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九問總統候選人 政見對症下藥了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1:24 聯合報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新北市)


總統大選已進入倒數階段,最近三位總統候選人不僅接受七大工商團體的面試,也進行二場電視辯論會,就各項議題各自端出牛肉,彼此脣槍舌劍、個個雄辯滔滔;遺憾的是,政見零星片段,欠缺系統性及完整性的論述,且大多是治標不治本,不然就是倒果為因;恐難以就問題的癥結對症下藥。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右起)、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與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出席「第二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情形。圖/主辦單位提供
分享
以國內長期投資不振的根源為例:

一、政府公共投資受舉債上限及社福支出排擠下逐年衰退,公營投資十幾年來無顯著性成長,民間投資亦由一九九○年代平均成長率十一點三%至二○一四年的三點五%,台灣整體投資率(國內投資占國民所得毛額之比率)低於香港、新加坡及韓國等亞洲鄰國,該如何解?

二、台灣名列全球第十八位缺水國家,在水資源不足下,復又超抽地下水、河川遭汙染、水庫淤砂率高、水管漏水嚴重、水費太便宜,以及人為浪費、水資源管理失當。據評估,若科學園區廠商減少供水百分之卅,可能會危及整個高科技產業供給鏈,預期產能損失將逾百分之五十,是否提出有效的藥方?

三、核四爭議廿年,支持與反對雙方始終是各說各話,但誰能拍胸脯保證未來無缺電疑慮?

四、政府積極推動台商回台,但許多台商卻抱怨找不到土地,誰還願意回來?

五、環保抗爭不斷,如何解?環保爭議不斷,投資與設廠被迫停止的案件不勝枚舉。又興建一條跑道竟然長達十五年,而光是土地取得及環境評估便要耗掉十年時間,台灣競爭力也隨著時間延宕一點一滴流失。民間抗爭與環保法規太嚴而程序冗長,企業只好出走。地方政府無法取得合理的中央稅收分配比率,常以環境保護為由,限制石化與有汙染疑慮的產業投資,降低廠商投資意願。

六、產業政策無法聚焦。政府缺乏產業政策及方向,招商不但無明確目標,甚至將資源引導到已過度集中的產業,造成資源浪費而無效率。

七、立法院長期效率不彰,重要法規增修立法延宕,即嚴重影響企業運作、投資意願及經濟成長,但長期以來卻是無解。

八、政黨惡鬥無解方?卅年來,不同政黨的政治人物為了選票,不惜喊出分化、聳動的競舉口號,讓台灣陷在快意恩仇的政治熱鍋中、族群分裂、家庭失和,更嚴重的是,毀滅國家競爭力。

九、民粹為淵驅魚。民粹政治無限上綱,不僅反商,反BOT,更是逢中必反;只要與中國有關的投資或經貿談判,都可能被批賣台。在民粹治國下,台灣社會躁動不安,民主化有走向民粹化極端的疑慮。民粹挾公平正義之名出發,卻讓經濟議題失去理性。令人擔憂的是,在民粹一廂情願認知的膠柱鼓瑟下,不僅大財團不想在台灣投資,外資或陸資也望而卻步。

政策人人會提、戲法人人會變、但N年後成為空頭支票者卻屢見不鮮。請問總統候選人,您的政見是否對症下藥?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隨時上線都有新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