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經觀點/企業求勝的軟實力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4:32 聯合報 台灣IBM中介軟體系統部協理許仲言


近十年來,企業領導人對於「變動」的體悟特別深刻。無論是全球經濟的暴起暴落、創新商業模式的風起雲湧、或新興科技的改朝換代,在十年內都已輪替多次,成為所謂的「新常態」。即便是大型跨國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中也不得不調整節奏,加快創新速度,以確保競爭優勢。

在企業轉型與適應新商業環境的過程中,一項以往較不受關注的「軟實力」浮上檯面,成為習變應變、變中求勝的關鍵競爭力。這項「軟實力」,就是企業的軟體開發能力。據IBM統計,能夠有效運用軟體開發的企業,有七成績效優於一般企業。相反的,若軟體開發成為瓶頸,創新就會受阻,應變能力減弱,市場發生變化時難以快速調適,在新商業環境中將屈居劣勢!

傳統上,大企業的軟體開發追求穩健與完善,一個專案動輒數月至數年是家常便飯。現在的市場已經不容許這種餘裕,投入的資源與人力都可能成為浪費。

近年來廣受小型團隊歡迎的敏捷式開發,某種程度可滿足快速變化的市場。但大企業的規模與本質與敏捷開發有所衝突,許多企業嘗試過後都無法得到預期成果。有沒有可能兩者兼具?當然有可能!這就是業界所謂的(multi-speed IT)開發,能夠兼顧穩健安全的傳統開發,同時引進適合大企業的「大規模敏捷開發架構」(SAFe, Scaled Agile Framework),讓傳統與創新和諧並進。

許多全球大型企業都已經著手推動這樣的轉型,且成效卓著。例如飛機大廠空中巴士(Airbus)運用雲端與行動技術打造智慧機隊,大幅縮短飛機起降維護所需的時間,不僅提升飛航安全,飛機降落再起飛的時間也縮短到25分鐘,使航班更準時。

開發轉型不僅能夠更快掌握商機,也能大幅降低成本,例如歐洲超市品牌DELHAIXE與社群平台及天氣網站合作,進行即時庫存管理與預測,並針對預測結果改變店內主打商品,有較提升銷售與降低庫存。

從IBM服務全球企業的實戰經驗來看,我們認為推動軟體開發轉型、實現多速IT的成功條件有三個:人、流程與科技,三者缺一不可。如果要尋求專業廠商協助,同樣也建議用這三個條件來篩選,找到具備專業顧問團隊、完整解決方案與產業成功方法論的廠商。

名家觀點/新興市場話語權的反擊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4:32 經濟日報 丁予嘉


image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素有「央行中的央行」之稱的國際清算銀行(BIS)本月初發表一篇報告,分析信評機構是否習於給予新興市場類似「懲罰性」的較低評等,特別是三大信評機構-標準普爾、惠譽、穆迪主導世界各國主權評等的局面,又同為美國公司,中立性常被外界質疑,只是最後BIS仍以「統計上並不顯著」客氣做結。
事實上包括信評機構在評估違約風險時,採用過多歷史上的不平等待遇,到底有多少「程度」的危機是降評動作本身所致,實在難以估算。所以開始有許多新興國家自立門戶,想辦法自設信評機構,為自己的信用討個公道。

但這只是便宜行事的做法,金融市場的偏見始終存在,迫使新興市場國家必須起身反擊才行,所以上月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首度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子,相信許多反美的新興國家視此為一場小小的勝利。

而後,本月中美國國會終於批准IMF改革,由先進國家讓出比例,允許中國等新興國家對IMF的投票權至少可增加6%的比重(如右圖),讓新興市場在累積多年的經濟水平後,獲得較為名副其實的地位,當然這也凸顯美共和黨在抵抗五年之後,如今終於到了必須讓步的田地。

再舉一例。在本月巴黎氣候峰會中,各國通過史上第一個影響全球氣候變遷的協定,當議事槌敲下後全場掌聲持續3分鐘之久,有人歡呼,也有人落淚,但激情感性的背後其實也是新興市場小贏的一役。

據樂施會(一個國際發展及救援的非政府組織)統計,全球最富裕的10%人口製造了約一半的碳排放量,最貧困的35億人僅僅產生10%的碳排放量,怎說排放量與經濟水平高度相關是事實,因此即便各方各有盤算,最終先進市場同意承擔更多減排份額,並以行動、財力援助新興市場達成目標,雖不完美,但可接受。

不過,國際處處都是博弈,浪漫棋局只留在巴黎,現實是必須攢錢,世界各地的油井管它成本高低,多數都還在持續運轉中,當外界驚訝於去年前三季俄羅斯的原油產量仍創蘇聯解體來的新高,另方面也憂心俄企仍以一桶50美元的油價做為風險模型的基礎假設(base case),恐怕目前的財務強度非常不靠譜。

到底該怎麼看待如今40美元不到的油價呢?

姑且不論有多少產油國正在淌血,連富裕的阿拉伯世界都在收緊荷包,上月初甚至傳出沙國有意令本幣與美元脫鉤,弄得市場人心惶惶,因為一旦發生,那肯定是場副作用極大的黑天鵝事件。

所以麻煩的是,即便新興市場想起身反擊,手上可用的籌碼不多,收穫也不會很快到來。

若採極端手段、逕自放手匯利率管制等,往往引來信評機構虎視眈眈的調降風潮,龐大的市場賣壓反令金融秩序有崩潰之虞;畏縮地選擇折衷做法,又得眼看外匯存底被節節逼退,不知道何年何日才能終結劣勢。

然而,如同IMF話語權的布局爭取了五年以上,新興市場必須理解真正的壓倒性勝利是需時累積的,因此若說上述的幾場小勝開啟了戰鼓喧天的時代,那接下來的賽局勢必更加精采。

(本文作者為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報憂…無薪假 家數繼續攀升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4:32 聯合報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

勞動部昨日公布最新無薪假統計,截至去年底,有57家公司、4756人放無薪假,較半個月前增加8家、379人;華映昨也通報桃園市勞動局,自元旦起取消無薪假,該廠有2515人恢復正常上班,將在下一期統計中反映。

勞動部表示,企業實施無薪假最長不能超過三個月,每月薪資不得低於基本工資,且須經過勞資協商。官員表示,華映實施無薪假人數高達2515人,原應自今年1月底才到期,華映提早一個月結束無薪假,有助於下一期無薪假人數下修。

截至去年底止,有57家公司、4756人放無薪假;和上一期相較,有4家結束無薪假,但新增12家實施無薪假,因此家數和人數皆向上攀升。

勞動部指出,在實施無薪假57公司中,其中24家是電子業,26家為一般製造業,7家為其他業;七成公司實施無薪假人數在50人以下,6家超過100人以上。實施天數多為每月4至8天。

勞動部也發布去年11月實施大量解僱人數有22家、875人,累計去年前11月實施大量解僱有248家、14602人。和前一年同期212家、9762人相較,顯示這波不景氣讓實施大量解僱家數和人數都明顯增加。

官員表示,就近期統計數字觀察,大量解僱情況並無巨幅波動情況,不過官員也預告,已接獲松青超市通報將實施大量解僱,預期在未來2個月內反映在統計上。

官員表示,不便透露松青超市通報大量解僱人數。松青超市雖因經營困難,但已確定由全聯接手,員工也將由全聯承接,最後大量解僱人數並不確定。

累計去年前11月統計,實施大量解僱以製造業為最大宗,有91家、高達8927人;其次為批發零售業52家、1691人;金融保險業則有3家、768人;住宿餐飲具有27家、718人;支援服務業有8家、539人;資訊及通訊傳播業則有14家、507人。

報喜…華映 全面取消無薪假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4:32 聯合報 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

僅管面板產業市場挑戰仍然嚴峻,華映(2475)總經理林盛昌仍然在2016年元旦開年凌晨,向華映員工宣布「全面取消實施無薪假」的振奮人心好消息。

華映原訂實施至今年元月底的2,515名員工無薪假,提早一個月解除。林盛昌表示,提前取消無薪假,是希望激勵員工士氣,讓全員就戰鬥位置,共同朝拉升高毛利車載、工控產品;及消費性產品占比大幅減半目標邁進。

華映昨天在新年上班首日,舉行「新年度工作目標宣示大會」,由董事長林蔚山及總經理盛昌主持,各單位主管全員出席,會中揭櫫2016年的營運方針:將貫徹高毛利產品極大化;厲行撙節成本、調整組織與人力結構。

華映昨天並同步通知桃園市政府勞工局,華映已自今年元旦起,取消無薪休假,員工恢復正常工時。

林盛昌說,華映利用去年底出售一座4 代廠予子公司凌巨、關閉一座4.5代廠,將產品線全數集中在一座4.5代廠及 6代廠生產,成功將原本為填滿產能,反而受制於客戶的「訂單選擇華映」的 劣勢,扭轉為目前的「華映有權選擇訂單」的優勢。

林盛昌表示,華映去年底花了二個月的時間,靜下來檢討過去、擘劃未來。他在元旦給華映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中坦言:「 全球經濟成長趨緩,以及消費性電子市場需求嚴重衰退,各家面板廠紛紛削價搶占客戶與市場,嚴重衝擊華映的營運。華映必須盡最大的努力來精簡營運成本,積極力求公司體質改善,提高產業競爭力。」

他說:「現階段面臨的挑戰很多,經營仍相當辛苦,但華映已準備好因應這艱鉅的營運挑戰。」而林盛昌向員工證實:「華映的營運緩步朝正向改善當中」。

台灣產業整骨 PMI現止跌訊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4:32 經濟日報 記者潘姿羽/台北報導

中經院昨(4)日公布2015年1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6.6,連六月呈現緊縮,但較上月已回升1.5。中經院院長吳中書認為,景氣處調整階段,但已有止跌跡象。

PMI以及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均以50作為景氣榮枯線,指數大於50代表景氣呈現擴張,小於50則呈現緊縮。12月PMI與NMI雙雙回升,NMI上揚1.3至50,從前月的緊縮轉為持平。

展望今年經濟表現,吳中書認為今年上半年不確定因素較多,將抑制經濟成長動能;假如已開發國家經濟如預期持穩,有助於帶動全球緩步復甦,但現在看來黑天鵝還不少,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以及新興經濟體今年經濟發展會是很大的不定時炸彈,若經濟動能不如預期,將對台灣產生衝擊。

吳中書表示,從PMI、NMI近幾月表現來看,已有止跌現象,但景氣仍處調整階段,還不能確定觸底反彈;尤其PMI的新增出口訂單指數持續下探,NMI服務輸出和輸入的指數均明顯下跌,顯示全球景氣不確定因素仍高,國際經濟依舊疲軟,影響台灣表現。

12月六大產業的PMI,僅食品暨紡織維持擴張,其餘持續緊縮;若看PMI五項組成指標,新增訂單數量、生產數量、人力雇用數量、現有原物料存貨水準以及供應商交貨時間也都處於緊縮。

保供電 加碼需量競價目標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4:32 經濟日報 記者吳馥馨/台北報導

藍綠兩黨總統候選人都表態要非核家園,電力供給遲早出現缺口,台電今年將致力「削峰填谷」,將需量競價目標加碼為去年的十倍,並與能源局研議在夏季尖峰用電時段鬆綁汽電共生發電收購限制,確保供電無虞。

需量競價為台電去年試行的「削峰填谷」措施,藉由尖峰時間向用電大戶買回電力,以保障民生用電無虞;回購價最高每度電10元,成交價由競標決定。累計去年5月至10月期間,試辦需量競價制度最終減少用電5.62萬瓩。台電表示,今年減少用電目標將擴大約去年十倍,達50萬瓩;受理可競標對象仍維持契約容量100KW(瓩)以上的高壓用戶,暫不擴大到民生用戶。

能源局表示,需量競價的競標價格上限將維持每度10元,為增加業者參與需量競價的誘因,台電今年將從每周報價改成每日報價,工廠可視隔日生產排程參與競價;另外也將人工報價改成上網競價。

至於汽電共生發電收購限制,考量汽電共生發電,是生產過程有餘裕用電,始得售電,故目前是規定業者平均熱效率達52%以上,才能將多餘電力賣給台電。考量若接單淡季、產能未開,以致熱效率未達標準就不能售電,但台電或有緊急需求,故今年擬在夏季尖峰時段下調熱效率標準。

歷史新高…台電去年11個月 盈餘611億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4:32 聯合報 記者邱莞仁/台北報導

台電公司昨天舉辦四大事業部揭幕典禮,經濟部長鄧振中會後回應三位總統候選人的能源政策,他強調,「非核家園」是國內既有共識,但政策必須務實,要盡一切努力確保供電無虞。

鄧振中也呼籲,新版電價公式在去年四月上路後,已運作兩次,未來不論誰當選,都期盼能支持電價公式。

受惠國際燃料價格偏低,截至去年十一月,台電估算盈餘六百一十一億元,創歷年新高,四月電價是否調降,也引發關注。

台電表示,往年因機組例行大修,拉高發電成本,台電過去在十二月分幾乎都虧損,目前全年盈餘尚未加計十二月,是否能賺逾五百億,「一切都還很難說」。

台電指出,新版電價公式去年上路後,設定每年台電獲利最高只有一百七十二億,多賺的都要吐出來轉入「待調整帳戶」,且台電目前累積虧損仍達一千三百多億,據公司法規定,盈餘應優先彌補虧損,「多賺」與「多降電價」是兩個獨立事件。

能源局官員則表示,負債降低確實有助於提昇台電財務結構,但牽動電價調整的關鍵仍是燃料價格;預計春節後,召開今年首次電價審議委員會討論超額盈餘用途,不排除將盈餘投入再生能源使用。

台電超額盈餘 將回饋全民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4:32 經濟日報 記者吳馥馨/台北報導


image
台電昨天舉辦「四大事業部成立」揭幕儀式,四大事業部水火力發電事業部執行長鍾炳利(右起)、核能發電事業部執行長蔡富豐、輸供電事業部執行長莊光明、配售電事業部執行長黃鴻麟共同手持光劍,高舉宣示台電努力在國營事業體制下做出最大改變、邁向企業化經營組織型態。 記者高彬原/攝影
分享台電明(6)日將公布去年獲利,預估全年可望大賺逾600億元,遠超法定盈餘。能源局長林全能昨日表示,台電超額盈餘,除4月1日降電價回饋全民,也將用於「電力供應品質提升」及「需求端效率提升」,最終用途則待電價審議委員會拍板。
成立70年的台電,昨天宣布啟動首次組織大改革,新設水火力發電、核能發電、輸供電、配售電等四大事業部,以「廠網分工」、「分離會計」核心措施,提升員工成本意識與服務效率,打破員工「吃大鍋飯」的心態。

台電組織變革籌劃三年,一路協助「催生」的現任經長鄧振中、前任經長張家祝、施顏祥昨天一同出席見證。鄧振中說,台電成立四大事業部有助發揮經營效率,也替日後的電業自由化做好因應準備;至於台電最終是否民營化,留待以後再來討論。

受惠於燃料成本大跌,台電去年賺到連高層都「大吃一驚」。根據電價公式,台電每年最多獲利5%,約172億元,換句話說,台電去年約有420億元的超額盈餘;怎麼用?各界都睜大眼睛看。

林全能表示,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已由各個發電事業部提撥「再生能源發展基金」支應,故台電超額盈餘不應該用於支付躉購費。超額盈餘用途將留待3月中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

TVBS下一步…衝刺頻道規模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4:32 經濟日報 記者黃晶琳/台北報導


TVBS股權將由台資股東全數掌握,董事長張孝威規劃,下一步要透過併購,增加經營頻道數的規模,鎖定電影、綜藝及戲劇頻道,並將投入OTT產業。以下為張孝威專訪摘要:

問:TVBS有併購計畫?

答:東森電視旗下有八個頻道,也發揮一定競爭優勢,頻道整併將是未來趨勢,目前TVBS擁有三個頻道及MOD上的TVB8,未來希望可以透過併購頻道增加新頻道,包含電影、戲劇及綜藝等,達五到六個頻道規模。

受限於法規限制,無法進行單一頻道交易,希望政府在法規上可以鬆綁,讓頻道可以切割單獨銷售,而不一定要綑綁整個公司交易。

問:對OTT發展看法?

答:OTT、MOD及有線電視都是載具,未來傳統收視平台擋不住OTT趨勢。

但OTT也將面臨商業模式的問題,有線電視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建構完善的收費機制,MOD則走向電信收費機制,OTT要上哪收錢、怎麼收錢,都是一個要思考的問題。

問:未來TVBS發展OTT計畫,與關係企業Catchplay合作計畫?

答:近期TVBS積極投入自製戲劇,打造原創概念劇,未來將與Catchplay合作,建構豐富內容,同時扮演內容集成商的角色,不排除和任何一家內容合作,先匯集內容,做大經濟規模,之後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

TVBS擁有熟悉電信、有線電視及頻道的團隊,可說是最有條件可以做OTT的團隊,已經開始籌畫OTT事業。

王雪紅媒體版圖 張孝威最重要操盤手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4:32 經濟日報 記者黃晶琳/台北報導

image
TVBS董事長張孝威。 (本報系資料庫)
分享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旗下媒體版圖,涵蓋TVBS及台灣最大內容供應商Catchplay,TVBS董事長張孝威則是王雪紅媒體版圖最重要的操盤大將。
張孝威三年多前從電信老將轉戰媒體產業,擔任TVBS董事長及Catchplay媒體控股董事長。

張孝威自稱是新聞外行,卻領導台灣收視率最好的新聞台,一開始張孝威只做觀察員角色,直到新聞台某次連續兩個月收視率掉到第二名,才決定介入。他找來TVBS執行副總廖福順接掌新聞部,並設立三個副總監各司其職,讓TVBS新聞台收視率回到第一,甚至領先第二名七個百分點。

現在張孝威已經不是新聞外行,更期許媒體是社會良心,是教育者,要講真理,非個人觀點,要報導事實,非人云亦云,有歷史觀,就不會誤判政局,要認清民意跟民粹,媒體可以有觀點,但要建立在普世價值上。

TVBS港資退場 王雪紅全吃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04:32 經濟日報 記者黃晶琳/台北報導


image
TVBS董事長張孝威。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聯意製作(TVBS)大股東利茂、德恩、連信投資公司昨(4)日再斥資43.43億元,從香港廣播電視(TVB)旗下東方彩視手上買下TVBS的47%股權。交易完成後,港資全面撤出TVBS,使得TVBS成為100%的台資電視台。
利茂等三家投資公司董事及監察人都是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的教友,關係密切,因此外界將王雪紅視為是TVBS背後最大股東,但未獲證實。此次交易,業界仍解讀為王雪紅友好陣營出手,將TVBS股權全數吃下。加計前次買進TVBS股權,王雪紅友好陣營前後兩次以新台幣約90.38億元吃下TVBS全數持股。

香港TVB原為邵氏家族擁有,2011年邵氏家族將TVB的26%持股賣給香港殼王陳國強及王雪紅等股東合組的Young Lion投資集團,現在Young Lion投資集團是香港TVB最大股東。

TVBS昨日表示,本案將於近日送請經濟部投審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審核。利茂等投資方也透過新聞稿表示,未來經營將借重現有團隊,從台灣觀點布局全球。

去年TVBS稅後純益7.52億元,年增5%,綜觀台灣頻道產業,東森與三立分別是台灣頻道業者中獲利前兩名,TVBS排名第三。

TVB表示,對台灣投資套現之後,將專注在財務及管理資源,鞏固在香港及中國等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地位。

未來TVBS董事會將全部由利茂等台資企業派任,在經營及對外拓展業務上也將更獨立自主,張孝威領軍的經營團隊也可望大展拳腳,全力拓展頻道版圖,拓展新媒體及OTT等新領域。

image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比照日標準!過勞職業病 工時標準修正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14:58 聯合晚報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勞工法定工時縮短,勞動部也配合修正過勞職業病認定指引,放寬其中對工時認定基準,並全面比照日本過勞標準,將發病前加班時數一律增加八小時,例如發病前一至六個月月平均加班時數從37小時延長到45小時。勞動部表示,過勞認定不只考慮加班時數、工作負荷,還必須綜合研判是否發生異常事件等因素。新規定將回溯元旦起適用。

過勞職業病一般係指腦血管如腦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及高血壓性腦病變等,以及心臟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心臟衰竭、狹心症、嚴重心律不整等。

現行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俗稱過勞)之認定參考指引,針對「工作負荷」共有三項指標,分別是異常事件、短期工作過重、長期工作過重。勞動部表示,前兩者較難量化,係以發病前是否持續遭遇天災或火災等嚴重異常事件,或發病前一周是否從事特別過重工作等為評估依據,只有「長期工作過重」訂有具體工時標準,因此此次只修正此項標準,其他兩項未更動。

勞動部表示,原來的工時標準也是參考日本標準,但因日本早就實施周休二日,法定工時為單周40小時,台灣當年引用時係雙周84小時,亦即四周總工時為168小時,較日本四周160小時多出八小時回推訂定。今年開始我國也將法定工時縮減為單周40小時,與日本相同,因此此次修正過勞工時指引時,即全面比照日本標準。

勞動部表示,現行「長期工作過重」對加班時數認定基準,「發病前1-6個月月平均加班時數」為大於37小時,未來修改為大於45小時;「發病前一個月加班時數」從大於92小時,增加為100小時;「發病前2-6個月月平均加班時數」從大於72小時修正為大於80小時。

勞團過去曾質疑,過勞指引認定較勞基法規定加班時數更寬鬆,對勞工不利,此次勞動部修正再度下修,勢必再度引發勞團批評。對此,勞動部表示,職業病認定不會僅以加班時數單一指標認定,而是綜合勞工家族史、個人病史及發病前工作是否有異常壓力或突發事故發生等,不宜只將過勞與加班時數連結。

image
過勞參考指引工時認定基準資料來源:勞動部 製表:陳素玲
分享

有錢沒標的!台商創二代 回台投資卡卡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5 14:58 聯合晚報 記者林潔玲/台北報導


政府鼓勵台商回台投資,但去年台商回台投資達44件,金額約541億元,與103年持平,其中以億光苗栗LED封裝廠投資達百億最大筆。對於近年台商回台投資成長幅度趨緩,除了台商近年出現接班問題,還有台商「創二代」回台投資,卡在找不到適合標的,如何改善投資環境將是未來新政府重大考驗之一。

台商回台投資成長幅度趨緩,除2012年投資金額躍升逾500億大關,主要因為台商利用ECFA早收清單回台投資,若就金額來看,以南六公司回台投資不織布面膜化妝品等約30億元最多,另一項則是上緯風力發電,響應再生能源政策,投資超過百億元。

外界更擔憂台商回台投資未來恐呈現衰退,投資處副處長楊宏表示,近五年台商回台投資都是逐年成長,表現也都持平為主,並沒有衰退的跡象。他也說,台商回台投資主要一部分原因也跟經濟成長率有關係,由於去年相對較差,在基期偏低之下預估今年會好轉。

近兩年台商明顯出現接班問題,台商「創二代」成為必須把握的市場。由於台商赴陸發展也有20~30年的時間,許多創辦人近幾年都到達60~70歲需要考量接班的問題,但也有不少二代不願接班希望創業。楊宏說,許多父母雖然仍希望子女接班為大宗,但有些也不排除發展新的事業體,因此創二代市場不容小覷。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以及投資業務處去年都針對台商發展舉辦活動,經濟部官員說,其實在第一線都聽聞有不少台商願意回台投資,或是願意讓二代回台創業試水溫,但都是「空有資金苦無標的」的狀態,或是因為法規「還在等」,例如產創條例中,企業或個人回台實質投資可減免課所得稅等抵減率租稅獎勵,希望未來獎勵措施能儘速通過。

image
圖/聯合晚報提供
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