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品牌戰略/日電子業轉型 搶B2B市場
2015-06-18 03:43:26 經濟日報 曾漢壽
在大眾消費市場,日本電子品牌已從往昔的絢爛歸於平淡。從當前風行的行動裝置到傳統的家電,在美國、韓國及中國品牌崛起後,面對全球的消費者,日本電子業在B2C領域,可謂腹背受敵。

過去引領世界風潮,令全球消費者趨之若鶩的日本B2C電子產品,光環盡失,逐漸萎縮。從資通訊手機、筆記型電腦,到居家必不可缺的家電產品,包括彩視、空調、冰箱及洗衣機等,日本品牌幾乎敬陪末座。

轉變業務重心 重新出發

蘋果與三星兩大品牌在智慧型手機市場領先群倫,中國大陸的華為、小米、聯想等品牌,緊追不捨;在彩色電視市場,韓國三星與LG雙雄爭霸,中國大陸的海信、TCL不讓鬚眉,甚至緊逼排名第三的索尼;聯想併購IBM筆記電腦thinkpad數年後,市場優勢浮現,HP、戴爾、華碩、宏碁緊隨其後;在空調、冰箱及洗衣機市場,中國大陸的格力與美的兩大品牌,搶占空調市場;海爾當仁不讓,在電冰箱與洗衣機市場,獨領風騷,高居市占率不墜。

跡象顯示,在B2C市場日本電子企業的優勢已失。儘管如此,日本電子業已未雨綢繆做好準備,欲從過去在B2C領域憑恃的技術,重新翻轉倚賴「技術」在國際市場大顯身手,顯見日本電子業的競爭力在轉變中。

根據報導,2014年日本企業的獲利再創新高,這個成就是來自一些在海外市場欠缺知名度,較少受到關注的企業,帶動了整體日本企業的獲利,進而走出日本20年來,停滯不前的泥淖,扮演當今日本經濟的要角。

這種現象與近年來虧損連年的Sony、松下、Sharp等電子大廠,形成強烈對比。

為因應日本消費性產品銷售的萎縮,一些電子產業巨擘將業務重心逐漸拉回到往日扎實的基礎事業,以日立與東芝為例,算是比較早從B2C領域翻轉到智慧電網、電梯等基礎設備等B2B領域;松下(Panannonic)打算退出智慧手機市場、不再生產電漿電視以及大幅減少相機產量,發展方向計畫轉往汽車零件和住屋等領域,力道相當明顯,是要從B2C轉向B2B領域。

中間產品產業 價值創新

除此之外,2013年,松下的汽車電子、住宅相關業務成長迅速,家電方面的收入貢獻反而只占23%;2014年7月,索尼宣布將投資提升積層型CMOS影像感測器產能,增強供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零組件。2015年10月,索尼將再推出使用於車用攝影鏡頭的影像感測器,積極拓展車用市場。

日本電子業歷經轉型,繼續衰退或是再現轉機或許還言之過早,但可確定的,日本消費電子企業已往高階原料、高價值零件領域發展。當今日本企業在關鍵零組件、上游化學材料方面,在國際市場的優勢依然領先,例如夏普、JDI(Japan Display)的液晶面板、松下的鋰離子電池、索尼的攝影鏡頭及旭硝子的面板玻璃…等,諸多關鍵零配件以Japan Inside嵌隱在智慧型手機、超級大螢幕電視、平板電腦、電動汽車等產品內。

2007年起,日本的最終消費性產品貿易順差250億美元,短短五年,2012年最終消費性產品貿易已呈現逆差達520億美元。

相反的,2007年製造業中間產品(零件)的貿易順差已達1,160億美元,2012年更增加到1,370億美元,足足成長了18.1%,充分顯示日本中間產品產業已逐漸取代消費電子業,貢獻支撐日本的貿易。

引進資金活水 跨國合作

日本電子業憑恃關鍵零組件起死回生,營利績效逐漸顯現,接下來,就是要持續「創造未來」擴廠投資。日本電子業欲掙脫終端消費市場的「紅海」,邁向擴展上游高附加價值關鍵零組件的「藍海」,以「創造未來」累積投資轉型資本。

除了從B2C轉型B2B領域,過去日本封閉的企業文化,包括電子產業也逐漸走向開放之路,加強與國外企業進行合作戰略,引進資金,例如夏普與國外三星與高通等企業合作,引進資金,以及松下在北美與特斯拉合建電動汽車電池超級工廠,再到索尼音樂向蘋果iTune平台開放等。

總之,日本電子業走過巔峰的輝煌,如今的日本電子企業,似已建立大勢所趨的共識,將從B2C領域轉型到B2B領域的關鍵零組件。換言之,日本電子業將從B2C消費市場轉換到發展B2B品牌的模式。

(作者是前外貿協會行銷專案處副處長、現任大學助理教授)

創新平台/科技結合音樂 打造創意商品
2015-06-18 03:43:27 經濟日報 李珣瑛
心跳、血壓、血糖等生理數據,測量出來之後,除了給醫生參考,可以如何運用呢?

工研院量測中心的林宏墩博士認為,「如果只是告訴消費者,你現在測量的結果顯示你血壓偏高、或心跳太快,卻沒有提出對應的處理方法,這樣是不夠的。」

這個全部由理工背景成員組成的微型感測研發團隊,對於開發新的技術一把罩,但對後續要偵測出人體生理訊號做些什麼?數據間有哪些關連性?提供哪些協助?可就難倒這群以科學為主、用數據證明一切的研發人員。

畢竟生理的反映牽涉到許多微妙的情緒、感官、環境、心理狀態等因素,不是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的科學訓練所能概括。

「如果硬梆梆的科學數據不能提供完整解決方案,那就跳脫既有框架,走出硬體的格局試試 」,林宏墩這樣想。

團隊成員偶然間接觸到風潮音樂,一家以心靈、感性為主的音樂公司,正好也需要科學實證的幫忙,以證實音樂對情緒的感染力和助益。

雙方一拍即合,科學的「理性」恰如其分的與音樂的「感性」巧妙結合,擦出火花!

「當我們把科技和音樂元素結合,它就成為一項獨特、可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林宏墩說。

於是雙方在2013年初開始合作,利用工研院團隊所開發的「雷達感測技術」進行了台灣第一個「音樂紓壓效應與脈波偵測情緒分析」實驗與系統開發。

透過「雷達感測技術」量測出由於情緒起伏時,生理參數與衍生出的心率變異性;其中「高頻HF」為副交感神經活性指標,「低頻LF」為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活性指標、「低頻/高頻」則為「交感/副交感」神經平衡指標。

實驗證實:聆聽風潮所創作的音樂時,副交感神經活力指標HF能量確實較高;而代表交感、副交感神經處於平衡狀態的LF/HF數值則較低,代表著情緒的放鬆。

雖然在國外已有很多研究證實了音樂的療效,但國內缺乏這方面的報告,用本土音樂做為研究樣本更是史無前例。

這項科技與音樂的跨界合作,證明了音樂對情緒的影響,也讓科技的研發找到好的解決方案。

例如,近期的行動、穿戴裝置科技成為超夯的發展趨勢,手機、手環內建生理監測系統,提供量血壓、血糖、心跳等服務,已經成為各大品牌的必備規格,而這些硬體產品背後就能用音樂做為情緒紓壓的方法,提供一個解決方案,為廠商做出很好的市場區隔。

工研院的研發創新,在國際間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終希望能夠透過這些技術為國內廠商的產品與服務加值。

「風潮音樂」所推出的音樂紓壓療癒系CD,便是台灣第一套經由工研院實證,有助於聆聽者放鬆情緒的音樂。

此外,工研院也利用這項技術與「世大化成」合作推出全球第一套應用「雷達感測技術」的智慧床墊。

這種智慧床墊可直接長時間、連續偵測使用者睡眠時的呼吸與心跳,當偵測到使用者出現打鼾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時,床墊會自動緩和調整頭部與頸部傾斜角度,在不中斷睡眠的情況下,協助使用者儘快恢復正常呼吸,可有效幫助「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改善睡眠品質。

科技與創意的結合,將提升產業的創新與競爭力。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工研院用創意進行跨領域連結,提供獨樹一幟的個人化市場應用技術,為產業開創藍海新商機。

業務最前線/鯰魚效應
2015-06-18 03:43:28 經濟日報 吳育宏
一位挪威漁夫在出海捕沙丁魚的回程,為了怕魚群活動力下降導致缺氧死亡,於是在魚槽裡放入一條牠們的天敵「鯰魚」,沙丁魚為了躲避天敵的攻擊不斷加速游動,反而全部活著回到漁港,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保持「危機意識」在業務部門非常重要,因為銷售活動多是「結果管理」而非「過程管理」,讓整個團隊在創意與紀律、樂觀與悲觀(危機意識)之間取得平衡,正是管理者要努力的方向。

依我個人經驗,管理者要設計出這一項合理又可行的平衡,必須考量外部經營環境與內部組織環境兩大面向。

外部環境指的是該產業的市場變動性、客戶流動性,簡單來說就是營收的波動起伏是否劇烈。例如:每月業績歸零的一次性購買產品(如:奢侈品),營收的波動較大;回購、維修、保養這些活動可以帶來固定營業額的市場(如:大型工業機械),波動就相對較小。

因為外部經營環境的特性,造成業績變動較大的產業,為了在銷售人才育成期提供穩定的發展空間,就會給予如保障底薪的福利措施(如:房仲業)。「外部」不穩定,就要維持「內部」的穩定,這就是一種「平衡」的概念。

相較之下,若是一個產業的外部市場環境可以提供穩定的營收結構,那麼內部組織制度如:銷售部門的變動薪資獎酬比例,就應該提高變動性,避免銷售組織陷入安逸的陷阱。也就是「外部」穩定,就要維持「內部」的不穩定,才能保有組織的危機意識。

多數人都希望在自由開放的環境工作,我認為「創意」的確是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它是企業競爭力結構的「高樓層」。

然而,每一棟建築物除了要有高樓層的視野跟格局,不可或缺的「地基」就是「紀律」。少了地基,再有創意的建築藍圖也只是空談。

在綜合評估外部環境、內部環境之後,設計出「平衡」的績效管理制度,就是經營者最重要的任務。提供員工穩定舒適的工作環境,當然是永續經營的目標。另一方面,在當下給予適當的危機意識也很重要,如同「鯰魚效應」帶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是管理顧問,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上班卒仔/居高臨下的視野
2015-06-18 03:43:28 經濟日報 周怡秀
最近常跟朋友下跳棋,因為棋盤紙的底色很多種,加上棋子的顏色有三種,所以常常三個人下棋眼前就一團花。

坐著下棋看不清到底路在哪裡,於是我索性站起來看棋,結果意外的視野變很清晰,增加了贏棋的機會。

【心得分享】

當環境一片混沌的時候,想要看清全局不容易,也連帶的容易錯失許多機會。

在職場上有時也會遇到這樣的瓶頸,這時可以試著從旁人的口中看看你所處的環境,或是整個跳離開找個不同的角度切入,應該可以讓你對舊的環境有新的發現。

(作者服務於外商公司,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