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紀念抗戰 追求更好的和平
2015-07-07 01:44:32 聯合報 胡瑞舟/備役少將、台灣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台北市)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國民政府開始全面抗戰。時隔七十載,歷經物換星移與人世滄桑,當年兵燹倖存的英雄,遲暮之年在新竹湖口閱兵台上卻還能激盪出內心深層的悸動,透過時空流傳保國衛民的感人情懷。撫今追昔,放眼兩岸,今年特別令人興起良多感觸。

首先,兩岸政府仍在爭奪八年抗戰由誰主導的話語權。北京政府宣布將在九月三日舉辦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閱兵,台灣則在數天前舉行紀念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七十周年閱兵及國防戰力展示。

近年兩岸互動頻繁,時聞對岸援引魯迅「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詩文,期盼盡棄前嫌,寄語增益交流。聽聞北京今年活動將邀在台老兵,但卻排除參與國共內戰者;七十年流光歲月的洗滌陶冶,應該可以讓已經坐擁萬里江山的決策者重新做出智慧的抉擇。

其次,兩岸政府對戰史解讀不同,出現選擇性的表彰行動,同時也以此教育子民。僅舉兩例。在中國大陸,揭開盧溝橋抗戰序幕的是何基澧旅長;在台灣,這位民族英雄則是吉星文團長。何基澧在國共內戰時倒戈,兩人其實當年是廿九軍上下從屬關係。相似地,蘇聯和美國都曾在抗戰時派遣飛行員來華作戰;北京頌揚的是蘇聯航空自願隊,台灣表彰的則是美國的陳納德和飛虎隊。

第三,抗戰最終雖然贏得勝利,卻只能算是慘勝;中國戰場牽制數十萬日軍有利盟軍戰局,但盟軍投入作戰更為勝利關鍵。除了中國軍民極大的傷亡,全國財物損失和戰爭耗費估計至少達五千六百億美元;牛津大學教授米德在其《被遺忘的盟友》著作中,為中國的二戰貢獻和戰後國際對待抱屈。中國戰區長期平均吸引六十萬以上日軍,對太平洋戰場及歐洲戰場有具體貢獻,但統計數字則透露更多真相:二戰期間日軍總計二百一十二萬人戰死,其中四十七萬命喪中國戰場,約為百分之廿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遭美軍殲滅達一百卅八萬人,幾占陣亡總數三分之二,兩顆原子彈更是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關鍵。

最後,深刻記取歷史教訓,才能追求更好的和平。著名的戰略學家李德哈特認為,戰爭的目的在於追求更好的和平。客觀檢視八年抗戰,中國並未因戰勝而擁有更好的和平。抗日戰爭雖然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復台灣澎湖,並使中國躋身世界五強;卻也開啟了國共內戰、隔海對峙,中國在雅爾達密約、波茨坦協議、舊金山和約權益受損,更衍生國府錯失託管琉球群島機會、兩岸放棄對日索賠求償,乃至今日複雜糾葛的東海、南海領土主權及島礁爭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