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實力 找回競爭利基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5-25 03:2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鴻海集團計畫赴美國投資,董座郭台銘先是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其後中國總理李克強更親赴拜訪,表達希望鴻海加強在大陸的製造與研發投資。在全球都聚焦並拉攏製造業投資時,來自台灣、全球最大的製造廠鴻海,成了美、中兩大國釋出合作善意的優先對象。

只是,當各國政府都積極延攬企業投資設廠,以增加工作機會與繁榮經濟時,台灣卻對留住製造業不甚重視,社會上甚至還存在一股反製造業的氛圍,這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形成很不利的影響。

日前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就發出不平之鳴,表達台灣投資環境對產業界很不友善,台積電計畫在台灣生產領先全球的3奈米製程技術,但光是土地就搞很久,政府還將整個案子「弄成像是很難決定的事情」。過去,製造業是撐起台灣經濟發展的大柱子,如今企業想在台灣投資設廠,卻有諸多有形無形的障礙要克服。追究根源,最核心的問題是,社會上持續有一股很強的意見,認為製造業是「毛3到4」,利潤極低,而且硬體製造沒有軟體平台有價值,還會造成汙染危害環境。

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想在台灣投資製造業,不僅要面對民眾的長期抗爭,也要通過冗長的行政程序,導致建廠遙遙無期、商機延誤,不然就只能出走海外,讓台灣的投資動能與經濟發展都受到嚴重衝擊。

事實上,製造業是台灣在全球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國內企業最頂尖的前三強,包括市值最大的台積電、每股獲利最高的大立光、營收最多的鴻海,都是以製造結合研發為核心,這種領先優勢是長期扎根的結果,在可見的未來,也將持續是台灣競爭力的主軸,只有繼續努力精進,才能帶動整體產業發展。

台灣還有許多不打自有品牌、與客戶一起成長茁壯的企業,常被稱為「隱形冠軍」,即使是先進國家如德國、瑞士或日本,也都是產業與經濟的發展主軸,許多後進國更是百般努力卻求之不得,台灣有幸建立如此扎實的基礎,在資通訊產業擁有眾多的隱形冠軍,若是坐擁寶山卻不知珍惜,是相當可惜遺憾的事。

其實,小國寡民的台灣,原本就不可能什麼都做,只有把資源放在最有相對競爭力的地方,把優勢發揮到極致,才可能在全球產業版圖搶得一席之地。當然,聚焦發展製造與研發,不代表台灣不能發展品牌、軟體平台或應用服務等領域,但即使要投入到這種其他國家更具優勢的領域,也應思考如何與台灣的硬體與製造優勢結合,否則難以開創出具差異化的競爭利基。

環顧當今全球科技產業的生態模式,類似台灣採取與國際大廠分工合作的例子,以色列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論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大數據分析等,以色列一直扮演歐美大廠在科技研發與技術的供應商角色,許多創新公司都成為歐美授權或併購的對象,近來在農業科技、網路安全、海水淡化等技術,甚至成為中國積極拉攏的淘金寶庫,這種與全世界當朋友的合作模式,值得台灣學習效法。

因此,在台灣標竿企業鴻海、台積電、台塑等陸續宣布投資海外時,政府除了要理解企業為何這樣做,也應思考要採取何種因應策略。其實,企業進行全球布局時,為了接近客戶或市場,投資海外是很重要的一環,政府不應該限制,也無法限制,反而應該給予祝福。

但是,政府仍然要採取適當措施,例如以較佳的稅賦、研發抵減等優惠,讓企業優先將技術開發、高階研發等核心放在台灣,至於只仰賴人力密集、低度研發的企業,就讓他們自然淘汰外移,不必強留,如此才能厚植台灣製造實力,讓台灣持續保持競爭優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