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Fed貨幣政策正常化 漸進式發酵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7-29 04:07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7月維持基準利率區間在1%到1.25%之間不變。 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7月維持基準利率區間在1%到1.25%之間不變。 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26日會議決定利率維持不變,完全符合預期;對於何時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並未做出「宣布」,與部分人士的預期相左。因此金融市場的初步解讀是Fed的態度稍稍偏向「鴿派」,但之後又開始擔心「縮表」的緊縮效應。仔細推敲會後聲明的內容,不難發現Fed「緩升息、急縮表」的政策立場已益發明確;實施的步調是「漸進式」,對市場的實質影響也將是「漸進式」。
比較6、7兩月會議的聲明,內容差異非常之小。至於「縮表」部分,最大的差異是將啟動時間從「今年內」,改為「相對較早(relatively soon)」。葉倫7月中旬出席國會作證時已經做出此一改變,表示Fed的立場更加確定。這其實是會後聲明中最重要的看點;今年內,表示最晚可到12月再「宣布」,並於明年元月「啟動」;但「相對較早」,自然是比12月早。因此市場普遍解讀為Fed將於9月會議「宣布」縮表,10月「啟動」,實現的可能性相當高。

Fed落實貨幣政策「正常化」之路的最大障礙,在於就業與通膨兩項數據並不配套。Fed目前最堅持的論據,在於就業擴張「堅實」;而當就業吃緊達到某一臨界點時,工資勢必上升,並帶動通膨升高。外界的主要質疑在於Fed並不確定此一時點究竟將於何時出現,因此先行升息可能打擊經濟成長;Fed則主張等到此一時點來臨時再行動,則為時已晚。

「貨幣政策不是太晚,就是太急」,而「太急緣於太晚」,Fed這回不願再重蹈覆轍。因此去年底當失業率降到4.6%的「自然失業率」估計值左右,且國際金融市場相對穩定時,Fed便恢復升息。

但反過來看,如果通膨持續偏弱,且達到某一點時,也會使企業與家庭減少投資及消費,同樣會對就業造成不利影響,而形成日本式的「通貨緊縮」。問題仍是此一臨界點究竟在那裡?Fed對此卻很少提出看法,或許是因為不願相信日本經驗會在美國重演。既然Fed的基本態度是重就業、輕通膨,因此只要就業持續強勁擴張,而通膨率不致太過離譜,例如核心通膨率降到1%以下,Fed的「正常化」之路還會走下去。

至於升息與縮表兩套工具將如何交互運用?由於升息容易對市場造成立即的衝擊,且與通膨的聯想較為直接,因此持續升息容易引發各界的反彈,何況Fed先後已升息4碼,多少累積了一些籌碼,因此速度可以減緩,甚至暫停。但如果失業率跌破4%,而且繼續看降,則即使通膨率低於目標,Fed仍不得不維持目前的升息路徑。

縮表則是文火慢燉,被形容是「坐等油漆乾」的工作。第一年計劃僅縮小0.174兆美元,還不到資產負債表總規模4.5兆美元的零頭,市場相對無感。然而一旦啟動,釜底抽薪的作用將逐漸顯現。縮表其實是在為升息創造條件;只要Fed資金不斷抽離,市場利率終將自行上升,屆時Fed只要被動升息即可。

其實金融市場投資人本身也相當矛盾。去年底迄今利率連升3碼,但10年期公債券殖利率又回到2.3%以下的低檔,美股三大指數更輪番創新高,顯然投資人並未感受資金壓力,而金融情勢指標仍十分寬鬆。這也證明Fed只是藉由「正常化」,把原本過度寬鬆的政策變為「溫和寬鬆」,而非透過「緊縮」而使金融情勢「吃緊」。但另一方面,投資人卻經常對任何真實或想像的新訊息,做出過度的反應與錯誤的判斷,結果吃虧的還是自己。

Fed「正常化」路線若能依據目前的計畫繼續推動,對市場真正造成影響的時點估計在一年以後,屆時縮表的效應將漸趨明朗,而其他國家央行的「正常化」措施也將陸續展開。這段期間投資人究竟該乘勝追擊,還是逐步見好就收,則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