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鴕鳥了! 成熟面對塞車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18 02:30 聯合報 趙家麟/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桃園市)
國道5號每到連假,塞車成為常態。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分享端午連假又塞車,惱人又掃興,民眾對政府一片抱怨。這兩天,對國五假日塞車再成話題,宜蘭縣議長提徵「入城稅」,而台北市交通局長鍾慧諭去職前,建議實施假日停車收費,不但縣長回批,也引發各界議論。
快速的車輛成長,產生擁擠與塞車;開車人不會主動想塞車,都假設開車較快,卻又沒把握,上了路何時會抵達;一個人如此,人人如此,一天如此,天天如此;因此一種集體焦慮,在社會中蔓延,蔓延到每次連續假期中,也蔓延到每天上班途中。
多年來,塞車成了台灣社會集體的心理負擔,但一味將塞車簡化成管理或疏導,則凸顯社會心態的不成熟。一個社會如何面對塞車,是檢視這個社會在汽車文明中,集體心理成熟度的重要指標。
面對塞車,是文明國家必須學習的功課,也是社會轉型必須經歷的;西歐與北歐城市轉型,是台灣城市很好的學習對象。他們工業發展早,也最早塞車,經過半個世紀的改造與轉型,居民已經脫離過度依賴汽車生活。平時少開車,以步行、腳踏車、大眾運輸為主。周末和連續假期,若不是搭乘大眾運輸,「塞車」則成了選擇開車的人必定有的心理準備。這種能泰然面對塞車的心理,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是經過長期發展,才逐漸有的一種成熟。
面對塞車的現況,有三件事是政府該做的。
第一,說實話。 台灣近年車輛總數快速增加,車流暴增,問題就是如此嚴重,沒有人應該再將「不受約束的移動視為絕對的權利」。因此,要讓民眾有塞車意識,了解台灣連假塞車是必然,是常態,而不是鴕鳥心態,讓民眾始終帶著押寶心態上路,一旦塞車,就怨聲載道。
政府可以努力交管,避免塞車,但是一定要說實話;問題嚴峻,如同病重的患者,要聽醫生說實話,好知道該如何預備心情來醫治,而不要聽到讓人一時安心的虛話,結果反而失望,反過來抱怨。
第二,整體觀念的翻轉。政府交通運輸思維與作為,必須有遠見。歐洲、英國與日本等土地有限國家,謹慎約制私人車輛成長,也非常保守於公路建設擴張。因為她們知道,不能也不該像大陸型國家那樣無止境的服務私家車輛。
島國台灣土地有限,半世紀來,誤植美國大陸型公路建設思維,與放任私人運具使用必須翻轉;為解決塞車而擴建公路思維必須翻轉。台灣必須在城市內、跨城市與跨區域間,積極推動不同層級又便捷的大眾運輸,讓開車不再是必須。
第三,沉穩的轉型過程。轉型必有陣痛,讓人想要維持既有習慣,甚至抗拒改變,政府施行的各種交管措施和資訊,如高承載,國道客運優惠,差別費率等等,都可以繼續。只是,在過程中,政府要掌好舵,廿年後,台灣是更走向人本的綠色運輸,或是持續困在目前大塞車的車本交通,每個決策都是關鍵。
塞車,影響的不僅是交通,她牽涉到廣泛的社會問題。塞車社會學,是轉型中的台灣政府與民眾,必須共同學習的必修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18 02:30 聯合報 趙家麟/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桃園市)
國道5號每到連假,塞車成為常態。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分享端午連假又塞車,惱人又掃興,民眾對政府一片抱怨。這兩天,對國五假日塞車再成話題,宜蘭縣議長提徵「入城稅」,而台北市交通局長鍾慧諭去職前,建議實施假日停車收費,不但縣長回批,也引發各界議論。
快速的車輛成長,產生擁擠與塞車;開車人不會主動想塞車,都假設開車較快,卻又沒把握,上了路何時會抵達;一個人如此,人人如此,一天如此,天天如此;因此一種集體焦慮,在社會中蔓延,蔓延到每次連續假期中,也蔓延到每天上班途中。
多年來,塞車成了台灣社會集體的心理負擔,但一味將塞車簡化成管理或疏導,則凸顯社會心態的不成熟。一個社會如何面對塞車,是檢視這個社會在汽車文明中,集體心理成熟度的重要指標。
面對塞車,是文明國家必須學習的功課,也是社會轉型必須經歷的;西歐與北歐城市轉型,是台灣城市很好的學習對象。他們工業發展早,也最早塞車,經過半個世紀的改造與轉型,居民已經脫離過度依賴汽車生活。平時少開車,以步行、腳踏車、大眾運輸為主。周末和連續假期,若不是搭乘大眾運輸,「塞車」則成了選擇開車的人必定有的心理準備。這種能泰然面對塞車的心理,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是經過長期發展,才逐漸有的一種成熟。
面對塞車的現況,有三件事是政府該做的。
第一,說實話。 台灣近年車輛總數快速增加,車流暴增,問題就是如此嚴重,沒有人應該再將「不受約束的移動視為絕對的權利」。因此,要讓民眾有塞車意識,了解台灣連假塞車是必然,是常態,而不是鴕鳥心態,讓民眾始終帶著押寶心態上路,一旦塞車,就怨聲載道。
政府可以努力交管,避免塞車,但是一定要說實話;問題嚴峻,如同病重的患者,要聽醫生說實話,好知道該如何預備心情來醫治,而不要聽到讓人一時安心的虛話,結果反而失望,反過來抱怨。
第二,整體觀念的翻轉。政府交通運輸思維與作為,必須有遠見。歐洲、英國與日本等土地有限國家,謹慎約制私人車輛成長,也非常保守於公路建設擴張。因為她們知道,不能也不該像大陸型國家那樣無止境的服務私家車輛。
島國台灣土地有限,半世紀來,誤植美國大陸型公路建設思維,與放任私人運具使用必須翻轉;為解決塞車而擴建公路思維必須翻轉。台灣必須在城市內、跨城市與跨區域間,積極推動不同層級又便捷的大眾運輸,讓開車不再是必須。
第三,沉穩的轉型過程。轉型必有陣痛,讓人想要維持既有習慣,甚至抗拒改變,政府施行的各種交管措施和資訊,如高承載,國道客運優惠,差別費率等等,都可以繼續。只是,在過程中,政府要掌好舵,廿年後,台灣是更走向人本的綠色運輸,或是持續困在目前大塞車的車本交通,每個決策都是關鍵。
塞車,影響的不僅是交通,她牽涉到廣泛的社會問題。塞車社會學,是轉型中的台灣政府與民眾,必須共同學習的必修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