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筆記/怎麼報導新聞? 從阿妹說起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11 03:07 聯合報 謝邦振
台東三軍各單位總動員,協助市民重建家園。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尤聰光/攝影
尼伯特重創台東,阿妹遠在蒙古,立刻捐出兩百萬元,媒體在第一時間推播這一則新聞,是不是比炒秦偉的鳥事得點擊率有意義?
颱風當天,某些媒體還在猛播秦偉的新聞,台北深夜則發生台鐵列車爆炸案,台東人在網路上吐心酸:「大家都不在意台東的災情,只有靠自己了。」
阿妹率先行動,不但心繫家鄉且捐款參與救援,媒體推播這個新聞,必須心理先有參與(台東災情)感,再配合林全巡視災區立撥三億元救災,有信心這種報導會產生共鳴—台灣人不是只有度假才想到台東,行政院長也還沒有被罵傻到不敢做事,國軍仍然與民同苦,為災民清理家園。
六伏天伊始,好些報導讓人關注,但也令人氣悶。雄三飛彈誤射,國防部被罵慘,軍官士到受害者靈堂跪祭,媒體痛批將帥無能,有失軍儀體統,但對於事發原因是否與國軍人力、訓練不足有關,則缺少參與的同情,這一部分如能多一點發掘與討論,就不至於弄得好像全民與國軍為敵了。
政大女學生抗議工讀待遇不公,在教育部官員頭上捏爆雞蛋,一位政大出身的淡大教授怒不可遏,在臉書上指責研究生侮辱官員人格,「以身為政大人為恥」。當這則臉書經轉貼,媒體報導發酵後,「以身為政大人為恥」,產生標題效應,而忽略了抗議事件的本質。
這位教授自外於政大人的氣焰,讓媒體見獵心喜,專注於「以身為政大人為恥」,卻少追究大學校園工讀制度是否合理的後續報導。
媒體以一版或大篇幅處理捏蛋淋頭的新聞,搭配教授「以身為政大人為恥」的標題相對比,當然吸引閱讀,但這是何其偏見的處理手法,當事的女學生堪受嗎?
怎麼不想想,北捷鄭捷事件發生後,東海大學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自省,「雖然鄭捷轉學就讀才一年,但我們不推責,兼顧個體、制度、情感、理性,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愛著他們,卻也不夠愛他們」,把「東海之恥」轉化成「東海家人」的不棄。遠一點的清華洪曉慧事件,校長劉炯朗在案發後不但親赴看守所看她,自己退休那天還專程探監,仍愛護著自己犯錯的學生,「妳是清大的學生!無論如何,妳都是清大的學生。」這是校長的襟懷。
捏蛋事件,可以就事批評,但媒體也應多面觀照,千里之井不反唾,教授的言論是否過激,是否更傷害學生的人格?如果教授與媒體對學生的抗議行動都有涉入感,用詞就不會如此不屑、如此傷人,也不會不自覺的標題審判。
至於歐陽妮妮的新聞,從槍手代考、父母道歉到四門功課不及格,鬧騰了一個月,還在配合電影上檔負面行銷,沒完沒了。媒體之不上進,隨其擺弄,莫此為甚。讀者、觀眾大概都煩死了。可以饒了我們吧?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11 03:07 聯合報 謝邦振
台東三軍各單位總動員,協助市民重建家園。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尤聰光/攝影
尼伯特重創台東,阿妹遠在蒙古,立刻捐出兩百萬元,媒體在第一時間推播這一則新聞,是不是比炒秦偉的鳥事得點擊率有意義?
颱風當天,某些媒體還在猛播秦偉的新聞,台北深夜則發生台鐵列車爆炸案,台東人在網路上吐心酸:「大家都不在意台東的災情,只有靠自己了。」
阿妹率先行動,不但心繫家鄉且捐款參與救援,媒體推播這個新聞,必須心理先有參與(台東災情)感,再配合林全巡視災區立撥三億元救災,有信心這種報導會產生共鳴—台灣人不是只有度假才想到台東,行政院長也還沒有被罵傻到不敢做事,國軍仍然與民同苦,為災民清理家園。
六伏天伊始,好些報導讓人關注,但也令人氣悶。雄三飛彈誤射,國防部被罵慘,軍官士到受害者靈堂跪祭,媒體痛批將帥無能,有失軍儀體統,但對於事發原因是否與國軍人力、訓練不足有關,則缺少參與的同情,這一部分如能多一點發掘與討論,就不至於弄得好像全民與國軍為敵了。
政大女學生抗議工讀待遇不公,在教育部官員頭上捏爆雞蛋,一位政大出身的淡大教授怒不可遏,在臉書上指責研究生侮辱官員人格,「以身為政大人為恥」。當這則臉書經轉貼,媒體報導發酵後,「以身為政大人為恥」,產生標題效應,而忽略了抗議事件的本質。
這位教授自外於政大人的氣焰,讓媒體見獵心喜,專注於「以身為政大人為恥」,卻少追究大學校園工讀制度是否合理的後續報導。
媒體以一版或大篇幅處理捏蛋淋頭的新聞,搭配教授「以身為政大人為恥」的標題相對比,當然吸引閱讀,但這是何其偏見的處理手法,當事的女學生堪受嗎?
怎麼不想想,北捷鄭捷事件發生後,東海大學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自省,「雖然鄭捷轉學就讀才一年,但我們不推責,兼顧個體、制度、情感、理性,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愛著他們,卻也不夠愛他們」,把「東海之恥」轉化成「東海家人」的不棄。遠一點的清華洪曉慧事件,校長劉炯朗在案發後不但親赴看守所看她,自己退休那天還專程探監,仍愛護著自己犯錯的學生,「妳是清大的學生!無論如何,妳都是清大的學生。」這是校長的襟懷。
捏蛋事件,可以就事批評,但媒體也應多面觀照,千里之井不反唾,教授的言論是否過激,是否更傷害學生的人格?如果教授與媒體對學生的抗議行動都有涉入感,用詞就不會如此不屑、如此傷人,也不會不自覺的標題審判。
至於歐陽妮妮的新聞,從槍手代考、父母道歉到四門功課不及格,鬧騰了一個月,還在配合電影上檔負面行銷,沒完沒了。媒體之不上進,隨其擺弄,莫此為甚。讀者、觀眾大概都煩死了。可以饒了我們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