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簽勞資團協 獎10萬
2015-07-11 13:41:23 聯合晚報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近年企業工會家數資料來源:勞動部 製表:陳素玲
分享國內企業與工會簽訂團體協約只有300家,勞動部砸重金祭重賞,明年動用就業保險基金2億元,只要工會與雇主簽訂團體協約,就給10萬元獎金;團協內容若納入調降工時,獎金加碼為30萬元;若有「加薪條款」,獎金50萬元。如果工會爭取勞工董事,勞動部也可聘「家教」,協助工會幹部加強解讀財務報表、了解產業趨勢等財經知職。
勞動部長陳雄文今年3月初,大手筆撥就業保險基金20億,廣徵施政亮點;就保基金以往不能補助工會,但也為此修法,增訂適用範圍,將促進工會發展納入基金使用範圍,明年起,將先動用2億元,強化工會運作,拚增加工會家數,也拚簽訂團體協約。

台灣企業成立工會成立企業工會只有896家,不到千家;簽訂團體協約更只有301家,比率0.05%。

勞動部表示,團體協約簽訂內容可涵蓋工資、工時、獎金、調動、資遣、退休、職災補償、撫卹,對勞工權益影響甚大,雇主卻認為團協影響管理彈性,因此態度排斥。為了加強勞雇對話,勞動部將從獎勵金、補助工會聘僱專業人員方式,雙管齊下促成企業工會及簽訂團協,明年預算已編列相關費用支應。

根據補助要點,工會只要與雇主簽訂團體協約,工會就可獲得10萬元獎勵金;若團協內容爭取到優於勞基法,如工時由40小時調降到36小時,或是加班費優於勞基法等,獎金加碼到30萬元;若能進一步爭取企業將利潤分享計畫(即加薪、獎金)納入團協,獎勵金50萬元。
image

破天荒 工運領袖來授招
2015-07-11 13:41:24 聯合晚報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台灣企業成立工會不到2%,致勞工無力與資方談判,勞動部找上工運活躍分子「借力使力」,傳授與資方談判經驗,特別鎖定過勞產業及發生重大勞資爭議企業,協助員工籌組工會,所需的場地、交通、教育訓練等費用,全由勞動部埋單。

台灣53萬企業中,成立工會只有896家,籌組工會比率1.6%;850萬人受僱勞工中,參加工會勞工只有62萬人,工會涵蓋勞工人數比率只有7.3%。多年來企業工會家數幾乎呈現停滯,至今難以突破千家。

勞動部表示,台灣勞工對於加入工會意識不足,常等到發生勞資爭議才發現工會重要性。明年取得就業保險基金經費挹注,勞動部將從各個層面協助工會籌組,希望企業工會快速茁壯。

跳脫以往做法,勞動部找來街頭工運人士傳承籌組工會經驗;官員表示,工運領袖雖常向政府抗議,但也常協助處理勞資爭議,近年來不少人士致力於輔導勞資爭議企業成立工會,勞動部認為可以借助其經驗,擴大協助企業勞工成立工會。

勞動部表示,明年協助籌組工會對象,鎖定三大類,分別過勞產業(如保全、科技業)、新興服務業(如賣場)及發生重大勞資爭議企業。輔導協助過程若需要南北奔波、租用辦公室、聘請專業人士提供教育訓練等費用,勞動部將全額補助。

閱讀秘書/紅色供應鏈與紅色軍團
2015-07-11 04:13:19 經濟日報 吳父鄉
大陸採行進口替代,把原本從國外進口的中間財轉為國內生產,在大陸境內建立完整供應鏈。因大陸上自黨國,下自黎民百姓的色彩偏好為紅色,故稱為「紅色供應鏈」。

隨著紅色供應鏈日漸完善,產品品質更加精良,大陸製產品不僅滿足國內需求,更銷售到世界各國。外銷產品也從過去的零組件,逐漸轉為關鍵零組件;製成品從低階躍升至高階,形成軍容壯盛的「紅色軍團」。


紅軍崛起 陸貨大舉來台
2015-07-11 04:13:18 經濟日報 記者吳父鄉/台北報導
台灣出口不好,眾人將矛頭指向「紅色供應鏈」崛起;事實上,除了出口光環褪色,進口結構也在轉變。去年台灣出口大陸只成長0.43%,但自大陸進口成長卻高達12.8%,包括鋼鐵、機械用具、電子產品都可發現「紅色軍團」早已大舉登台。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經濟部分析,去年台灣自大陸進口金額前百大貨品中,有近五成的產品增速高於一成,而ECFA早收貨品就有十項。如今襲台的「紅色軍團」,不同於傳統的織襪、鞋帽、箱包等「兵卒」;打頭陣的是鋼鐵上游原料、中游鋼材,半導體業上游原料矽晶圓;尾隨在後的,全是「科技含金量」相當高的「天王」商品,如晶片、智慧型手機、半導體晶圓設備、面板、記憶體等。

以增速排名看,去年進口增速排名第一的是機械類的「龍門型或托架型伸臂起重機」,進口額6,500萬美元,年增近5,000倍。增速排名第二、第三的都是鋼胚產品,含碳量0.25%以上者成長接近47倍,含碳量0.25%以下者成長近34倍。

進口金額冠軍則是其他積體電路(晶片),去年自大陸進口近50億美元,年增18.5%。因應行動通訊時代需求,進口智慧型手機達22.8億美元,名列第二,成長逾四成。

經濟部分析,廠商基於成本考量,原本採行國內鋼鐵原料的製品,現已轉向大陸進口原材料再加工出口;機械用具係因兩岸產業鏈關係密切,增加相關進口需求;而大陸產製的電子消費品的品質提升,價格具競爭力。

其他產品方面,已列入ECFA早收清單內的馬達、聚碳酸樹脂、碳等,皆或因市場需求增加,或低價成本考量等,進口大增。

外界質疑,難道是ECFA早收清單開放,以致門戶大開?增加自大陸進口。但數據顯示,將去年和早收生效的2011年比,台灣自大陸進口整體金額成長率逾一成,但ECFA早收貨品的成長率不及6%。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image image

陸貨攻台/小廠挨打 經部備980億救援
2015-07-11 04:13:20 經濟日報 記者吳父鄉/台北報導
「紅色軍團」來勢洶洶,小廠萬一被打趴了該怎麼辦?經濟部貿調會表示,若是因應降稅等自由化貿易所帶來的損害,可以申請國內措施;若是因應不公平貿易等,可循貿易救濟制度提告。

因應兩岸ECFA早收清單,以及台紐、台星等自由貿易協定,經濟部已有「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匡列982億元產業備援基金,針對不同對象採行振興輔導、體質調整、損害救濟等三階段調整支援策略。

但官員坦言,因兩岸ECFA對大陸開放的早收清單僅267項產品,多屬台灣較具競爭性的商品,而紐西蘭進口產品又以農產品為主;故相關案件仍停留在「振興輔導」的第一階段,迄今未有業者獲得最終的「損害救濟」。

但若是像鋼胚上游產品、龍門型或托架型伸臂起重機等,因其並非在ECFA早收清單之列,台灣並未對大陸提供優惠關稅,業者則要循進口救濟制度向貿調會提告。

陸貨攻台/台商西移 快找新產業補洞
2015-07-11 04:13:20 經濟日報 記者吳父鄉/台北報導
台灣出口大陸增速被自大陸進口趕上,外界抨擊此為台灣產業「空洞化」的結果。但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製造業「向西移動」是全球大勢所趨,台灣並非特例,也不能逆勢而行。與其不切實際地期望鮭魚返鄉,重點應擺放在找出下個新產業。

過去20年,受益於外資及台資登陸投資,中國大陸躍升為世界工廠,已是全球主要國家的第一大進口國。

孫明德說,所謂「空洞化」都是政治人物拿來恐嚇民眾的,若怪罪台商西進大陸投資造成產業空洞,那麼美國最要擔心,因其多數產品都從亞洲進口,美國只剩設計、研發、行銷。再來是日本,因其對東南亞投資已愈來愈高。

台灣要認清現實,製造業為了追逐低成本,必須「逐水草而居」,過去美國製造業移轉到日本,日本移轉到台灣,台灣移轉到大陸,而如此,大陸沿海也因工資上升,環保意識高漲,又得「西移」內陸或南移到東南亞。

ITA 2談判 我爭取面板零關稅
2015-07-11 04:13:21 經濟日報 記者吳父鄉/台北報導
新一輪擴大資訊科技協定(ITA 2)談判即將在7月13日、14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台灣將採「把握現有、伺機再下一城」的談判策略,在目前約200項商品清單的基礎上,繼續爭取面板、生產面板所需的工具機納入零關稅清單。

正在日內瓦領軍親自參與服務貿易協定(TiSA)談判的經濟部貿易局長兼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表示,ITA 2談判雖另有談判代表參與談判,但她10日結束TiSA談判後不會返國,將留在日內瓦「坐鎮」ITA 2談判,替我國爭取最大利益。

ITA 2談判停滯兩年後,在去年北京APEC(亞太經合會)會議上,因中美兩國順利達成共識,本有望在去年底談判後簽署。雖然台灣極力爭取的零關稅項目不在200項清單之列,但經濟部評估,清單已有液晶裝置(非面板)、電視攝影機、電視接受器、其他聚酯、偏光板等百餘項可能受惠,預估出口每年可以省下的關稅金額約8.16億美元,帶動2.4萬人口就業,極力支持。

未料去年底談判最終殺出程咬金,南韓主張面板一定要納入零關稅清單,但中國大陸堅持不退讓,最終談判宣告破局。

楊珍妮去年底曾分析,縱使面板等未納入清單,但涉及台灣產品出口金額約880億美元,有利廣大中小企業出口,只要能簽署對台灣都好,能爭取多一個項目降稅都是「加分」。

外界盛傳,時隔半年,ITA 2談判能再次召開,係大陸與南韓日前已就面板降稅相互妥協。但楊珍妮以談判保密為由,未透露進度。image

ITA 2談判/韓繞道開火 與大陸過招
2015-07-11 04:13:22 經濟日報 記者吳父鄉/台北報導
為求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儘早簽署,南韓在談判桌上,刻意不觸碰高度爭議的面板,但卻出奇不意的繞道ITA 2談判桌上開火,力爭面板降稅。今次ITA 2談判能否劃上句點,端看中韓兩國高手再次過招。

去年底ITA 2談判破局,外界匪夷所思,經部對外只說明,因部分談判成員國另有堅持,故無法完成談判。

今年中韓FTA正式簽署後,謎底也逐漸揭曉,原來在中韓FTA上,南韓退讓大陸,面板前八年關稅維持不變,協定生效八年後,關稅由目前5%調降到2.5%,南韓就面板關稅未取得太大便宜。但南韓打的如意算盤是,若能在ITA 2談判桌上爭取面板納關稅減讓,就能扳回一城。

同樣的機會也降臨在台灣,台灣雖因國際政治現實,以致雙邊FTA簽署卡關,兩岸貨貿又因故延宕。若能藉ITA 2談判取得面板零關稅,形同獲得一把「萬能鑰匙」,替面板外銷的關稅障礙解套。

中經院WTO與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就表示,台灣可藉此契機,來個「聯韓制陸」爭取面板零關稅。

經濟部布局緬甸 洽簽投保協議
2015-07-11 04:13:23 聯合報 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
為協助台商布局緬甸,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長連玉蘋率團於7月6日至10日赴緬甸仰光考察,與緬甸國家計畫及經濟發展部所屬投資主管機關緬甸投資及公司管理局(DICA),達成雙方加強投資合作共識。

連玉蘋說,未來將朝簽署投資保障協定與投資促進及合作備忘錄方式,建構台商安全防護網,由台緬雙方政府共同協助台商布局緬甸。這次參訪團也邀集20家台商代表。

緬甸文人政府自2011年3月就職後,逐步採取政治改革及經濟開放政策,歐美日等國大幅改善與緬甸關係,陸續解除經濟制裁,使得緬甸近年來經濟發展快速,成為東協新起之星。

投資處指出,緬甸具豐富天然資源、充沛勞工及廣大土地,對外開放後經濟蓬勃發展,各種商機浮現,加以緬甸為東協成員國之一,除擁有5200萬人內需市場及東協6億人口區域市場外,享有東協與洽簽FTA或ECA等區域經濟整合的租稅優惠。

投資處表示,緬甸投資及公司管理局局長Aung Naing Oo於我方考察時表示,今年6月初次訪問台灣,對台灣經貿發展印象深刻。目前已開放台商可直接投資緬甸,由於台商以中小企業為主,擁有優異技術水準、靈活經管能量及彈性製造能力等,是緬甸政府主要招商對象之一。

連玉蘋指出,台灣對外投資以中小企業為主,而目前台商重點投資國家如中國大陸、東協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都已與台灣簽署投保協定,顯見投保協定有助於台商落實投資。雙方可先簽署投資促進及合作備忘錄,透過彼此資訊交換、組團互訪及舉辦投資說明會等促進投資合作等活動,協助台商布局緬甸。

投資處指出,目前緬甸適合台商布局的投資商機有製造業、農業及基礎建設等。但緬甸的政經改革仍需觀察,整體投資環境亦有改善空間,如基礎建設不足、土地租金高昂、市場消費力有限、金融體系未健全等,都是台商布局緬甸時必須注意的。

當地華台商表則示,緬甸政府人治氣息濃厚,須審慎應對,需多聽多看,切勿因特定人士個人承諾,貿然投資。

小吃攤、外燴 明年納勞基法
2015-07-11 04:13:23 經濟日報 記者鄭杰/台北報導

勞動部近日預告未分類其他餐飲業之工作者,也就是沒有店面的餐飲業者,將於明年起適用勞基法,包括夜市、菜市場的小吃攤、外燴辦桌等攤販的工作人員皆在列,工資、工時將需依照勞基法規定,並且依法提撥勞退金,預估有1萬多人受惠。

勞動部官員指出,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流動攤販從業人員約有49萬人,如服飾業、百貨類、檳榔攤等都已納入勞基法,其餘七、八成皆為自營作業者以及無酬家屬,剩餘尚未納入勞基法的人數約1萬人。

官員表示,勞動部每年都會檢討尚未納入勞基法的行業,是否在時空背景、技術資訊的改進之下,可以將過去認為沒有固定場所、流動性高的行業也納入,以完善台灣勞工的保障。

而現在攤販多與地方縣市政府登記,雖為攤販也多有固定地點擺攤,因此對政府來說,「行政技術已不是問題」,未來相關從業人員若遭受職災等意外也更有保障。image

台GDP成長率 外銀下修
2015-07-11 04:13:24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郭幸宜/新加坡10日電
我國出口動能趨緩,拖累經濟成長率(GDP)表現,引起主要外銀的矚目。包括澳盛、花旗、星展等銀行,均因此下調對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最新出具報告的星展銀行指稱,全球經濟成長率(GDP)減速,影響台灣、南韓、新加坡與香港等出口表現,根據星展銀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將從年初預期的3.4%調降至2.7%,全年GDP「保3」恐無望。

包括澳盛、花旗等外資銀行,也同步看壞台灣今年GDP表現。澳盛銀自4月公布出口年減11.7%以來,便一路下修我國今年GDP的預估值,已從年初的4.2%降至2.81%。

花旗銀行近期將我今年GDP預測值從3.8%下調至3.4%。花旗最新報告指出,截至今年第2季為止,因支撐海外與國內需求經濟成長動能疲軟,使台灣經濟趨於保守,因而調降經濟成長預測,從3.8%下修至3.4%。

星展銀行研究部經濟分析師馬鐵英表示,受到全球經濟減速、電子業淡季效應衝擊,台灣今年以來,出口表現疲弱不振,南韓、新加坡與香港也是如此,其中南韓國還受到日本減少外部進口、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等因素影響,使得今年GDP預測值從3.0%降為2.6%,新加坡則從3.2%下修至2.4%,香港雖維持2.5%不變,但「保3」同樣吃力。

image

財經觀點/提高設民營電廠誘因
2015-07-11 04:13:25 聯合報 記者邱莞仁整理
今年3月以來,台灣供電吃緊的問題,隨著氣溫飆升受到矚目。事實上,從供電的關鍵指標「備轉容量率」來看,安全範圍應維持在至少10%,但今年以來,已超過20次低於6%,亮起供電吃緊的紅燈,有時甚至不到3%,顯示台灣供電嚴峻的情況已不容忽視。

備轉容量率低於3%是怎樣的概念?若以裝置容量35萬瓩約等於1%的備轉容量率推估,機組可用裝置容量已低於100萬瓩。這意味著,若有一部大型機組跳機或破管,台灣將重回民國80年代初期、一年停電超過10次的窘境,因限電增加的額外成本,勢必影響台灣產業與民生經濟。

供電吃緊,難道是台灣的發電機組不夠嗎?實際上,台電共有60多部機組,其中三座運轉中的核能電廠,除裝置容量較小的核一廠,核二與核三廠一部機組裝置容量都接近100萬瓩,預計封存三年的核四廠,每部機組則有135萬瓩的裝置容量,更不用說還有多座燃煤火力電廠機組接近80萬瓩。

然而,在核四封存下,核一、二、三廠也將自2018年起逐步除役,未來是否延役目前仍無定論;至於燃煤火力發電,不僅面臨地方禁燒生煤條例的限制,要想興建新的電廠,也碰到許多環保團體抗爭,導致許多老舊電廠只能原址重建。

可以說,5到10年內,我們看不到任何政黨或團體,提出相對長期、價格低廉,且穩定可靠的替代能源方案,沒有新增供給,只有逐年不斷增加的用電量,台灣很快就會出現「電力需求與供給的死亡交叉」。

要解決供電吃緊,不僅要推廣節電計畫「節流」,也得多管道「開源」。

目前國內開放民營興建電廠的背景,就是起於民國80年代台電電源開發計畫受阻,導致多次限電所致。

因此,在台灣社會還未找出長期可靠、價格低廉的替代能源前,除台電本身繼續努力興建電廠,也可透過提高民營電廠設立的經濟誘因,擺脫當前供電吃緊的困局。

(本文由台灣綜合研究院長吳再益口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