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救教學/懂分享知識 孩子獲得更多
2015-06-23 02:22:54 聯合報 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新北市)
我們的競爭對手只有自己,唯有不斷的超越自己,才能不斷體現生命的價值。

廿日陳俊利老師「學生教學生成效更好」一文,談到同學扮演小老師進行補救教學,比老師上課還有效。

曾有位讀者在我網站上的留言,讓我深受感動。他說:考大學時,進入補習班上課,「由於我在補習班中比較用功,有許多人會問我專業科目的問題,而我一定細心的教會他們,完全不留一手,對我來說是種分享也是種學習,讓我更清楚的驗證,我所學到的知識,也讓我交到不少好朋友。」

「他們都因為我的分享而得到知識與快樂,當時的我並不會覺得把對方教會了,我就會考輸他們,而是認為我可以學到更多;為了因應越來越多人問我問題,我還建立了學習圈。我跟他們說,你們從我這學會的東西,若我請你教某個人,你一定要教他們,他們大部分也十分的樂意,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熱情的分享,但我也找到不少有相同信念的朋友,可以互相分享互相幫助。」

這位讀者果然順利考上第一志願。當然,那些一同學習成長的朋友們,大多也都考上不錯的學校。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我的兒子身上,Ken在卅多年前,他高中的時候,有次告訴我,他認為能夠教會別人,才能表示自己真正懂了!所以「教學相長」這句話,真是一點也不錯,他不僅體會到自己智識上的增長,也享受到分享的成就感,最重要的是,也贏得了友誼。

為什麼孩子教孩子比較能懂,與其說能懂,不如說能通,這是因為年紀相仿的孩子,思考層次較為接近與單純,語言表達也很容易被認知與接受。故一堂課若老師能留十至十五分鐘給孩子們分成小組,去對話與分享他們所領悟的東西,以獲得更多的激發,而從中自然學習。也就是透過多元的教學方法,來檢視教學成效。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論語.子罕篇)就是告訴我們人的不同,老師雖然教,但是學生吸收程度就是不同,既然如此,就必須改變方法,譬如,讓孩子教孩子就是方法之一。很遺憾,教育部就是愛管,要求平頭式的共同教材、共同進度等。現在大家關注的補助教學,這些跟不上學習或已放棄學習的學生,最重要的是,把他們最為必要學習的基礎打好,太多不必要學習的就不用浪費時間。除此,讓孩子找回學習的熱情與動力,學習速度自然就會加快。

學習跟分享是一體的,我們必須懂得不斷的學習,也必須懂得不斷的分享,如此才能讓個人與組織都能一同成長。當組織中每一個人,都樂於將「知道」的事情分享出來,所產生的巨大力量,絕對不是加法,而是幾何級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