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垃圾大戰:地方主義及民粹治理併發症
2015-06-09 02:14: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九合一大勝後,民進黨執政縣市發起多項「聯合治理」策略,包括雲林等六縣市聯合推動禁燒生煤,九縣市共同舉辦反空汙大遊行,中彰投並邀請藍營的南投加入三縣市的「區域治理」。跨縣市攜手合作原有助於區域的共同發展及紛爭之解決,然而,綠營的聯合治理策略似乎只著眼於與中央對抗;也因此,當地方垃圾大戰一發生,縣市之間矛盾畢現,「區域治理」的口號也就隨之破功了。

中部地區最近爆發垃圾危機,中彰投三縣市有四萬噸垃圾因為居民抗爭、外縣市漲價及拒收等因素無處可去,只能臨時覓地堆貯,臭不可聞,也造成地方環境衛生威脅。經過環保署介入協調,目前的垃圾量,估計最快要到九月以後才能處理完畢,亦即,各地居民必須與這些堆積如山的垃圾一起度過炎夏。

台灣廿年前也發生過嚴重的垃圾危機,垃圾堆置街頭無處可去,或者由民間業者偷偷運到其他縣市山間谷地胡亂棄倒,以鄰為壑,造成垃圾大戰。經過那段痛苦教訓,中央開始要求各縣市自行興建焚化爐,並規劃資源回收,進行垃圾減量,不少縣市更進而執行垃圾不落地、隨袋徵收等政策,至今收到了顯著的成效。然而,廿年後,何以垃圾戰爭又捲土重來呢?

這波垃圾危機,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三點:第一,若干地方政府因為民粹、投機、無能等因素,無法處理當地的民眾抗爭,致使縣內焚化爐或垃圾掩埋場無法順利運作或啟用,必須仰賴其他縣市協助處理。第二,代為處理其他縣市垃圾的高雄市焚化廠,今年以「反映成本」為由調漲處理費用三倍,讓委託處理的縣市大呼吃不消,因而轉送其他地方處理,卻又遇上大塞車。第三,台中市因舉辦燈會等因素垃圾量大增,自顧不暇,因而開始拒收外地垃圾;此舉馬上危及彰化、南投等地的垃圾去化。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地方的垃圾處理具有三種性質:其一,它基本上是一項地方治理決策,視當地的產業經濟及居民生活形態所產生的事業垃圾及家庭垃圾,由地方首長作出選擇,當然同時也有地方民怨的問題要解決;其二,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可以是一種商業行為,有些設備能量強大的縣市可以代處理其他縣市之垃圾,但這不可能是「虧本生意」,就像高雄市焚化爐要漲價;其三,各地焚化爐的處理能力,會隨各種變數的影響而變化,季節性的因素如燈會或歲修,意外事件如禽流感的死鴨鵝大增,乃至工安因素如氣爆或維修不當導致焚化爐故障;故而,地方政府必須隨時備妥應變方案,不能把全部責任押在別人身上。

以雲林為例,縣府十幾年前曾在林內鄉建造了一座焚化爐,但因為當地鄉民反對,前縣長蘇治芬即拒絕啟用;如此一來,雲林不僅失去自主空間,只能委託其他縣市代為處理垃圾,縣府還因這項違約被判賠近卅億元。請問,這樣民粹的決策,果真明智嗎?更有甚者,雲林委託高雄焚化垃圾,迄今已積欠了四千萬元處理費,高雄也叫苦連天;這樣的客戶,會受到歡迎嗎?再看彰化,由於芳苑鄉民拒絕其他鄉鎮的垃圾進入當地,彰化無力協調,只好將垃圾送到其他縣市處理。試想,在地方主義及民粹主義掛帥下,縣內無法解決的事皆外溢到其他地方,甚至一味賴給中央政府,這是有效能的治理嗎?

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有所司,前者重在全國性的通盤決策,後者重在地方特殊需要的滿足與執行;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兼顧國家和地方的發展。否則,如果縣市首長只顧討好地方民意,卻把自己無能解決的地方問題丟給中央或其他縣市,最後要誰收拾?綠營縣市夸夸其談「聯合治理」,一副可以超越中央政府並取而代之的姿態;但是,抽象的口號喊起來容易,一落到現實而具體的問題如垃圾處理上,立刻露出了馬腳。試想,為一點錢便斤斤計較,自己的地方問題不自己解決,如何奢談區域治理?再說,地方動不動就嗆中央,出了事又大聲呼救,這又是什麼治理哲學?

事隔廿年,台灣還在上演垃圾大戰,令人驚訝。值得思考的是,雙北的垃圾減量有今天的成就,是全體市民一步一步在生活中實現的;至於像雲林、彰化這些老是在抗爭與不平的地方,或者該想一想:究竟是錯過了什麼環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