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智慧製造新戰局的機會與挑戰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5 03:0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自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概念後,不斷提出多項政策,包括五年規劃、實施指南、試點、標準、研發等。
未來五年的指導政策亦在2016年底正式公布,分別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十三五規劃」與「智慧製造發展十三五規劃」,希望透過這些計畫的實施,落實2025邁進製造強國,2035年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強國,以及2045年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製造強國的目標。
由於工業的資訊化是推動智慧製造的基礎,因此中國大陸政府初期頗為著力於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主要是希望透過資訊化來帶動傳統製造業的轉變。推動至今,資訊化程度在量的方面已有進展,但在質的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未來將著重在強化資訊化的內涵與效益。
舉例而言,面對生產模式的改變,中國大陸積極推動「網路協同製造」、「個性化、客製化」及「服務型製造」等模式,希望促成製造業轉型,也期望透過智慧工廠、雲端運算平台,以及網實整合系統等方向,推動生產模式的改變。在基礎設施方面,則以工業雲與智慧服務平台做為智慧製造關鍵的應用基礎建設,其中包括自動控制與感知技術、工業雲與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建設與工業資訊安全等。
而在智慧製造設備與服務方面,硬體領域著重在智慧產業共通關鍵技術、虛擬實境、人工智慧,以及產品與應用的創新,還包括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列印、智慧檢測與裝配、智慧物流與倉儲系統等關鍵設備。服務部分則以培育本土系統整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建構智慧汽車、智慧家電、數控機床、智慧型機器人等領域的標準規範、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體系為主。
為了衡量智慧製造的進展,大陸更設立了2020需達成的指標,包括建構200項標準、技術設備自給率達50%、軟體市場自給率30%、數位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70%、工序數控化50%、數位化車間/智慧工廠普及率超過20%等。
綜觀中國大陸智慧製造十三五規劃,希望透過全面的努力來提升其製造業的實力。
短期來說,因政策的帶動,將產生相關的軟硬體需求,台灣廠商在智慧製造與機械設備領域的實力仍領先大陸,將有機會參與其中,獲得相當的商機;但長期而言,大陸製造業競爭力將更為提升,台灣若不能持續進步,不僅智慧製造產業將面臨挑戰,台灣傳統製造業也將受到威脅。
台灣目前的產業政策中,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是協助產業智慧化的主要措施,該方案的目標是希望讓我國成為全球智慧機械及高階設備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製造中心,其內涵在於透過「智慧機械」產業化:建立智機產業的生態體系,以及產業「智慧機械」化:推動產業導入智機化。亦即期望藉由整合智慧技術,使機械設備具智慧化功能,使我國機械設備業者具備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能力。同時促使我國傳統產業加速導入智機化,藉由建構智慧生產線,透過雲端及網路與消費者快速連結,形成聯網製造服務體系。
基本上,面對先進國家的競爭,以及後進廠商的追趕,政府所提方案的策略與作法,大致上與產業界的期待相距不遠,但是在達成的目標上,應思考設定對產業發展更具關鍵性且更有企圖心的指標,才能趕得上與時俱進的技術進展;並且需要做滾動式的檢驗,以確認相關進度是否順利完成;而在投入的領域及資源上,也需要更進一步聚焦,且部署的資源與人力也應大幅度的提高,才能有效將智慧機械產業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進而能夠協助國內眾多的傳統產業導入智慧機械化,以迎戰未來更嚴峻的智慧製造戰爭。
智慧機械﹒製造業﹒十三五
公告版位
- Jan 05 Thu 2017 15:50
經濟/智慧製造新戰局的機會與挑戰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