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筆記/新南向的KPI 想好了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09 02:41 聯合報 黃昭勇

新政府為打開台灣經濟活路,力推新南向政策,並強調要做的是雙向交流,從經貿、文化乃至生活型態等面向互惠。只是,經貿成績好計算,但雙向交流不能只是嘴巴說說,該如何衡量?

攤開亞洲地圖,新南向可分成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協十國,以及新政府計畫中南亞國家中的六國。以人口來看,超過一億的人口大國,東協國家有印尼與菲律賓,越南有九千四百多萬,也逼近一億;南亞國家有足以與中國並駕齊驅的印度,以及巴基斯坦跟孟加拉。

光看人口數,絕對足以彌補中國大陸市場的缺口。

近幾年,南向國家占我國出口金額雖不高,但動輒有一成以上的高成長,一方面是來自當地國家發展經濟所需的資本財採購,另方面也是南向各國融入全球供應鏈,作為產品終端製造需要進口中間財,讓台灣的出口看到一線曙光。

然而,分析經濟條件,國內生產毛額(GDP)規模超過台灣的只有印度跟印尼,人均GDP超越台灣的則僅有新加坡與汶萊。不論是整個市場的消費能力,或是民眾個人的購買力,短期甚或三、五年內,恐怕都難以填補中國大陸市場減少的缺口。

因此,透過新南向要將東協與南亞變成台灣市場的延伸,從數字上來看就有一定的難度。更不用說東協與南亞早已成有中國與日韓等鄰近競爭對手大量投資,台灣並不見得擁有優勢。

要將新南向視為新的生產工廠?看看台塑與中鋼等合資的越南河靜鋼鐵廠,因為當地的法令不明而遭巨額罰款,越南排華運動對台商的衝擊仍記憶猶新,更別說,靠廉價勞工大量生產的模式,本就不是企業升級或救台灣經濟的良方。

新南向,該是台灣再國際化的策略目標一環,從過去的獨重中美日,加緊與新興的亞洲國家交流,不僅是要做生意,更要當朋友。

尤其,該善待在台灣工作的廿四萬印尼籍、十七萬多越南籍、十二萬多菲國與近六萬泰國勞工,讓台灣的良善藉由他們傳回去,讓台灣對國際的貢獻,從經貿擴展到文化。

是工廠,還是市場?牽涉到新南向的經貿策略,要達到雙向交流,更不會僅是看有多少投資或是銷售數字。訂不出明確的績效指標(KPI),就難以看到政策目標。不僅外事人員難以發揮戰力,計畫前往投資的企業更難以跟著政府腳步發展。

新南向的KPI,新政府想好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