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流汗 身體的中央空調

2014/07/07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報導】
溫度往上升,汗水往下掉,夏天讓女人花容失色,讓男人臭氣沖天。

流汗是人體的必要機制,卻也帶來又黏又窘的困擾。

汗水為什麼會有氣味?躲在冷氣房不流汗好嗎?

今夏跟汗水交個朋友,遵守流汗禮儀,過個清爽的夏天。

夏日時分,除了坐在電視機前熱血看足球賽,也是到戶外體驗汗水淋漓的好時機。流汗雖然濕濕黏黏十分惱人,但也是人體必要調節體溫及代謝廢物的機制,流汗就像身體的中央空調,幫助人體在高溫下散發熱量,也有預防中暑的功效。

小汗腺遍布全身

大汗腺在腋下、乳房

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志強說,流汗的主要功能為調節體溫,而身體排汗是透過小汗腺及頂漿腺分泌汗水,人體共有200-400萬個汗腺,其中手掌跟腳掌最多,小汗腺幾乎分布在身體各個部位,其分泌的汗液,主要包括水、氯化鈉、鉀、鈣、尿素、乳酸及胺基酸等。而頂漿腺則僅分布在腋下、乳房、生殖器官等部位,其分泌的汗液成分,除了水以外,主要有鐵、脂肪、脂肪酸、膽固醇、熒光物質等。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嘉琪說,汗腺也有不同的功能,小汗腺主要負責散發身體的熱量;頂漿腺在動物上的功用是散發費洛蒙吸引異性交配,但這樣的機制在人體上似乎也失去作用。


汗腺的結構。繪圖/廖珮涵
溫度濕度都高 汗水不易蒸散

高溫是誘發流汗的主要因子,台灣處於亞熱帶,天氣悶熱,當人體處於溫度高的環境下,身體會自動進行調節,以使人體達到比較舒適的溫度,出汗就是其中的一個機制,在汗液蒸發過程當中會消耗熱能,因此出汗的目的就是促進蒸發,消耗身體的熱能,使身體感到涼快。

當氣候為溫度高而濕度低時,人體排出的汗液很快會被蒸發掉;相反的,在溫度高而濕度亦高的情況下,人的汗液的蒸發速度會減慢許多,所以並非台灣潮濕的氣候容易流更多汗,而是汗水因為濕度高,不容易被蒸發,因此才會令人常常有汗流浹背、不乾爽的感覺。

頂漿腺毛髮多 細菌多異味重

多數人流汗後,常感覺身體散發一股濃濃的臭味,認為汗水本身就帶有臭味。但陳志強說,汗水的主要成分是水,約占總成分的98%到99%,其餘物質包含蛋白質、脂肪、鹽分和微量礦物質,其實本身沒有味道,不過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與附著在肌膚表面的細菌作用後,容易產生特定種類的胺基酸和脂肪酸,釋放出臭味。

陳志強說,老舊的皮膚角質層仍帶有蛋白質和胺基酸成分,若經常或反覆浸潤在汗水中,一樣會導致汗臭味或帶有阿摩尼亞的臭味。而散發臭味的部位,又以頂漿腺分布之處較明顯。陳志強指出,像是狐臭多與頂漿腺分泌的汗液有關,因為頂漿腺分布的部位毛髮量較多,容易孳生細菌,流汗後所散發的味道特別濃,不過,頂漿腺約在青春期前後開始發育,因此幼童不會有狐臭的問題。

幫助調節體溫 卻也帶來病菌

雖然流汗可幫助體溫的維持,汗水的成分卻可能存有刺激皮膚的物質。徐嘉琪表示,流汗後,建議要多更換衣服,或是用濕毛巾將汗液清除,以免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等皮膚問題,也可能會因為汗水與皮膚長時間接觸,潮濕的環境下孳生黴菌或細菌,出現香港腳等黴菌感染的問題。

天氣又不熱……

緊張時 為何會「冒冷汗」?

除了溫度會影響排汗外,吃辛辣食物、情緒緊張也都會增加汗水的產生。陳志強說,像是民眾緊張時常說的手掌、腳掌冒冷汗,就是在緊張、恐懼、興奮等情緒下,神經從大腦皮質傳遞到手掌小汗腺,正腎上腺素的濃度也會升高,導致小汗腺在短時間內的活動快速增強,但身體的溫度並沒有因為外界溫度上升,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冒冷汗」的說法。

f_523062_1

他一身乾爽 我卻腋下濕一片…

2014/07/07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報導,記者陳立凱/攝影】
名模林志玲5月在上海出席精品店開幕活動,被媒體捕捉到腋下濕一片的畫面,被譏為比她當天的「深V事業線」還要搶鏡。汗水帶給人的尷尬,不只發生在名模身上,也是一般多汗民眾的大困擾。

汗少的人 反而容易中暑



同樣是大熱天,有的人頂多冒出幾顆汗珠;有的人汗流浹背,汗水浸濕背部;更有人揮汗如雨,全身衣物都濕透,醫師表示,流汗多寡與體質有關。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嘉琪說,有些人會認為汗流得較少的人較不健康,因為身體中的重金屬、廢物等不容易被代謝。但其實人體代謝最主要的還是透過腎臟,因此汗流得較少的民眾,不見得代謝體內廢物的能力會較汗流得多的人差,不過比較不容易流汗的族群,因為無法有效透過排汗降體溫,也較容易出現中暑的情況。

汗水多寡 與交感神經有關

每個人的排汗量不同外,容易流汗的部位也大不同,例如有人臉部容易出汗,也有人是腋下動不動就濕成一片。徐嘉琪指出,汗腺在人體是均勻分布,只是不同部位的汗腺活性發達情況不一,通常大多數民眾都是腋下流汗量較大,是其他部位的四到五倍左右。

汗水的多寡與交感神經有關,交感神經反應較強烈的人,容易流較多汗。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志強說,排汗過多影響到生活,或是不應該流汗的地方卻汗流不止,就可能是病態的排汗異常現象,也就是「多汗症」。

原發性多汗 多數有家族史

多汗的原因可分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原發性多汗佔大多數,多因交感神經反射的亢進而引起異常排汗,最常發生在手心、腳底及腋窩這些汗腺分布較多的地方。

陳志強指出,原發性多汗症有強烈的遺傳傾向,半數病人有家族史,一般人在國小時出現症狀,隨著年齡增長,症狀會愈來愈嚴重,在青少年時期達到最高峰,出汗部位以手掌最厲害。

突大量流汗 恐為健康警訊

另外,若是原本不常流汗的民眾,突然出現多汗的情況,就有可能是身體健康的警訊。陳志強表示,另一種繼發性多汗的原因與疾病有關,例如糖尿病、低血糖、甲狀腺疾病等,或是中樞神經系統有異常,如腦下垂體或下視丘的病變,有時也會引起多汗情形。

待在冷氣房 其實也在出汗

汗流過多是問題,老是待在冷氣房不流汗的人,汗腺會退化嗎?徐嘉琪說,很多人覺得自己都沒在流汗,其實人體無時無刻都在排汗,即使坐在冷氣房中也會出汗,只是沒有被察覺,因此長期待在冷氣房的人,並不會有汗腺退化的問題。

陳志強表示,夏季是皮膚細菌及黴菌感染的好發季節,因此保持身體乾爽對皮膚健康影響很大。建議民眾應穿著吸汗棉襪,打球運動流汗或腳底出汗,最好更換襪子,同時也不要每天穿同雙運動鞋,以免鞋子吸附濕氣未乾,腳流汗長時間不透氣,潮濕悶熱環境易成黴菌、細菌生長溫床。

多汗症治療

雷射、超音波 降低代償出汗副作用

多汗症的治療,可分為藥物治療及手術。陳志強說,多汗症的患者可利用止汗劑或是抗膽鹼藥物抑制排汗,或是選擇手術解決多汗問題。

之前針對多汗症患者很常使用的交感神經阻斷術,有些患者術後會出現代償性出汗的問題,也就是在腋下進行手術後,雖然腋下排汗情況有明顯改變,但是手汗、腳汗等其他部位的汗水卻明顯增加。

陳志強說,近來也有透過雷射、超音波等原理,來破壞頂漿腺,解決多汗的問題,不但不會有手術傷口,也降低代償性出汗的副作用。
嗜吃肉類重口味 也會加重汗臭味

2014/07/07
【聯合報╱記者張裕珍/報導,記者陳立凱/攝影】


炎炎夏日,在大太陽下站沒多久,便開始汗如雨下,衣物都濕透。走過人群還會聞到一股汗味,甚至是難以忍受的氣味,不少人都疑惑為何汗水會有味道?要如何抑制汗臭味呢?
汗本身無味 細菌結合搞的鬼

苗栗縣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湯夢彬說,汗的成分99%是水,剩下1%是鹽分、尿素、氨基酸、乳酸等,基本上汗水並無味道,不過當流汗量大、環境或衣著通風透氣不夠、汗腺來不及排出汗水,便易生痱子,汗水停留在皮膚時間一久,與細菌結合就易生汗臭味。

體味濃或淡 和食物也有關係

人的體味會因為飲食、荷爾蒙、流汗量等不同,散發不同氣味。湯夢彬說,確實人的體味會受到所攝取食物影響,他建議少吃大蒜、洋蔥、韭菜等重口味食材、調味香料;若愛吃魚、肉類,這兩種食物的腥味也會經過血管,從汗腺滲透出毛細孔,加重汗味散發。

穿棉麻衣物 多帶件衣服更換

要如何終結惱人的汗臭味呢?湯夢彬建議,若不是疾病引起的汗臭,衣著上最好穿棉、麻材質的淺色衣物,有助體表散熱,或者每天多帶一套衣服出門,方便替換。

湯夢彬也提醒,若體質容易流汗,應該做好身體清潔,建議夏天可以一天洗兩次澡,且選在晚上睡前和白天出門前清洗。

這些壞習慣 讓你臭呼呼

1.一身都是汗 卻置之不理

流了汗卻置之不理,容易和雜菌混在一起而形成異味,建議流汗後最好立刻洗澡,如果當下無法馬上洗澡,可用拋棄式濕紙巾或濕毛巾,擦乾惱人汗水,保持身體清爽。

2.衣服穿一次 暫時先不洗

流汗時穿的衣服,如果就放在一旁,衣服就會沾染上異味。冬天的時候,穿一次的衣服或許還不需要洗,但夏天就不適合這樣,特別是內衣或內搭衣、褲,只要穿一次就一定要洗。

3.穿整天的鞋 直接進鞋櫃

穿了一整天的鞋子吸收了很多汗,回家後一定要馬上讓鞋子風乾,特別是在梅雨季淋到雨時,或那天流很多汗的時候,記得用吹風機的冷風來吹乾鞋子。

4.肉類吃太多 體味也變重

「夏天為了要補充體力所以吃肉」、「累的話總而言之吃肉就對了」,很多人都這麼以為。其實肉就是異味的元凶,而且光吃肉是無法補充體力的,為了解決異味,「吃肉也吃菜」是鐵則。

平常勤噴止汗噴霧等外在保養,頂多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若常吃肉,應注意吃進的量和料理方法,就可以從體內改善惱人的異味問題,例如料理肉類以蒸、煮方式,比用烤的更能有效去掉脂肪。
嗜吃肉類重口味 也會加重汗臭味

2014/07/07
【聯合報╱記者張裕珍/報導,記者陳立凱/攝影】


炎炎夏日,在大太陽下站沒多久,便開始汗如雨下,衣物都濕透。走過人群還會聞到一股汗味,甚至是難以忍受的氣味,不少人都疑惑為何汗水會有味道?要如何抑制汗臭味呢?
汗本身無味 細菌結合搞的鬼

苗栗縣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湯夢彬說,汗的成分99%是水,剩下1%是鹽分、尿素、氨基酸、乳酸等,基本上汗水並無味道,不過當流汗量大、環境或衣著通風透氣不夠、汗腺來不及排出汗水,便易生痱子,汗水停留在皮膚時間一久,與細菌結合就易生汗臭味。

體味濃或淡 和食物也有關係

人的體味會因為飲食、荷爾蒙、流汗量等不同,散發不同氣味。湯夢彬說,確實人的體味會受到所攝取食物影響,他建議少吃大蒜、洋蔥、韭菜等重口味食材、調味香料;若愛吃魚、肉類,這兩種食物的腥味也會經過血管,從汗腺滲透出毛細孔,加重汗味散發。

穿棉麻衣物 多帶件衣服更換

要如何終結惱人的汗臭味呢?湯夢彬建議,若不是疾病引起的汗臭,衣著上最好穿棉、麻材質的淺色衣物,有助體表散熱,或者每天多帶一套衣服出門,方便替換。

湯夢彬也提醒,若體質容易流汗,應該做好身體清潔,建議夏天可以一天洗兩次澡,且選在晚上睡前和白天出門前清洗。

這些壞習慣 讓你臭呼呼

1.一身都是汗 卻置之不理

流了汗卻置之不理,容易和雜菌混在一起而形成異味,建議流汗後最好立刻洗澡,如果當下無法馬上洗澡,可用拋棄式濕紙巾或濕毛巾,擦乾惱人汗水,保持身體清爽。

2.衣服穿一次 暫時先不洗

流汗時穿的衣服,如果就放在一旁,衣服就會沾染上異味。冬天的時候,穿一次的衣服或許還不需要洗,但夏天就不適合這樣,特別是內衣或內搭衣、褲,只要穿一次就一定要洗。

3.穿整天的鞋 直接進鞋櫃

穿了一整天的鞋子吸收了很多汗,回家後一定要馬上讓鞋子風乾,特別是在梅雨季淋到雨時,或那天流很多汗的時候,記得用吹風機的冷風來吹乾鞋子。

4.肉類吃太多 體味也變重

「夏天為了要補充體力所以吃肉」、「累的話總而言之吃肉就對了」,很多人都這麼以為。其實肉就是異味的元凶,而且光吃肉是無法補充體力的,為了解決異味,「吃肉也吃菜」是鐵則。

平常勤噴止汗噴霧等外在保養,頂多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若常吃肉,應注意吃進的量和料理方法,就可以從體內改善惱人的異味問題,例如料理肉類以蒸、煮方式,比用烤的更能有效去掉脂肪。

劇烈運動 流到沒汗 熱急症上身

2014/07/07
【聯合報╱記者蕭雅娟/報導】

夏日高溫常讓民眾直呼「快熱暈了」,這可不是誇大的說法。 記者陳立凱/攝影
夏日高溫常讓民眾直呼「快熱暈了」,這可不是誇大的說法。屏東基督教醫院急診部主任陳志文表示,每到夏日就開始盛行熱急症,急診室平均每天有10至20人,因天氣過熱感到頭暈、四肢無力、倦怠不適到醫院報到,為防止熱急症,適當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是不二法門。
高溫下無汗 就像水箱沒水

陳志文說,人體就像機器,為了維持基本運作,需要消耗糖分及能量,因此會產生熱能,這時就像電腦一樣要散熱,當無法有效散熱時,身體就有失調現象,例如熱水腫、抽筋、暈厥、熱衰竭,中暑等熱急症。

「能流汗都是好事。」陳志文說,這代表身上還有水分,能夠藉由流汗蒸發散熱,帶走熱能,使身體變涼爽。最怕的是,劇烈運動後「流到沒有汗了」,在高溫下還繼續運動,就像汽車水箱沒水,體溫持續飆高,熱散不掉,造成多重器官衰竭。

及時補充水 防熱衰竭惡化

民眾因天氣熱血管擴張,腳有水腫現象,只要抬高腳休息就能恢復;熱衰竭則是,人容易倦怠沒力,感到很虛弱,這時若大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甚至到醫院打點滴,都能救回來。

急診室最常見的病例是,長時間在太陽底下工作的勞工朋友,因肌肉細胞鈉鉀離子、水分不足而抽筋,或是虛弱無力、頭暈、肌肉痠痛來掛急診,醫師表示,打生理食鹽水約1000cc左右就能改善、恢復元氣。

陳志文指出,熱急症最嚴重的是從熱衰竭一路惡化變成「中暑」,陳志文解釋,中暑在醫學定義上是人體中心溫度高於40度、意識不清、汗很少等三種症狀。患者到院後,發現有肝、腎等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凝血功能產生問題等,死亡率將近七成。

喝水加鹽巴 避免運動抽筋

曾支援鐵人三項醫療救護的陳志文說,一位25歲的女性完成游泳、跑步、騎單車等運動,雖有好成績,但回到終點時卻無法辨認周遭環境、意識不清,當下打兩包點滴,很快就恢復了。

近幾年戶外運動盛行,醫師建議,民眾長時間運動要適當補充水分,若感覺倦怠沒力,就先到陰涼處,靜下來休息;補充水分時可以加入一些鹽巴,或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避免電解質不平衡導致抽筋。

小孩和長輩 熱急症好發族群

陳志文說,「夏天是個要流汗的季節」,人體慢跑一個鐘頭,在夏天可流失2公斤的水分、冬天約1公斤,若民眾發現身體很熱卻無法流汗,就是有問題。

四歲以下小朋友和70歲以上長輩,因無法快速調節身體,是熱急症好發族群。長輩平常會吃心血管、利尿劑等藥物,在過熱環境下,體溫升高、皮膚表面血管擴張散熱,讓心臟負擔變大,身體代償能力變差,容易因過熱造成傷害。

汗水與肌膚之親

少流汗 多乾爽 遠離夏季皮膚病

屏基皮膚科醫師陳嘉偉說,夏天是戶外活動的好時機,但因炙熱高溫、汗水濕氣及個人衛生習慣,常產生惱人的皮膚病。

●痱子:小朋友常長痱子,是因排汗管堵住,導致汗腺發炎,只要用清水沖洗保持清爽,擦藥膏即可恢復。

●汗斑:陳嘉偉說,最近一位20多歲病患酷愛戶外運動,流了滿身汗,卻未能及時沖洗,因皮屑芽孢菌的感染,罹患汗斑。陳嘉偉解釋,汗斑在臨床上通常出現在腋下、頸部、背部、胸部等,有大小不一的粉紅色、棕色、白色且帶有細屑的斑塊。只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就可預防復發。

●癬:黴菌喜歡高溫潮濕的環境,癬在夏天也特別容易復發或惡化,包含足癬香港腳、甲癬灰指甲、股癬、體癬等。陳嘉偉說,預防大範圍的癬,就要保持局部乾爽,少穿緊身的衣物,流汗後勤換衣物。

●狐臭:夏天氣溫高適合細菌繁殖,且汗腺分泌較多,夏天衣物單薄更藏不住異味。惱人的狐臭好發於女性,且受荷爾蒙的影響,隨著經期有周期性變化,月經前分泌最多,月經期間最低;中老年停經後,腺體會停止分泌,就不會再有狐臭了。

陳嘉偉說,門診上常遇患者質疑,為何皮膚病不會痊癒?他建議,夏天出現煩人的皮膚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避免流汗,保持皮膚乾淨清爽,且徹底治療,避免日後復發。

消暑!補充水分 少量多次

2014/07/07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張嘉芳/台北報導】
昨高溫飆升至卅七點七度,不少民眾喝冰水消暑。醫師表示,補充水分可快速降溫,但喝水也有方法,建議勿牛飲,每半小時喝廿至卅毫升的水,配合清熱解暑食材及穴道按摩、刮痧等,更能有效排除體熱。

開業家醫科醫師陳柏臣表示,讓身體降溫的方式包括傳導及蒸發,如泡冷水澡或喝冰水,可讓體內熱氣傳導出去;若室外溫度已高於體溫,環境熱氣恐傳至體內,這時就要降低環境溫度,例如吹電風扇、冷氣等。環境濕度太高也會使汗水不易蒸發,此時應降低環境濕度,如使用冷氣除濕機。

不少人喝冰水降體溫,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王律凱表示,天熱易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除了冰水,濕毛巾擦汗或喝鹽水及運動飲料也是不錯的解熱方式;只不過冰水不見得人人適合飲用,若有過敏性氣喘或氣管炎、腸胃不適者,不可喝冰水消暑。

「多吃清熱解暑的食材可幫助降溫。」開業中醫師羅珮琳建議,像是西瓜脆衣(西瓜底白色部分)煮湯、仙草茶都是不錯的消暑食材,但太冰食物恐致腸胃血管快速收縮,造成吸收不良。

羅珮琳說,綠豆湯、絲瓜、冬瓜、苦瓜等涼性瓜果都是很好的選擇,這些瓜果的水分含量高,利於身體排汗及解尿,可降體溫。

開業中醫師彭溫雅建議,在冷氣房裡可喝溫熱水,讓身體毛細孔展開,滲汗後再擦掉汗,可避免待室外濕度高不易排汗、待冷氣房裡又因毛細孔收縮不排汗而造成中暑。

彭溫雅建議,若待在室內,每半小時補充廿至卅毫升的水,不要一次喝太多;若到戶外需補充更多水分。另外,按壓虎口處的合谷穴,或頸後的督脈、膽經、膀胱經處刮痧,都能有效排除體熱。

【2014/07/07 聯合報】
汗產品怎麼挑?光靠香精不能除臭

2014/07/07
【聯合報/記者張裕珍/報導】
止汗產品這樣挑

若實在汗味過於惱人,可挑選適合自己的止汗爽身產品。湯夢彬說,市售的制汗爽身產品多是止汗劑(antiperspirant)和體香劑(deodorant)的複合配方,選購大原則,止汗效果要看鋁鹽成分;如果沒有體味困擾,單純買止汗劑就行。

湯夢彬表示,止汗爽身產品主成分為鋁鹽化合物(字頭是aluminum),可以收斂汗腺毛孔,五花八門產品中,以膏狀劑型的鋁鹽化合物濃度較高,通常比噴霧劑型高,止汗效果也較持久。

除臭效果則要看殺菌成分,湯夢彬提醒,光靠香精(perfume)並不能除臭,體香劑除臭的祕訣在於殺菌配方,如Tricolsan、酒精、綠茶素和茶樹精油等,或是添加檸檬酸等可調整肌膚酸鹼值的成分,如此才能抑制體表細菌孳生,不輕易分解汗水,達到降低汗臭味效果。

止汗產品這樣用

1.出汗前先擦,效果比出汗後使用好。

2.膏狀和滾珠式適用於局部小範圍,像頸背、耳後和腋下等部位,建議洗完澡後使用,以降低體表細菌汙染瓶口的機會。

3.噴霧劑型適用於足、背等大面積部位,方便外出攜帶、補充。

【2014/07/06 聯合報】
防曬乳挑高防曬係數? 不如勤補擦

2014/07/01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
夏天已到,陽光、紫外線會變得越來越炙熱、毒辣。因此出門在外,一定要做好防曬工作,避免紫外線傷害。如果防曬工作不夠徹底,或防曬觀念不正確,很可能增加曬傷、皺紋、皮膚癌等風險。

根據國外醫學網站資訊,紫外線主要分為紫外線A(UVA)、紫外線B(UVB),紫外線A可以穿透皮膚,到達皮膚較深位置,進而引起皺紋,紫外線B則會引起曬傷,兩種紫外線都可能引起皮膚癌。

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皮膚科醫師珍妮佛‧史丹接受外電訪問時指出三項常見防曬迷思,希望民眾可以多加注意。

迷思一:化妝品有防曬功能,就已足夠?

事實上,光靠化妝品防曬功能無法有效阻隔所有紫外線傷害。史丹醫師表示,打粉底、畫底妝的時候,粉底、底妝通常不會太厚。出門曬到太陽的時候,粉底液塗抹份量無法充分抵抗陽光紫外線侵襲。建議防曬產品SPF防曬係數最好在三十以上,可以考慮使用有防曬功能的保溼液。如果真想使用化妝品防曬,記得外層再補充防曬乳,別讓化妝品成為唯一保護屏障。

迷思二:防曬乳去年沒用完,今年還可以用?

部分民眾為了省錢,想說防曬乳去年沒用完,今年可以繼續用。史丹醫師指出,如果充分擦防曬乳,使用方法正確,通常不會有用不完、拖到明年的情況。民眾使用防曬乳之前,一定要確認一下防曬乳使用期限。有些防曬乳很快就會分解,特別是可以阻隔紫外線A的產品,分解速度更快。

迷思三:臉、臂、背、頸擦了防曬乳,就足夠?

除了上述部位,還有很多重點部位需要擦防曬乳,像耳朵、頸部後面就常受到忽略。頭皮也可能被曬傷,建議最好戴頂帽子,以保護頭皮、臉部肌膚。此外,嘴唇也要記得防曬。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建議,護唇膏SPF防曬係數也要在三十以上,才能達到防曬效果。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醒,選擇防曬產品時,民眾不需要盲目購買高防曬係數產品,與其使用較高防曬係數產品,卻不常補擦,還不如使用較低防曬係數產品、常補擦,防護效果會比較好。另外,補擦防曬品頻率與流汗多寡、防曬品流失程度有關,流失越快,就得越頻繁補擦防曬品。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