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足踝痛又腫 摔傷10天才確定骨折

【聯合報╱心怡/北市大安】
2014.07.11 04:19 am

那年4月,走在台北市復興南路人行道,被突起物絆倒,從紅磚道摔到馬路邊,趕緊到大醫院急診。

一個踉蹌把足踝跌成腫包,急診室做熱敷處理,照了X光後,醫師說:「紅腫很快會退,不需要擔心。」2日後回到急診室掛號的教學門診,被輪椅推著走的我,足踝腫脹更大,醫師淡淡地說,「腫脹正常,再等幾天會消紅。」

沒想到,回家之後,痛到骨頭裡。我心想,急診室跟門診醫師都說沒有骨折,這痛是哪裡來的?轉赴中醫診所,醫師觸診判斷,一定是骨折。

有骨折經驗的朋友囑我去另一間大醫院檢查,他鐵口直斷:「判斷你是腳底骨折,可能是足踝紅腫,大家不敢扳你的腳底板,才找不到骨折的部位。」

再一次做X光檢查,原來腳底板用力踩踏,骨頭已經裂成3塊。診斷出病因的醫師堅持自己已多年不幫病患開刀,「你這個部位要看足踝外科,你還是回到原來的醫院請骨科醫師執刀吧!今天已是摔傷第10天,再不開刀會錯過開刀的黃金期。」

骨折後10天找不到哪裡斷裂,找到骨科權威卻又碰到他到國外當交換學者半年,終於在第13天掛到他學生的診。醫師劈頭一句:「今天是摔傷第13天 ,再不動刀就來不及了。」

終於經過4位西醫、一位中醫的診斷後,摔傷第14天進了開刀房,在骨頭裡埋下鋼釘,開始傷筋動骨100天的恢復期。

骨折開刀 把握黃金2周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詹建富】
2014.07.11 04:19 am

根據讀者描述,因為走路踉蹌跌一跤,結果腳底骨折,而且骨頭裂成3塊,確實相當罕見。而且,歷經多位醫師看診才確立診斷,令人同情。

根據人類腳部解剖學構造,結構分為踝骨、中蹠骨、及趾骨三大組合,共有26根骨頭。臨床上,常碰到民眾因為扭到、車禍等因素造成不良於行,一般會先照X光,判斷有無骨折。但醫師多半依據患者主訴疼痛部位,再開X光檢驗單,一旦照X光的角度及部位不足時,即便骨頭有裂縫,也可能漏看而影響診斷。

從病人疼痛位置、踝關節腫起來,當時照X光的焦點可能在腳踝,所以忽略了踝關節下方的距骨和跟骨,尤其是後者。跟骨跟地面直接接觸,並承受人體全部體重,為了吸收震波,跟骨結構有一點像雞蛋,外殼硬,內部鬆軟,但遇到車禍或高處墜落,跟骨受到反作用力壓迫,容易骨折。



跟骨一旦發生骨折,需不需要手術,視嚴重程度及有無移位而定。如果只有輕度移位的骨縫,可進行石膏外固定治療,固定時間為6至8周。

但如果像讀者的骨頭已裂成3塊,保守治療常會導致骨折無法復位,甚至可能在骨折部位長出軟性骨痂,此時再開刀更難治療。換言之,骨折開刀的黃金時間應在2周內,即應盡早接受復位手術。

諮詢/台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江昭慶、彰化秀傳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彥宇

乳房腫瘤 要做前哨淋巴結切片?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
2014.07.11 04:19 am

Q:我被診斷左乳有顆1.5公分腫瘤,醫師說要手術切除,聽說有一種前哨淋巴結切片手術,我也需要做嗎?
A:乳房附近的淋巴系統非常複難,乳房腫瘤容易經由淋巴而轉移,過去腋下淋巴結廓清一直是乳癌根除手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手臂的循環主要靠靜脈和淋巴,若腋下淋巴結摘除過多,可能引起手臂無力、無法上舉,甚至淋巴水腫,使手臂腫脹,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外觀。

乳癌細胞的淋巴結轉移,絕大多數循序漸進,「前哨淋巴結」便是腋下第一個可能被乳癌轉移的淋巴結,遭乳癌細胞擴散時首當其衝的部位。

如果能夠得知腋下「前哨淋巴結」是否遭癌細胞侵犯,便可評估腋下淋巴摘除範圍,盡量避免摘除全部腋下淋巴結,以減少對患者的影響。

前哨淋巴結切片手術可偵測及評估腋下淋巴結轉移狀況。方法是在腫瘤附近注射染劑或顯影劑,讓它沿著淋巴管引流前進,所到第一個淋巴結就是前哨兵淋巴結,每個人依腫瘤位置、淋巴流向等,前哨淋巴結的位置及數目也不同。

術中取得前哨淋巴送病理檢查後,約10至30分鐘就有初步結果,外科醫師根據結果再加上臨床判斷,決定淋巴摘除範圍。目前前哨淋巴結切片已成為早期乳癌標準手術之一,可以避免非必要的腋下淋巴廓清術。

另外,乳癌轉移途徑還有血液,目前的臨床檢查無法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血液,但若已有淋巴轉移或腫瘤較大,即表示癌細胞經由血液轉移的機會增高,所以腋下淋巴結是否轉移或轉移顆數,也是評估癌症分期的重要依據之一。

諮詢/三軍總醫院院長俞志誠

健康你我他/長衣長褲長筒襪 對抗小黑蚊

【聯合報╱鍾邦友/高市鳳山】
2014.07.11 04:19 am

溽熱的夏天,大樹成蔭的公園或綠草如茵的湖岸邊,是我們一家最喜歡的踏青景點。但是,暗箭難防的小黑蚊,總讓我們對這些美麗的地方又愛又怕。

我們這兒,小黑蚊又叫黑金剛,潮濕悶熱的夏天,牠們就會出現在樹多草旺之處,被叮咬到,傷口又腫又紅、奇癢無比,甚至還有人抓到蜂窩性組織炎。這幾年因為氣候暖化,總覺得牠們的棲息地似乎分布得愈來愈廣,甚至連我們常去做運動的學校操場,偶爾都可能遭受奇襲。

所以,這幾年我到郊外遊玩,一定身著長衣長褲,不敢貪涼穿短衫,不但防蚊還兼阻擋紫外線;此外,也不能蹬個涼鞋就出門,得乖乖穿上長筒襪、球鞋,全副武裝,才不會乘興出門,被咬到滿紅豆包的敗興而歸。

聽說小黑蚊幼蟲以青苔為主食,所以只要把青苔燒焦,便可絕其生路,不過如此殺風景的「絕招」,講求自然環保的我可沒這麼不擇手段,還是妥善保護好自己,才能樂活一夏了。

新北市少年吸菸逮千人 賣菸受罰平均10件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板橋報導】
2014.07.11 04:19 am

為防堵菸品流入少年手中,新北市府與超商結合宣傳自律,但每年仍有近千名少年被逮到吸菸,而對賣菸業者開罰,近三年平均只有10件,副市長侯友宜表示,未來盼以「最重罰」讓業者警惕。

侯友宜表示,國內部分零售業者為了私利,不看證件直接賣菸給青少年,反觀國外完全落實「沒證件不賣菸」的制度,真的要加以檢討。

社會局兒少福利科長林秀穗表示,先前稽查時發現許多「柑仔店」,礙於生意難做,只要有客人上門就會販售,心態非常不可取。

根據衛生局統計,2012年舉發未成年吸菸件數為956件、2013年有983件,今年到6月底為止有589件,但向業者開罰的件數卻寥寥無幾,2012年9件、2012年10件,今年到6月底為止也僅有11件。

林秀穗表示,少年被取締時,都以「偷拿爸爸的」、「朋友給的」以致無法追溯上游,導致取締上的困難。

侯友宜表示,依照違反菸害防制法第13條,販售菸品給未成年可開出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單,未來將以最重罰開罰,只要再有違規採「連續罰」,罰到倒閉為止。
偏食只吃飯 小三生僅123公分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2014.07.10 03:15 pm



體內缺鋅 長不高、長不胖

暑假到了,小朋友生活常規較放鬆,但家長仍要留意孩子平時的飲食狀況。有小兒科醫師發現,在生長門診中,10個生長較為落後的孩子,就有1至2名發現體內缺微量元素「鋅」,導致體重較輕,身高較同年齡孩子矮,追究原因多是過度偏食導致。

一名小三女童,身高僅有123公分,體重24公斤,生長曲線百分位落在3%,個頭嬌小讓父母憂心,經過醫師追究原因,是因為小女孩平時只愛吃白飯,蔬果肉類都不愛吃,長期嚴重偏食的結果,體內「鋅」不足,因此生長落後。

恐免疫力下降、夜盲

榮新診所小兒科主任潘俊伸表示,小三女童生長曲線50%作為正常標準,身高應該有130公分,體重應該達到28公斤。「鋅」是生長發育學童非常重要的營養素,缺乏鋅,不僅生長發育會落後,還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食慾不振、傷口癒合不好,甚至會影響視網膜造成夜盲。

長年進行小兒生長研究的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侯家瑋表示,「鋅」缺乏確實是小孩長不好的原因之一,原因在鋅是人體生化代謝反應重要物質之一,缺乏鋅會讓代謝變慢、生長激素也會比較少。此外,腸壁上有絨毛細胞,可以擴大營養吸收的面積;若人體缺少鋅,絨毛細胞數目也會比較少,進而影響營養吸收和代謝,讓孩子長不高、長不胖。

食補加強 吃中小型深海魚

缺鋅的孩子食補最好,海鮮、牡蠣、豬肝、牛肉都有大量的鋅,但這些食物通常小朋友不太喜歡,有些父母也會擔心部分深海大型魚類有重金屬汙染,建議可以選擇中小型的深海魚,如鯡魚等。潘俊伸說,1至3歲一天應攝取9毫克的鋅,4至7歲12毫克,7至10歲13.5毫克,11至13歲需15毫克。

侯家瑋也提醒家長,隨時關注小孩的生長曲線,若生長狀況掉到曲線外,或者越大越落後,就應該盡快就醫檢查。
餐前喝無糖豆漿 童12周減6公斤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4.07.10 02:39 pm


小時候圓滾滾不是福,醫師建議孩子從小就要注意熱量攝取及體重控制。
蕭敦仁醫師/提供餐前30分鐘喝無糖豆漿,減少正餐食量,12周後親子平均減重7公斤。其中一名小朋友,原本要穿修改後的成人褲子,現在可以穿兒童服飾。醫師表示,小朋友減重最擔心影響發育,可以餐前喝脫脂牛奶、無糖豆漿等增加飽足感,若正餐間肚子餓,點心熱量不要超過100大卡,加上每周運動五次,就可達成減重目標。
小時候圓滾滾不是福,肥胖兒童有二分之一機率,長大成人時也一樣會長胖,提高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招募15組BMI超標的親子,讓他們在早餐、晚餐前大人喝450cc、小孩喝250cc的無糖豆漿,發現正餐食量因此可減少至平常的八成。

學生還要求參與減重的親子,每周進行五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10下的運動,還安排親子一起上課,學習正確的飲食觀念、挑對食物。結果經過12周後,其中一對母子,媽媽減了9公斤、邱小弟則減了6公斤。還有一名小男生,體重雖然只減了3公斤,但因體脂率下降7%,身體看起來更結實,不用擔心買不到兒童穿的褲子。

肥胖研究學會副理事長蕭敦仁說,美國曾研究發現,減重者三餐飯前喝500cc白開水,三個月下來,會比沒喝水的一組多減2公斤。由於兒童擔心減重影響發育,可改喝無糖豆漿或脫脂牛奶代替。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黃國晉表示,兒童減重首重運動,近來高溫炎熱,建議可在清晨、黃昏安排戶外活動,讓孩子多曬太陽,有助於長高,不會只是橫向發展。

醫師也提醒家長,不能因為孩子還在發育,就無限制給予飲食,尤其甜品飲料不能過量。他建議父母要有總熱量控制的概念,小孩攝取熱量比成人多兩成即可,例如40公斤的成人,約需1200大卡熱量,相同體重的小孩則可控制在1400大卡左右。

【2014/07/10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腦中風、遲緩兒 打電玩兼復健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14.07.10 02:39 pm

打電玩也可以幫腦中風、發展遲緩患者做復健!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明道大學、、雲林科大攜手完成「復健體感遊戲合作計畫」,針對腦中風患者、發展遲緩兒設計復健體感遊戲,畫面炫麗有趣,讓患者在自家客廳電視前就能輕鬆持續復健。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復健部主任李鴻斌指出,復健體感遊戲中的各項關卡,都是針對腦中風病人、發展遲緩兒童等需要肢體復健的患者設計,所有破關動作都能訓練肌肉及神經組織。

李鴻斌說,腦中風、遲緩兒都需長期反覆復健,動作包括肩膀、手肘、大腿、膝蓋等上下半身。除了定期至醫院做復健外,如果能在家裡天天復健,效果會更好。

明道大學學生上午示範復健體感遊戲,在遊戲過程中,必須做出坐姿抬腳、坐下起立、單腳抬膝平衡、單腳踏步等動作,並且持續一定時間,遊戲角色才能攻擊怪物。如果在時間內無法完成指定動作,遊戲中的牛怪會往前衝,撲倒藍戰士。

台大雲林分院復健團隊及物理治療師經過巧思,將復健運動融入電玩遊戲裡,動作設計配合遊戲,由簡單到繁複。李鴻斌表示,透過幾大類簡單的肢體訓練,以及具有故事性的遊戲情節,復健病人可隨時了解動作是否正確,增加居家復健的動機,進而提高病人在家中復健運動的能力與意願。

最新 | 發燒 | 哇新聞 | 字級:


馬術治療 自閉兒打開保護殼

【聯合報╱林傑凱/傷健策騎協會馬術治療師】
2014.07.10 03:24 am


對大腦前庭刺激有特別需求的孩子躺在馬兒身上,有助提升專注力。
圖/林傑凱治療師提供自閉兒其實對周邊環境非常敏感,透過馬術治療,可為他們開啟視覺、聽覺、嗅覺及觸覺的世界,觀察孩子與馬兒關係的細微變化,能夠讓我們更理解他們。
自閉兒接觸新事物需要許多步驟,先讓馬兒進入孩子的世界中,感受馬兒對孩子的反應,馬兒如果對孩子恐懼,氣氛會傳染給孩子,馬術治療師必須幫助馬兒與孩子傳遞感情。

孩子會回避與人的眼睛對視,但不會排斥與馬兒對視。自閉兒喜歡動物的世界,對孩子來說,馬兒不是環境中會產生威脅的因素,馬兒不會主動與他說話、注視他或要求他做任何事。相反來說,馬兒提供孩子想要的動態刺激環境。

自閉兒不喜歡身體接觸,但將孩子放在馬背上以後,就強制孩子必須與馬兒互動,學習如何去影響牠、指導牠。初期先放置馬鞍讓孩子坐在馬背上,只有腳、腿部內側接觸馬兒,讓他感覺到馬兒的氣味、叫聲、動作等。孩子會馬上意識到,他的一舉一動也影響馬兒。

孩子的學習受身體姿勢影響,自閉兒通常會有胸部過度伸展、手臂後伸的姿勢,而無法抓取手中的物品,不利於探索環境變化。

然而在馬背上,孩子自然地被引導。馬鞍提供動態的環境,孩子的骨盆可以自由在馬背上移動,自然地帶出骨盆動作,挺直脊柱,引導頭部轉動去觀看周邊,感受馬兒繞圈時,視覺上的變化,建立與其他物體的空間及距離感。

馬術治療透過馬兒進入自閉兒的世界裡,馬背上近似於搖籃的動作,協助孩子接受環境變化。

自閉兒通常遮罩了外在刺激,且無法專注,坐在馬背上溫和且反復的動作下,提供自閉兒像在媽媽懷裡的環境,讓他打開保護殼,去接受、感覺外在環境的刺激。

觸覺及嗅覺是孩子最快能夠察覺到的刺激,所以當孩子熟悉馬兒之後,鼓勵以毛毯取代馬鞍,使馬兒體溫、毛髮、肌肉的感覺能夠進一步傳達,試著讓孩子接受有毛髮、柔軟且非固定形態的感覺刺激。

如果多位孩子一起參與,可設計活動,例如輪流牽著馬兒行走,讓孩子感受領導及被領導的心態。透過馬兒及活動,提供多元的環境讓孩子成長。

馬術治療協助孩子在運動中找尋快樂與生命的美好。

當自閉兒適應了馬場環境變化,孩子便能夠提高他們的騎行技能,如步行(Walk)、快步走(Trot)和慢跑(canter)等,慢慢都能夠得心應手。

馬術治療提供孩子掌控自己的體驗,或許能改變孩子不喜歡自己身體的心態,他會發現自己享受與馬兒共處的動作經驗,發現自己具有掌控的能力。

【2014/07/10 聯合報】@ http://udn.com/

非B肝帶原也無C肝 仍可能罹肝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詹建富】
2014.07.10 03:24 am

Q:參加員工健檢,超音波掃描發現我的肝臟疑似長出2公分腫瘤,已經電腦斷層確認。但我很訝異,之前驗出B肝抗體,既不是帶原者也沒有C肝,為何還會得肝癌?
A:一般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身體免疫系統自然發動免疫細胞對抗病毒,國內B肝傳染途徑主要來自於母體垂直感染 ,許多新生兒因此感染B肝成為帶原者,但也有新生兒感染B肝病毒後,產生抗體,對B肝產生免疫力。

B肝病毒由內層的核心抗原和外層的表面抗原組成,另外,e抗原陽性的帶原者,體內病毒繁殖力強且傳染力高。

當B肝病毒侵入人體時,免疫細胞就產生可以辨認和結合抗原的抗體,所謂核心抗體和表面抗體。雖然同樣是「抗體」,「核心抗體」屬於「非保護抗體」,是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已痊癒的標記;「表面抗體」則是「中和抗體」,也是保護抗體,代表爾後遇B肝病毒入侵,表面抗體就有免疫力,不會再被感染。

另外,隨年齡增長,病毒繁殖力愈來愈弱,有些B肝患者e抗原原來呈陽性,就會轉為陰性,進一步產生e抗體,表示體內B肝病毒量變少,肝臟發炎機率也變小,但體內還是有B型肝炎病毒存在。

因此,民眾千萬不要以為有肝炎抗體,就疏於注意,因為只要抗體不是由疫苗產生,而是自然感染,切勿掉以輕心。因為感染B肝後,病毒DNA就會嵌入人體肝臟細胞,肝臟仍有機會長出肝癌。根據研究,台灣非B肝帶原或C肝患者,仍罹患肝癌而死亡者,每年約有300至400人。

即使檢驗有B肝抗體,建議年滿40歲最好每年做一次超音波檢查,並抽血檢查胎兒蛋白。

諮詢/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
(本專欄每周四在健康版見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