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智慧經營/葉春智 幫助想創業的人創業

【經濟日報╱郭及天】
2014.07.09 04:03 am


全國不動產董事長葉春智。
圖/全國不動產提供目前國內各房仲品牌的加盟總部,多為大型企業或國際品牌創立,現年44歲、白手起家的全國不動產董事長葉春智則是目前房仲十大品牌中最年輕的負責人,2002年創立全國不動產以來,三年的時間即跨越百店門檻和各縣市均有據點的「房仲加盟障礙」,「騰籠換鳥」哲學是全國快速展店的祕訣。
落實SOP流程

葉春智憲兵學校畢業後就加入當時與巨東房屋齊名的老台灣房屋擔任業務工作,1994年老台灣房屋轉型為全國房屋,葉春智就是擁有三間加盟店的店東。

2000年政府推動「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當時房仲體制並不如現在健全,多採樓面式經營的全國房屋有意結束經營,葉春智只是抱持著「自已做加盟總部不用繳月費」的心態,一口氣接手了當時全國房屋的15間門市,並且改名為「全國不動產」。

沒想到,這個念頭竟然讓他在短短10年內,一路擴張到180間加盟店,躋身國內房仲十大品牌。在得到當時全國房屋負責人謝金火與好友、現在是台灣房屋總裁彭培業的支持,葉春智開始自己研究房仲業當時最欠缺的經營管理SOP流程,大力推廣加盟,並且也逐步將加盟店由樓面式經營轉型為店面式經營,透過窗明几淨的櫥窗店面,爭取顧客與店東的認同。

「全國不動產」這個品牌商標,在大台北以外推廣時,深獲不少店東的認同,也吸引不少成熟業務員創業,出乎葉春智意料之外,三年的時間,就跨越了百店門檻,目前的全國不動產在包括外島澎湖、金門等各縣市,都有門市據點,已經達到大型房仲品牌的規模。

葉春智的座右銘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讓他在房仲品牌的激烈競爭生態中,殺出一條自己的路。他以「幫助想創業的人創業」與「從店東的角度思考、不要單打獨鬥」為經營理念,再從「服務」的角度出發,而非多數加盟總部「管理」的思維來拓展事業格局。

推動騰籠換鳥

因此,葉春智在加盟總部提供經營者最需要的聯賣系統、網路後台資源、資料庫共享等,這也讓全國的店東轉招至其他大型品牌的比例極低,不到10%。

葉春智表示,房仲品牌已產生質變,提高店東的素質比起增加市占率更重要,無心經營店東的惡性倒閉或交易糾紛,對品牌殺傷力極大,因此他近年更推動加盟店「騰籠換鳥」每年都維持40%的汰換率,夫妻或兄弟共同經營的店面比例提高,這些店東也都較易再展二店、三店。

推行秘書認證

除了重視店東的素質外,葉春智也深覺店秘書的重要性,推動有別其他房仲體系的「秘書認證」,他說,店秘書就像店東、店長的左右手,熟悉店內財務、業務等一切事務,因此更要求其操守、忠誠度與能力,自從推行了秘書認證後,不少秘書也都變成店經理或創業的店東。

喜愛爬山健行的葉春智,每周撥出三到四天,一個人爬遍全台大大小小的山,不只強身健體,也帶來工作上的啟發,每次7、8小時的爬山過程中,是他獨自思索著企業決策與人生哲理的時間,這樣的「寂寞教育」,是所有領導者必學的一課。

葉春智也熱愛觀察政治人物的選戰策略,他說,倒不是熱中政治,而是「房仲加盟事業就像打選戰,在這麼多被選擇的選項中,要思考如何讓市場選擇你,以及如何讓消費者選擇你。」

在全台房仲品牌激烈拼展店的市場生態中,葉春智設下了今年達到200店、明年要達到250店的目標,他表示,房仲業的轉招潮來臨,就像電信產業的競爭一樣,透過各種優惠措施的攜碼,會愈來愈頻繁,而房仲業也應思考,如何再提高加盟總部的服務品質,爭取市場更多經營者與消費者的認同。

品牌戰略/B2B產業 後台英雄走向品牌路

【經濟日報╱曾漢壽】
2014.07.09 04:03 am

企業品牌化是個長期的工作,非一蹴可幾,立竿見影,它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有效管理。

很多B2B企業誤認品牌化只是為產品或服務取個好名字、設計一個標誌(Logo),或建立一套完整的企業識別系統而已,其實是要建立一套品牌管理系統,包括規劃建立品牌基礎、制定品牌管理策略、擬定品牌學習方法以及品牌戰術等,同時為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創造清晰且具代表性的獨特承諾,最後再透過品牌溝通等表達方式,取得顧客的信賴與提供愉悅的體驗。

無論企業從事何種產品或服務,對顧客都是代表企業帶給顧客的信用與能力,就算為人做嫁的代工,一樣可以被視為B2B品牌。

因此,代工的B2B品牌不但要專注產業領域,更應該去瞭解消費者與市場趨勢,為顧客創造價值誘因,而不是一味依賴顧客提供答案。

B2B企業的產業類別錯綜複雜,品牌模式的建立各異,B2B企業應審視自身產品特性,選擇與顧客或終端使用者最有效的溝通模式。

德國的產業結構中小企業占70%,是德國經濟成長的引擎,它的特質是研發創新力強,被喻為「隱形冠軍」,對德國經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台灣中小企業情況與德國類似,正是台灣的「中堅企業」。

赫爾曼‧西蒙創立「隱形冠軍」一詞,意指企業在「自身領域居全球前三名地位,且年營業額低於50億美元的中型企業。」

西蒙特別指出,隱形企業通常是在某一特定領域非常專注且超越競爭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為「價值」導向,非「價格」導向,產出的結果利潤較高。

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B2B和B2C企業一樣迫切需要讓顧客或消費者瞭解企業自身的產品或服務與競爭對手的差別,期建立穩定密切的顧客關係。菲利浦‧科特勒認為,B2B品牌就是一種品牌策略,他於2010年著作的《Ingredient Branding》(要素品牌策略)一書中,將B2B品牌策略稱作「成分(要素)品牌策略」。

成分品牌策略就是B2B企業生產的工業產品,透過品牌化直接影響到終端使用者的購買決策,最後則影響到終端產品製造商的銷售業績,讓終端產品產生關鍵的影響。

倘若終端使用者對所購買的產品或服務感到滿意,那是因為所購買的終端產品當中使用了某種成分的原材料或中間產品,讓製造商獲得很好的業績,迫使B2B企業有意願想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成分的原材料或中間產品需求,形成終端產品供需的良性循環。

在全球產業發展史上,90年代初期,Intel電腦微處理器製造商採取「Intel Inside」的成分品牌策略,就是最成功的成分品牌,最令人津津樂道。

20世紀初期,聯邦德國知名世界大廠赫斯特(Hoechst)和德國巴斯夫(BASF SE)化學公司,就向產業價值鏈下游的終端使用者推銷它的染料(Indanthren)和合成劑(Hostalen);20世紀60年代,美國杜邦公司針對其特氟龍(Teflon)產品也採取類似行銷策略,並獲得相當的成效。

以牙膏為例,不管你所使用的是哪種品牌的牙膏,幾乎有三分之一的軟管來自愛索爾(Essel Propack);全球品牌價值最高的可口可樂,每一瓶可樂內都含有永本茲勞爾(Jungbunzlauer)的檸檬酸;普及性非常高的Visa卡、Master卡等,全球幾乎有80%的晶片都使用德路(DELO)黏膠。

無論是愛索爾的軟管、永本茲勞爾的檸檬酸以及德路的黏膠,它們都只是在擔任後台的幕後英雄而已。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B2B企業品牌行銷的成功經驗帶來觀念上的衝擊,原來在後台扮演無名英雄的B2B產品也可以用品牌來操作。英特爾的Intel Inside、杜邦的萊卡(LYCRA)、蘭精的Modal及利樂的Tetra,都是B2B品牌行銷的成功例子。

(作者是前外貿協會行銷專案處副處長)

幸福企業快樂人/幸福員工 工作動能帶勁

【經濟日報╱盧希鵬】
2014.07.09 04:03 am

我成立了一個幸福企業快樂人協會,因為我相信:「幸福,將成為企業新世紀的競爭力」(Joyfulness, an emerging power in your organizations)。因為,沒有幸福,成功何用?

在管理學中有一個社會交換理論,指的是人類行為的動機,都在希望交換一個期待的結果。

有些企業只陷入了淺層迷思,單純地認為人們工作只在交換一口飯吃(金錢),或是要得到社經地位(權力)。

如果我們再深層地問下去,你為什麼要交換到金錢與權力?

原來我們假設有了金錢與權力之後就會快樂。

如果這個假設不正確,金錢與權力非但不能帶來快樂,而在追求的過程中,卻成為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

如果快樂是人們行為交換的最終目的,企業為什麼不直接關心最終目的,也就是成為幸福企業與快樂人呢?

我們常常會倒果為因,認為現在的工作是因(to do),未來的快樂(to be)是果,是一種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人生哲學。

但我更以為,快樂是因(to be),工作(to do)是果,快樂是一種熱情向上的正面能量。如果企業能夠讓員工感到快樂,就會產生源源不絕的工作動能。

柯林斯在他的《從A到A+》一書中也提到,一般企業多半是老闆手中握著方向盤,經由招聘,找到自己要的員工。

但是A+企業卻不是這樣,他們多半是先找到一群有能力的人,讓他們知道企業的願景與方向,就將方向盤交給他們,由他們決定如何將車開到目的地。

因為現在員工的教育程度比以前都高,而且「先有什麼人,再決定做什麼事」的成功機率,會比「先有什麼事,再找什麼人」來得高。前者,管理靠互動產生默契;後者,管理靠控制產生規範。

如果前者是未來的A+企業管理模式,這群人為什麼要替老闆握方向盤?除非他們在互動中覺得幸福。

在我的理論中,也就是老闆給了他們足夠的「價值感、富足感、安全感與寧靜感」。

價值感是讓員工覺得自己有用、富足感指需求被滿足、安全感是不用擔心有損失、寧靜感則是幫員工找到工作的意義並誠實面對自己。我也在研究,這些感覺是如何產生的。

感恩有一群挺我的學生與我一同成立了這個協會。

上周六,協會舉辦了成立以來第一次北投半日遊的活動,由仁欣醫院蔡正浩院長主辦,並且由周水美董事長親自接待大家,來了二十幾位學生,還有我學生仁淳、巧珊、思穎等的幫忙。

我學習把手中的方向盤交給大家,讓大家有著共同的願景,感覺幸福。我要做的,就是要讓他們有幸福感,「有什麼人,做什麼事」,「人對了,事就對了」。而人是否對,需要幸福感的經營,我也在學習。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專任特聘教授)
0.3公分的精準力 坐上橡膠業獲利王

‧今周刊 2014/07/09
台灣曾經是橡膠製品重鎮,但九二一大地震後震走了許多廠商,堅持根留台灣的橡膠輸送帶大廠鑫永銓,靠著數度關鍵轉型,以及獨家的自製機台設備,將公司一路推上橡膠業每股獲利王寶座。




【文/鄧寧】
歐洲牧場裡乳牛睡的水床、全球機場裡的航空物流輸送帶、日本品牌卡西歐(CASIO)的碳纖維錶帶,從畜牧業到消費流行商品,這些產品乍看之下毫無關聯,但它們其實都出自於台灣中部的一家老牌橡膠輸送帶工廠。

開車進入位於南投南崗工業區的鑫永銓公司,一進廠區大門,就先看到一棵碩大挺拔、枝葉繁茂的老茄苳樹,樹齡已高達三五○年,是愛樹成痴的董事長林季進最自豪的鎮廠之寶。樹旁還有一座台灣形狀的蓮花池,林季進的專屬停車格就在水池旁,每日上下班必會繞池一周,象徵「愛台灣」。

《今周刊》團隊雖然已經約好專訪,但林季進並不直接邀我們進辦公室,而是手一揮,說:「來!先花半小時逛逛我們美麗的廠區,再來開講!」往後頭走去,還真以為進到了植物園,四座鐵皮工廠外環繞著五葉松、桃花心木、重陽木等大樹,去年林季進更將廠區後方的地買下來,親自設計成大荷花池與日本黑松林。

董事長特助胡美惠得意地說:「我們員工只有一三三人,董事長卻為大家造了一座有三萬多棵樹的公園。」

託滿廠區林木之福,鑫永銓雖然是橡膠工廠,卻沒有一絲橡膠硫化處理的臭味。除了綠美化堪稱工業區模範外,鑫永銓也因為生產的機具設備全部自製,能為各行各業量身打造客製化的橡膠輸送帶與特殊板材製品;加上近年高毛利導向的策略,讓公司坐穩橡膠業每股獲利王的寶座。

主打外銷
占九五%營收 不怕被搶單

以橡膠製品而論,鑫永銓近兩年的毛利率都持穩在三○%以上,一三年與今年首季更達到三四%,甚至超越了輪胎業龍頭正新,其去年的毛利率為二六.五%。

其實,橡膠製品公司的毛利率再好,大概也就是與正新相同水準,但鑫永銓經歷三次轉型,從早年擴廠衝規模,到近期只接高附加價值產品訂單,才確立了高毛利客製化的核心能力。

【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916期;訂今周刊電子雜誌;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

債券腦讓3成投資人賺不到錢

‧今周刊 2014/07/09
投資人問卷調查顯示,過去一年,積極型投資人中,高達57%不能忍受基金虧損逾10%;46%無法忍受一年以上虧損,這些投資人隨時可能因一個非經濟事件棄守手中基金。如何擺脫總是等待基金解套的宿命?學者、名家為你解惑。




【文/歐陽善玲】

回想去年下半年以來,在美國聯準會對於收回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態度愈趨明確下,專家普遍建議投資人將資產配置主軸「由債轉股」。從結果來看,如果你有遵循這樣的建議,那麼今年上半年應有不錯的投資成績。

調查發現一:波動忍受度低,逾半數只能接受10%以內

雖然上半年有97%的全球股票型基金都出現正報酬,但在1110位受訪者中,卻有高達三成表示上半年在股票型基金的投資成績單是「打平或賠錢」,其中,「賠錢」的比率並不算低,約有10.5%。而受訪者整體上半年股票型基金的報酬率約7.6%,也不如9%的基本水準。

台灣投資人出了什麼問題?為何明明已經跟著市場風向「由債轉股」,卻沒有賺到該有的獲利?

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不難發現問題根源,簡單地說,雖然資產配置由債轉股,但台灣投資人的操作策略與心態,恐怕還是債券思惟;或者可以說,不少台灣投資人是「用債券腦袋投資股票型基金」。

何謂債券腦袋?首先,是對波動風險的忍受度太低。

「投資一檔股票型基金後,您能忍受的虧損幅度是多少?」對於這個問題,有近六成的受訪者選擇10%以內,其中更有接近四分之一比率的受訪者選擇「不到5%」。

這樣的風險忍受度,或許適用於債券型基金,但若套用於波動風險「天生較高」的股票型基金,極有可能在進行投資前,就讓你「選不到報酬率較高的基金」。以數字來看,過去一年共有198檔全球股票型基金近一年報酬率達到15%,但其中超過半數,其年化標準差超過10%。也就是說,這些基金在一年之中很有可能會在某個時段淨值下跌超過10%。

對一位無法忍受基金虧損超過10%的投資人來說,在挑選基金時,理論上會把標準差設定在10%以內,那麼,他很有可能就會錯過這些報酬率表現在前段班的基金標的。

調查發現二:太早放棄,五成無法忍受虧損逾一年

至於第二個「債券思惟」,與波動風險忍受度太低有些類似,即是「對於虧損時間」的忍受度太低。「投資一檔股票型基金後,您能忍受出現虧損的時間是多久」,有接近五成的受訪者,在這個提問當中選擇回答「一年以內」。

事實上,即使是自認為「積極型」或「非常積極」的投資人中,也有高達47%無法忍受一年以上的虧損時間,這類投資人,風險忍受度與自我投資屬性的認知顯然也有落差,隨時可能因為一個非經濟的事件而早早放棄手中基金。

【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916期;訂今周刊電子雜誌;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
上班族放款陌生人 跨海賺8趴

‧今周刊 2014/07/09
《今周刊》獨家深入4大現場,發現中國正在對台大吸金!上海網路融資公司讓中壢一棟透天厝月收12萬元利息;直擊廈門島的台灣人開戶潮;解開嘉義成為人民幣集散地之祕;剖析上市公司變影子銀行,借新台幣賺人民幣的兩岸套利手法,解開中國政策正在大開放,高利理財商品在




【文/今周刊】

桃園中壢市龍岡路,一棟價值千萬元的四層樓透天厝,竟透過網路投資九百多公里外的上海公司,月收新台幣十二萬元利息;嘉義市荒地拿去抵押借錢到中國定存人民幣,還能淨賺三%;廈門市湖濱北路,聽說天天有台灣人去開戶存人民幣。

深入中壢、嘉義、廈門、台北 追尋三大傳說真相

《今周刊》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深入嘉義、廈門、中壢、台北四大現場,追尋三大傳說的真相。

六月二十日,我們循線來到中壢靠近陸軍營區的一棟四層樓透天厝,這棟再尋常不過的透天厝,卻藏著賺八.六一%報酬率的祕密。

吸引我們來到中壢的是一則廣告,「六月開戶送抵用金人民幣兩百元、投資成功再送人民幣五百元,推薦好友再送人民幣兩百元!」這不是台北市某銀行的人民幣定存招攬廣告,而是上海市浦東陸家嘴的中國網路融資平台公司,針對台灣人特別祭出的優惠方案。

追著這則廣告,我們找到透天厝的男主人RYAN,就是因為這則廣告,拿自家的透天厝向銀行貸款,利率1.88%,再加上他在廣達、富士康工作六年多的薪水,一共籌措人民幣300萬元〈折合新台幣約1500萬元〉,透過網路投資上海陸金所(見小辭典),賺取8.61%的報酬。

兩岸正存在高利差,可怕的是,中國把吸金的對象找上了台灣人。

「陸金所」正夯,上海建構新放款平台,全力對台灣人招手

RYAN開始接觸人民幣投資,本來是投資建設銀行的投資型理財商品,今年農曆年後接觸到陸金所,他看準了有平安集團擔保本金,又有高報酬。談到陸金所有沒有風險,他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五月還接見了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有中國領導人接見,等於替陸金所掛保證。」習近平的動作,讓他對陸金所更深信不疑。

為何能有這麼高的報酬率?其實RYAN所謂的投資就是放款,而且是放款給陌生人。原來陸金所是網路P2P融資平台,建構一個投資者與小額借款人之間的平台,陸金所的母公司中國平安集團擔任擔保人,保證投資者的本金安全。

錢荒滿一年,資金短缺問題仍存在

交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提醒,必須小心擔保問題,一旦母公司平安集團不擔保,就要小心自己的投資有沒有足夠保障。財經專家阮慕驊則提醒,人民幣貶值、新台幣升值,匯差會吃掉獲利;接著必須小心中國可能會發生區域性金融風暴;最後也必須小心台灣房貸利率可能上升,這樣的投資將會面臨資金成本上升的問題。

隔著台灣海峽的另一端,其實是一個荒謬的世界,六月九日,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則報導揭開了中國資金吃緊的嚴重性與荒謬,北京簋街的籮籮酸湯魚火鍋店,竟然推出理財商品,每張餐桌上都貼著宣傳單,最吸引人的是一款投資額人民幣50萬元(折合新台幣約250萬元)的產品,竟然喊出年利率13%,還承諾保障投資者本金和收益的安全。

保障本金安全、還給13%的年利率,是台灣銀行牌告利率的七倍多,更嚇人的是,賣這項商品的不是銀行,而是一家火鍋店。這凸顯了一個問題,中國理財商品與吸金到了瘋狂的地步,不僅是電子商務公司淘寶,可以推出餘額寶吸收人民幣5,000多億元的資金,現在連賣火鍋的也湊熱鬧,賣起投資理財商品,用高利吸收資金。

拿台灣低成本資金赴中 要小心血本無歸

兩岸之間原本有一道虛擬的金融防火牆,限制台灣的銀行放款中國不得超過淨值一倍,避免中國發生金融風暴把台灣捲入。但隨著上市大企業先到中國當起了影子銀行放款套利,接著中國各式理財商品在台灣瘋狂吸金,快速吸走台灣小商人、上班族的錢,這道兩岸防火牆正面臨瓦解,萬一中國意外發生地區性金融風暴,台灣必須防範被捲入的風險。

小辭典 陸金所

全名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在上海註冊成立,註冊資金人民幣8.37億元,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公司旗下成員之一。

【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915期;訂今周刊電子雜誌;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
台APP廠成軍3年 谷歌找上門

‧今周刊 2014/07/09
一年才出一款遊戲,卻能創下全球二千萬次的下載量,紅到前進東京辦演唱會;還被谷歌相中,成了台灣唯一登上Android開發者最高殿堂的遊戲廠,這家成立僅三年的遊戲公司雷亞,有什麼能耐?




【文/何佩珊】

周日夜晚,台北華山文創園區Legacy Taipei外出現長長人龍,走進會場,燈光在漆黑的舞台上照射出「Rayark」幾個大字,等待開場的群眾都專注在手上的手機遊戲。直到鼓聲一下,音樂響起,全場才high了起來,這是一場屬於雷亞遊戲玩家的演唱會。

你能想像手機虛擬遊戲App也能辦演唱會嗎?而且雷亞一連辦了兩年,今年更計畫移師東京,明年還打算全球巡迴。就連剛落幕的Google(谷歌)I/O年度開發者大會,都欽點雷亞赴美參加,成了全球十三個被谷歌邀請的開發團隊之一,也是唯一的台灣遊戲廠。

專訪雷亞執行長游名揚這天,他剛從舊金山返台,臉上仍透露些許調整時差的疲憊,但談到獲邀參與Google I/O,語氣難掩興奮:「這是全球Android開發者的最高舞台!」

想知道雷亞如何站上Android的最高殿堂,就不能不認識雷亞的創業成名作——音樂節奏遊戲〈Cytus〉。

演唱會吸粉絲 品牌更穩固

二○○八年,游名揚仍在台大網媒所就讀時,已萌發創業念頭,就找來幾位好友一起創辦以開發大型遊戲機台為主的工作室Hypaa。但在缺乏實戰經驗下,「第一款作品還滿慘的。」他回憶,到第二款作品雖有顯著進步,卻因團隊理念不合,加上智慧型手機興起,只能忍痛拆夥。然而,游名揚沒有放棄,和先前工作室的六個好友在一一年成立雷亞,只是這次他們將戰場轉到行動裝置。

從二、三十吋的大型遊戲機台,到四、五吋的手機,聽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但游名揚解釋,早在大型機台時期,他們開發的已是搭配觸控螢幕的遊戲,加上過去三年在音樂界、插畫界建立起來的人脈,都是日後雷亞成長的養分。

不過,雷亞遊戲總監李勇霆坦言,一開始他們對手機遊戲市場其實一點概念都沒有,還天真地想在成軍三個月內,就推出第一款遊戲。「那時剛好聽了一場演講,台上的前輩敘述開發五、六個月的遊戲上線後,卻有如石沉大海般的恐怖經驗。」嚇得他們重新檢視作品,也下定決心,「只有九十分還不夠,至少要做到九十九分。」

【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916期;訂今周刊電子雜誌;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

管理一點靈

【經濟日報╱彼得‧杜拉克(管理學大師)】
2014.07.09 04:03 am

決定經濟向前發展的並不是財富,他們只決定媒體、報紙、電視的頭條,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的,還是那些名不見經傳、創新的中小企業。

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也不是少數幾個明星式的CEO,而是更多默默工作著的人,這些人也同樣是名不見經傳,甚至文化程度教育背景都不高,這些人中,有經理人、企業家,還有創業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