級示範小鎮。

郭安說,台灣農業優勢在於有技術、有理念,而大陸十三億人口擁有全世界無可比擬的市場,希望藉由這次現代農業合作懇談與農產品採購簽約,將台灣農產品帶入南昌市,讓市民看見台灣農產品,創造雙贏。

張永成表示,南昌在二○○六年獲得世界十大動感之都,南昌非常重視農業發展,南昌農業耕作氣候型態與台灣相似,雙方可相互切磋與互補所長。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