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隱憂再現 台灣經濟必須轉型
2015-05-25 01:32: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上周發布最新經濟預測,將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從2月預估的3.78%大幅下修至3.28%,降幅達0.5個百分點,主因是出口及內需成長全面減速。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台灣經濟即處於2%至3%左右的貧血式成長,主計總處也因為預測和現實差距太大、屢屢下修預測值而備受批評。去年台灣經濟頗見起色,GDP成長率多次上修,全年成長率達3.74%,躍居四小龍之首,也讓施政績效欠佳的馬政府雀躍不已,更看好今年能夠再創佳績。孰料好景不常,最近各項總體數據顯示國內經濟又出現反轉,究竟是短期現象?抑或是中長期趨勢?應予深入探討。

台灣是高度開放的海島型經濟,出口占GDP比重將近七成;出口及其衍生的國內投資和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估計六至七成,因而出口是決定經濟榮枯的最關鍵因素。前幾年因為國際景氣不佳及ICT(資通訊)業等主力產業競爭力下滑,導致出口持續低迷不振,嚴重衝擊台灣經濟表現。去年因為主要出口市場美國經濟的強勁復甦,以及ICT業受惠於來自美國蘋果公司iPhone 6面世及大陸品牌行動裝置大幅成長而增加的代工訂單,出口顯著復甦,也帶動GDP成長回升到3%以上。

然而,這一波出口景氣未持續太久,今年1、2月出口已微幅下滑1.3%,3、4月衰退幅度擴大至8.9%及11.7%;除因油價下跌導致部分石化產品出口總值減少外,最重要原因是iPhone 6及大陸行動裝置熱潮已過,導致代工訂單大減,這也讓台商出口競爭力隱憂再次浮現;去年才掙脫泥沼的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面板、LED及太陽能等所謂「四大慘業」,會否再現危機,備受關注。

更令人擔憂的是,大陸正進入成長減緩的經濟「新常態」,台商又高度依賴大陸市場,勢必影響台灣出口的長期動能。另一方面,大陸積極發展進口替代產業,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已嚴重侵蝕台灣業者的競爭力。根據最新統計資料,大陸進口零組件比重已從1992年的60%降至目前的35%,進口替代直線上升,大幅降低對台灣零組件出口的依賴。馬政府執政七年,兩岸貿易大幅開放,但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不增反減,反映的正是紅色供應鏈的日益完整。最近北京更投入龐大資源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對台灣最具出口競爭力的半導體業構成與日俱增的威脅。此一結構性問題可說是台灣經濟最大的隱憂。

內需動能不足,包括投資和消費成長減緩,也是未來須密切注意的另一經濟問題。國內資本性投資長期不足,產業投資又過於集中在ICT產業,受景氣波動影響甚大;近年民間投資熱潮集中在房地產及受觀光客大增刺激的觀光旅館等相關行業,但隨著政府打房措施相繼出籠,以及預期明年若政黨輪替可能進一步抑制房價並導致陸客來台減緩等效應,未來民間投資持續減緩已很難避免。

金融風險升高,亦可能影響內需動能。去年股市重返9,000點,最近甚至一度站上萬點,在財富效應帶動下,有助刺激民間消費及投資,但今年美國聯準會升息已箭在弦上,一旦貨幣政策回歸常軌,全球股市和債市皆將面臨劇烈調整,台灣金融市場也難免受到波及,進而造成內需的緊縮效應。

面對經濟的諸多隱憂,朝野皆應捐棄成見,共同努力提振出口及內需,避免經濟的再度反轉。當務之急,應大力解決企業缺水、缺電、缺地、缺人才、法令規章紊亂、公權力不彰等投資環境惡化問題,催化產業升級再造;另一方面,朝野應立法尋覓穩定財源,大力投資可以改善人民生活及環境品質,因應高齡化及少子化社會的各項基礎設施,兼收擴大內需及改善經濟結構之效。雙管齊下,加速台灣經濟轉型,化解隱憂,打開新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